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带小余去口腔科看牙,轮到拍片子的时候,他捏着那小脏手,扭扭捏捏的不上去,他问医生:“这个辐射大不大,暑假还拍了胸片,会不会对我身体有害,影响脑子什么的。”旁边医生乐了,说,你少学会儿习,立马就把这点伤害抵消了。
看来大家都知道海淀小学生不容易,苦学习内卷久矣。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每次带娃头疼脑热去看医生,最后都被交代几句,多多休息,学习压力不要那么大。
有时候我就奇怪,到底是他们对每一个去看病的小学生都这么交代,还是我鸡娃妈妈的特征太过明显?不过我觉得更靠谱的解释是医生这个群体见惯了病痛和生死,身上都有一种特定的松弛感,对小学生情绪有种不问理由的包容。
几个月前,北京儿童医院开了“拒绝上学”门诊,跟儿研所的“学习困难”门诊携手镇住了北京市那些个躁动的家长。但我老觉得,这种门诊存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明确的告诉爹妈,你家娃的的确确是真的需要休息了,又或者是你家娃在学业上的确可能属于比较平常。这样让爹妈有一个平常心,不要再把不切实际的愿望加到孩子身上。
很多事情,咱不能那么绝对。但大部分都有迹可循,只是加了滤镜看娃后,就总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或者不想看清。
最近碰见几件事,也让我对自己的一厢情愿有了更新的认识。
比如让一个高考200分的娃去复读一年,会不会有什么逆袭的事情发生?基本不可能。但家长不会这么想,他们会想,如果我们不给他这么一次机会去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比如很多娃都会出现听得懂,但是一做题就错的困扰。有的家长觉得是时间投入没到位,还算比较理性的,知道自己功夫没下结实。不过也有家长觉得是辅导书选错了,选的不对自家宝贝儿的手,要这么说,高考出题前是不是还得调研一下,看看大家伙做得顺手不顺手?
比如明明是一个搞综合的高情商娃,非得要把他推到搞竞赛的那一帮娃里受碾压,心里想的是我生的娃自然不能比别人差,不过就是没有学,学了的话,其他娃都不在话下。
所以先不说解决问题,就单纯拎出来问题到底在哪,就能刷下去一大批人。真的,醒一醒吧。
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因,有的明显点,有的不明显。不想上学的总归不是一开始就不想上,到底是社交出了问题,还是学习跟不上,又或者就是单纯的觉得作业多,咱们当家长的不说,心里也得有点谱。
有一阵子小余因为身体不舒服,好一阵子“失学”在家,再去上学的时候就有点抵触,说作业落了太多了,咋也补不完。我说你怕啥,挑着最近的写呗,老师不会发现的,他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又精神抖擞了起来。有时候别那么较真,家长睁一只眼,老师闭一只眼,娃就又开开心心了,小孩儿长大这么多年,偶尔放松下也不妨碍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娃。
那天我看了一条评论,还挺有意思,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不会学习成了一种病了”。我把这话读了好几遍。这里面虽然有对“学习困难”等类似门诊治疗方向的误解,但也的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单单是学习不好,其他方面都十分正常的话,我们家长有没有必要如临大敌,正儿八经去挂个“学习困难”的门诊?
现在大家都在聊松弛感,我觉得这是整体紧张环境下自主激发出来的一种自我调试,以达到心理状态的健康。松弛感这个词要是对应到孩子身上,其实就是不在小事上纠结,关注大的、长远的目标,但前提是家长首先做到不在小事上纠结才行。要想踏踏实实的学习,把日子过下去,那就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中间,适当松一点,脸皮也厚一点,让他觉得每天的日子是有盼头的,是有趣的。可能这就是适合孩子们的松弛感了吧。
THE END
图源:网络
加个关注,点个在看,我很期待跟你聊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