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看见了一条新闻,女大学生宿舍养娃冲上了热搜,并被宣传成了“全班第一”“边上学边带娃”“奖学金及优秀证书拿到手软”“早早完成人生大事”。
还配了一张在宿舍带娃的图,让人有一种,她一边上学、孩子一边在宿舍长大,舍我其谁,牛13哄哄的感觉。
网友们纷纷评论:“这样难道不会影响舍友吗?”看到自己引发了争议之后,她又赶紧出了一条视频解释,说“孩子是奶奶带来学校住了一晚上”,看来,并非是大家以为的一直住在宿舍。
可我刚开始打眼一看的感觉,也跟网友们一样,以为她是一边在宿舍养娃,一边就把学上了。至于为什么会让人出现这种错觉,那就得夸夸“配图跟标题的默契合作关系”了。
可见,明明知道会造成误会,还让误会一直继续下去,为的无非就是个流量。
如果说这个女生的自媒体账号是为了流量虚张声势,我可以完全理解,毕竟是个人选择,能不能判断出来她“生孩子也不耽误是学霸”的人设有没有水分就考验各位看官的认知跟眼力见了。
但作为媒体不考究事实本身如何,大张旗鼓的马上跟进,还让这条消息冲上了热搜,就有点不太合适了。这让那些世界观还没成型的、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看到了怎么想?毕竟,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会多想一步,甚至不会点开看,也不会寻找后续。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对这条新闻的认知基本可以等同于:一个学霸,女的,大学生,在宿舍带孩子,还总是拿奖学金,大家说她“完成了人生大事”。嚯,厉害!
前阵子我忘了在哪看见一篇文章,说现在媒体写稿子特别容易,就从某些平台里找一些热点视频,然后配上解说,往自己的官方门户上一放,完事。咱也不知道这文章说的对不对,咱就是突然想到了。
不过也有些人认为,我这是杞人忧天,哪会有人按照这种“流量”路子搞自己人生的呢,毕竟家庭环境不一样,一切都不可复制。“结婚大学化”,最终还得看个人选择。
这就要扯到广告里惯用的占领消费者“心智”这个手法了。
还记得不,中文互联网上大家吐槽“房价贵”最汹涌的时候反而是房价刚开始上涨的那几年,而现在达成社会共识后基本已经没人说了,但现在房价便宜吗?呵呵。不管掏空了几辈人的钱包,咬咬牙大家也都接受了。
然后再回忆回忆,有多少东西是以前觉得不对,现在又觉得正常的,又有多少广告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占领你的心智的?
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媒体就别添油加醋了。在鼓励一件事情之前,先想一下,你家要是有个闺女,你会不会让她这么做选择?
其实报道也没啥问题,人毕竟还是要“猎奇”的,不过最好能把“人生赢家”的导向去掉,把自己的情感色彩删一删,好好的就事论事,客观中立一点,不然让人一眼就看清你欢欣鼓舞的音乐下掩盖着其他浓郁的调子,这不太好吧。
前阵子淄博烧烤大火的时候,我就比较奇怪,是谁在工作日,有闲有钱、不用带娃的天天往那涌,后来听说周边的很多大学生都过去了。就感觉现在小学生过的跟大学生似的,拎着行李箱上学,大学生过的跟小学生似的,拎着行李箱吃烧烤。怪不得某些高中老师天天喊:“再努把力,你们就不用再学习啦!”
不过说起来,这种新闻见得多了,最受影响的还是那批心智不稳的,尤其是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不太开窍、早早放弃学习的那批人。他们会认为,大学生都可以在宿舍带娃了,我上学期间怀个孕那算得了啥?你们家长老了,不懂!
可孩子生下来的养育费用、教育费用都是一大笔钱,你总不能指望着别人给你出吧?更别说工作之后,社会给自己观点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了。
这时代进步快,我这个老人家是真有点看不懂了,不过还是有点可惜,在没找到自我人生兴趣之前,就把提前生娃就当做人生目标……
算了,听说三年级的娃都开始来回传情书,眼看着我们这个就要到三年级第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了,还是收收心,管管自家那摊事儿吧。
图源:网络
THE END
加个关注,点个在看,我很期待跟你聊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