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高能周评:自主品牌车的成色

汽车   2024-12-01 08:20   辽宁  
最近好几个社会热点事件,提醒我们的改革真的到了深水区。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找不到一份回报合理的工作,大量的企业亏损熬不下去。这些热点背后其实有紧密关联性,需要我们找到更深层的原因,并开始行动了。
这几年自主品牌车的大环境越来越好,首当其冲是舆论环境,年轻人更喜欢国产车、购买自主品牌,把中国品牌的市占率从历史上最低的33.5%挽救回来,现在最高达到了70.1%。汽车行业的支柱地位立住了,但还不能松口气,因为很多重要的指标并不健康,比如:出口太少,全行业亏损太多,从业人员没有幸福感…这些都有大量的数据可以验证,但我们却在选择性忽视。
中国品牌的保命阶段过去了,但是良性发展阶段还没到来,甚至还没开始思考。
中国车的竞争力是什么?是低价,是科技。科技越来越多地渗透,许多新技术和设计我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引领者和唯一供应商,但利润率就是上不去。为什么不能像德国和美国汽车行业曾经的那样,过上利润丰厚的日子?
现实是:不要说利润丰厚,就是想盈利都困难。不仅整车企业不盈利,零部件供应商更不盈利,企业都貌似干得热火朝天,但是年底一算:账面上就赚个仨瓜俩枣儿,而且还要在半年、一年后才能给你一张承兑汇票,等拿到钱的时候,一年半过去了,中间勒紧裤腰带不说,持续的研发投入还不敢中断,于是只能拿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开刀了。
再好的企业也经不住这么磨擦。
网络上有个车企要求降价10%的邮件这几天很出名。可能有人觉得:“打个9折还行啊”,这么想的人多半是没被社会毒打过。汽车零部件基本是肉眼可见的产品,实打实的需要有实物,购买原材料,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保管物流都需要花钱。毛利率可能都不到10%,纯利也许就是3-4%。现在虽然卖的量大了,规模可以分摊一些成本压力,刚刚要缓过来,整车厂采购部又来把预期的利润吃掉。那么原本4%的纯利可能就变成了6%的亏损。
没错,年度议价是行业传统,但传统不意味着正常。而且大环境变了,传统是不是也得跟着变一下?
在这样一层层的逼迫下,零部件企业难免会做出鱼死网破的举动:用超出合理手段的方式降成本。最终如果出问题,难道受害的不是整车企业吗?回旋镖一直在空中飞,没准哪天就掉下来。
掉下来的回旋镖砸到的不止是强迫供应商降成本的整车企业,更有对车价进行极限施压的消费者,一个巴掌拍不响。
对,没错,我想说的正是:在座的各位,都有责任。
我看到很多次,新车刚上市,价格刚出来的第一分钟,就有网友问,“能不能便宜2万块?不能我就去买别的车了”。
此刻我的心情通常是:你快走吧,你不配买车。你可能只是过过嘴瘾,或者你就是挣了对手5毛钱来恶心人的水军。
但这样对产品的价值规律没有任何感知的人多了,也会给车企销售和营销人员带来错觉,以为自己又卖贵了。于是找机会就降价,然后把压力无脑传导给供应链的每个环节。
我们再这样下去,就要变成印度了,只利己不利人,对别人的付出不尊重,以后谁还愿意提供好产品呢?
中国车的价格已经是全球最低了,当你继续把车价压到离谱并获得短暂快感的时候,就意味着几年后某些减配的大坑将会等着你,我希望你到时候能坦然面对。
主管部门更要担起责任。奖励带领下游产业链共同富裕的,奖励真正搞研发、勇闯技术无人区的,严惩钻营投机和两面三刀的。国家给了你们政策工具,就应该用好它,让优秀的富裕,让钻营的落魄,这样才能引导行业有目标,有是非观。维持支柱产业起码的秩序,难道不是主管机关首要的kpi么?
不应该为了树立什么典型容忍退让,蚂蚁金服曾经也是被树立的互联网金融典型,结果呢?还没长成,就开始咬人了。我们不要再重复农夫和蛇的故事了。
中国的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厚积薄发,和前面二十几年持续的规模扩张、效率提升等一系列降低成本的工业化手段密切相关。但是现在,我们换了新能源车的赛道,领先了2、3年啊!
如果具有战略思想的话,这2-3年,就是老天给我们调整、提升、补短板的时间,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调整到高附加值、大品牌溢价的正常发展模式,要让大家赚钱,而不是继续用高技术给全世界打零工。现在出口的车企做得都很好,在国外把车卖到了一定的高价,但是长期靠国外利润补贴国内,内需如何拉动?如果2-3年后还是靠低价走量,未来的竞争又该如何?
特斯拉,个别智能化技术略微领先,设计常年不变且不算好看,配置简单,但利润依然可观,员工有尊严,特斯拉中国的负责人还非常“会”地发布了一个消息,他们给中国供应商付款周期已经控制在了90天以内。同样是享受中国零部件产业链的企业,它为什么能做到?这个事件尽管偶然,但却给了我们的必要的提醒。
中国发展汽车产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只是要个比上月卖得更多的数字吗?还是让技术更高、让从业者过得更好、让经济结构更健康?










































END









































往期精彩回顾

11.24高能周评:油门踏板为什么断了?

11.17高能周评:合资车还能回来吗?

11.10高能周评:发动机罩砸坑指南

11.3高能周评:小米SU7,消失的后缀

10.27周评:汽车黑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10.20高能周评:理工学霸的减速带

10.13高能周评:它们为何都选这种构型?


点个“在看”每天收到最新资讯!

高动能
汽车短视频、图文新媒体《高动能》,新车评论与导购的长期提供者,不玩虚、不偏向、不炫技。《高能车评》听得懂,《高能车讯》信得过,《高能周评》有格局。 致力于“为车主,说真话”,是信得过的消费高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