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男孩家长有必修课,如何处理孩子同游戏、短视频等电子产品的关系,可能是堪比高数一样的科目。
先说一下我们家老大的电子产品使用情况,他的游戏时间控制得还算可以,每个周末两天,每天20分钟。
曾经他也羡慕过别人,说我们班同学有人每天都可以玩20分钟。然后他继续说,我就是说说,没有要延长自己游戏时间的意思,看起来相当好说话。
游戏时间卡住了,老大就利用碎片时间看游戏小视频,其实刚开始我也没当回事,无非就是十来分钟嘛。但后来我发现一个小视频带出来一串小视频,找不到爽点没关系,再换一个。以至于何止10分钟,用八个字来形容:争分夺秒,日思夜想。
当小视频占用了他全部课余时间之后,我觉得这件事情不能不干预了。跟游戏不一样,这次我把游戏小视频全部一次性都禁止了。很简单,因为玩游戏我大致还能知道他在干啥,却做不到时刻在他们身边去审核每一个自动推荐到眼前的小视频。
所以我们家目前的状态是,看视频可以,必须经过审核。综合判断原则是,视频会不会引发你的好奇心、情感共鸣等,题材不限,但视频的内容必须得是值得的。
跟他俩表达了我的观点后,不能说欣然接受吧,但只吐槽了一会,就自此不提游戏小视频了。
在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小男孩当中,我觉得老大算是比较好说话的那一类,弟弟是一个跟风的,所以主攻火力还是在老大身上。
写起来看着轻松,也没什么鸡飞狗跳,但现在有商有量、比较“好说话”的状态其实是长期“斗智斗勇”、彼此博弈下的一个结果。
所以,想让一个小男孩不沉迷电子产品,我觉得有一些关键节点可以探讨一下。
首先,是否沉迷电子产品,最终主导者还是孩子的自身意愿,这是根本。
让孩子戒断一样东西,首先得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成年人都知道短视频不好,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清清楚楚的说明白,短视频会对我们大脑造成哪方面影响。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如果没能跟孩子认真沟通过的话,那他们的感知会是,家长禁止我看电子产品,因为电子产品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产生一个疑惑:电子产品真的不好吗?电子产品哪里不好?我就是看了,那又怎么了?!
其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于“听话”,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基本传承下来:你只要听我的就可以了。但很显然,这种观点早已无法适应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太丰富了。
孩子会对任何事物、观点好奇,对电子产品狂热也太正常不过。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试图管控,而是慢慢说服,从你还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开始,越早越好。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跟他们哥俩聊大脑是如何学习、神经元的神奇之处、大脑其实可以被塑造等观点。有时候也会找出生活中的案例跟理论跟他们一一讨论,相关内容接触多了,不管是他俩,还是我,对于游戏及短视频会改造大脑结构这一观点,其实都是深信不疑。这一点其实是孩子自我管理电子产品的基石。
为什么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会觉得无比快乐又时间飞逝,为什么在放下手机的时候又觉得空虚无聊被抛弃?明白了原因之后,切实的看到其中的危害之后,才能勇于内视,承认不足,努力克服。
比如短视频会破坏专注力这一观点。如果每个短视频2-3分钟的时间要吸引眼球的话,无非就是夸张、搞笑加快速切换的画面。而这种高频刺激会抓着孩子的专注力“频繁转场”。久而久之,身体会形成习惯,到了那个时间点,大脑就会自行等待接下来的“转场”,如果没有的话,则会觉得无聊透顶。久而久之,说大脑被短视频“重新塑造”了,这一点都不夸张。
其实里面的道理并不高深,只是少有人去思考然后转化成能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为什么短视频如此吸引眼球,以及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生理性的改变。
只有孩子们了解到了其中的可怕之处,自我有了“控制”的想法,这场“战斗”才不会像是打游击,一个断网一个连,一个改密码一个猜,一个如临大敌好像看见了洪水猛兽,一个惴惴不安又念念不忘。这样才能顺理成章进入到下一阶段,家长跟孩子一起有商有量,每周控制多少时间,大概安排在哪一天才合理。
其次,过少的社交跟运动会加速电子产品的沉迷速度。
在跟俩娃斗智斗勇的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游戏还是短视频,其实都不是他们的最爱。他们最喜欢的应该是“动起来”。比如他们喜欢下楼去跟小朋友们跑着玩,也喜欢在家里打打闹闹,更喜欢去上足球课,这些事情的好玩程度都完胜短视频和游戏对他们的刺激。现代孩子这方面其实是有些缺乏的,尤其是稍微大了之后,放学之后很少能碰见跟他们年龄相当的小朋友,不是去辅导班,就是在家写作业。
运动会让人觉得无比愉悦和快乐,因为它会产生“内啡肽”,跟短视频带来的多巴胺不一样,内啡肽源于大脑的补偿机制。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开始觉得有点难受,但坚持下去就会产生愉悦感,补偿最初的痛苦体验,使人产生下次再做的动力。最典型的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运动,另一个就是学习。如果学习见效的周期太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做对一道数学题的感受,下次还想挑战一下,这就是内啡肽的作用。
带着他们去感受坚持一件事情带来的成就感,带着他们去感受克服困难后人体才能分泌的“内啡肽”,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事。如果他没有一次克服过困难,没有一次感受过“这件事其实比电子产品”更有趣,你拿什么来说服他们?所以,试着带他们跑一跑,或者放他们出去玩一圈,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家人的陪伴其实比想象中更重要。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不能做一个精神上的引领者,那就做一个温暖的陪伴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一个娃能够抵抗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比如一起出游、一起玩桌游、一起聊天、一起阅读。这些美好的时光会沉淀在他们的记忆中,也会告诉他们,在无聊的时候,除了电子产品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有阵子我喜欢到直播间买东西,也借由此观察到了众生相。在我看来,喜欢刷直播间的人归根结底逃不出这两个原因,第一是他们无聊,有大把的空闲时间;第二是他们孤单,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怎么说呢,就好像那些开着电视才能入睡的人一样,屋子里面得有点声音才行。
如果小孩子产生这种无聊及孤单感,就很容易依赖上电子产品,家长们勤劳一些,细心一点,在初期是很容易打破的。内核足够稳定的成年人可以从这种情绪中剥离出来的,但孩子们毕竟还小,身边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他们刚开始刷小视频的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大人在刷。如果他们沉迷于看电视,也许是大人喜欢看,没有足够的陪伴,他们只能关注转移到手机上。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带他们出去感受四季的变幻,生命的丰富,生活的色彩。而随着年龄长大,家长能参与的空间会逐渐缩小,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沟通的鸿沟只能日益变深。
在我看来,小学生对短视频跟游戏的喜爱远远达不到上瘾的程度,一件东西要想上瘾,其实需要很长时间的累加。很多时候,想要改变孩子们,其实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看待一件事物的方式,预防总是要好过治疗。
时代不同,每代人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电子产品、抑郁症、找不到工作、内卷等,也许回过头来看,电子产品反而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所以长远来看,能做到不歇斯底里,搭一座两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显得比解决具体问题更为重要一些。
THE END
图源:百度AI
加个关注,点个在看,我很期待跟你聊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