12.15高能周评:不作不死,远离性价比

汽车   2024-12-15 08:20   北京  
前段时间咱们说过低价不可持续,国内高性价比的低端车前景都不太乐观,但海外的案例更鲜活,走性价比路线的,已经显露出败家之相了。
最近有两个新闻比较高光,一是日产的现金流只能支撑12-14个月了,另一个是斯特兰蒂斯集团的总裁被下课。巧的是,这两家的老板曾经是同门同宗的“成本杀手”。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产有高管说,他们手里只有12-14个月的现金,再没钱进来就过不下去了。日产这几年不只是在中国销量下降,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下跌。在2024上半个财年里,日产营业利润暴跌了90.2%,净利润暴跌93.5%。要知道,这是在上半年总销量只下降了1.6%的前提下得到的结果,说明单车价格下跌幅度巨大。
在中国市场上,日产这几年的表现咱们都看得很清楚。从不听中国伙伴的强烈阻止、硬上三缸机,到新能源技术原地踏步,再到设计和用料不尽人意,都体现了日产不进则退背后的傲慢。可能它仍然觉得,只要是自己推出来的车,就还能像5年前那样继续横扫中国市场。
日产在1999年和雷诺交叉持股组成企业联盟的时候,已经连续亏损了7年。联盟后,雷诺的CEO卡洛斯戈恩大刀阔斧地给日产进行了成本管控,当然无非也就是削减采购成本、降低运营成本、优化产品线这几大招。日本的企业文化里,法不责众是常态,这种挥刀自宫很难砍到自己身上,但是来自西方的外力干涉就能推进。
所以我们才看到,在“降成本”这把大刀落下去之后,小底盘大车身、窄胎薄皮儿的车大量出现,日产的车子越来越不能看了。
大刀阔斧降成本其实只是企业自救时期的特殊措施,应该是阶段性的,如果变成了常态,那它也要和“正常”告别了。再加上中国品牌车产品力的提升和挤压,一成不变的日产,就只能在性价比这个赛道上越走越窄。
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可能很多国人都不太知道,它是在2021年,在唐唯实的推动下,由法国的标致-雪铁龙PSA和意大利-美国的菲亚特-克莱斯勒FCA两家企业集团,合并起来的汽车集团,从规模上位列世界第四。
尽管它旗下有14个汽车品牌,但因为主要在欧洲和美国卖,所以在中国基本没有了存在感。国人不知道很正常,我每次都不能一下拼出来它的英文名字,业内也有人开它玩笑,说是“失败者联盟”。
这位刚刚下岗的唐唯实,其实就是20多年前雷诺-日产联盟里,给日产降成本的真正操刀人,后来功高盖主,去了PSA。所以他给斯特兰蒂斯开出的药方,也让人熟悉:销量不佳的Jeep品牌在中国最先开始了“轻资产运营”,只进口不合资;标致雪铁龙两个品牌也在神龙汽车销量企稳的时候,传出来“轻资产”的意图,打乱了原本的发展脚步。现在你还能听到这家企业的声音吗?官网上最新的“新闻”止步于6月1日了。其实,这种降本,只是收缩回欧洲本土和美国本土市场了。
一个国际汽车集团,如果在全球最大市场中国没有动作,怎么可能赚钱呢?所以这次唐唯实辞职下岗,就是董事会对他在全球化方面的不作为,给出的逐客令。同时,斯特兰蒂斯在2024年第三季度表现不佳,在欧洲和美国销量分别下降17%和36%,股价下挫近40%。
有趣的是,这位唐总一年前,还凭借11%的净利润增长,拿了2.79亿人民币的年薪,成为汽车行业最挣钱的高管呢。
斯特兰蒂斯快速变弱的根源,可能就在长期对成本的削减和管控,虽然财务数据上好看,但其实是在弱化自身的造血能力,同时在中国这种潜力巨大的市场上撤退,断掉了想象力的后路。
追求低价竞争有什么问题?从这两家也能看出来了,盈利太低,它就没有钱去研发、去做营销、去提升品牌,对口碑和服务进行管理。产品也逐步走向低端,低水平徘徊。长久下去,中高端车型就不要想了,因为性价比品牌很难有技术研发和储备,也不舍得花钱做试验,更不会花钱去养好的研发团队,只能在低端打转儿。
第二个可能的结果,因为盈利少,所以企业会非常依赖现金流的周转,这导致了企业的日常运营高度依赖稳定性,一旦外界环境变差,比如经济下行、政策调整,或者地缘政治变化,都会导致现金流禁不起一点风浪,因而对后续产品和技术的投入就会更加不可预测。
本田,虽然没到主动作死的程度,但它在中国市场的减配也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中保研第一次侧面做碰撞试验,就让思域现出了原型,它的B柱竟然做到了“连根拔起”,丝毫起不到保护车主的作用,看上去就只是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噪声大、塑料感强、动力弱、发动机没劲儿这些特点,跟传说中强大的本田似乎完全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海外的本田,和中国的本田,压根儿不是一个车。
上面几家,如果是因为性价比而走进了死胡同,那下面这家,就是主动作死了。
捷豹Jaguar,在痛恨LGBT的特朗普上台前的最后一刻,把自己变成了汽车圈唯一的一个LGBT品牌,典型的49年加入国军。表达新品牌主张的那个视频里,艳粉色的伪娘审美,已经把捷豹过去所有的美好一笔勾销。
阴柔的字母,香艳的氛围,潦草的外观内饰设计,不知道这个团队到底想表达什么。虽然它已经被印度人收走了,但是运营团队主要还是在英国。而英、美是LGBT的策源地,真是以身入局,佩服。反正就算牌子倒了,也没花你们自己的钱,是不?
现在,我感觉拯救捷豹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世界人民推翻美帝国暴政的难度。不过想到这品牌现在掌控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三阿哥手里,咱们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让我们最后再看一眼我曾经喜欢过的、曾经美好的捷豹吧:XJ220、XJ12、新老Daimler。
最近几年,国产品牌通过努力,在产品力和品牌上都获得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要感谢这些作死品牌的努力,主动让出原本占据的市场空间,给中国品牌腾地方。
奉劝还在拼搏上升的国产品牌,一定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以史为鉴,谨慎前行。










































END









































往期精彩回顾

12.8高能周评:智能化走偏了

12.1高能周评:自主品牌车的成色

11.24高能周评:油门踏板为什么断了?

11.17高能周评:合资车还能回来吗?

11.10高能周评:发动机罩砸坑指南

11.3高能周评:小米SU7,消失的后缀

10.27周评:汽车黑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点个“在看”每天收到最新资讯!

高动能
汽车短视频、图文新媒体《高动能》,新车评论与导购的长期提供者,不玩虚、不偏向、不炫技。《高能车评》听得懂,《高能车讯》信得过,《高能周评》有格局。 致力于“为车主,说真话”,是信得过的消费高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