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理 | 客从河洛来

文摘   文化   2024-09-25 07:03   河南  





   客家南迁祖地溯源   

△大谷关、轘辕关位置示意图    绘制 李银


晨曦微露,秋日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虎头山上茂密的树林,映在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上,熠熠生辉。

这里是洛阳,全球客家人的根亲祖地。1700多年前,第一批客家先民挥泪告别西晋京师洛阳(即汉魏洛阳城),由此踏上了漫漫南迁路。

汉魏洛阳城又名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其前身是周代的成周城。它北倚邙山,南对万安山,端坐在洛阳盆地中央。洛水汤汤,黄河滔滔,见证过繁华洛京万国来朝的辉煌盛景,也映照过中原汉人离乡背井的凄惶身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物产丰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历代正统王朝理想的建都之地。然而每逢王朝更迭,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天下之中”便成了“四战之地”: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到中唐时期的安史之乱,从晚唐时期的黄巢起义到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无不对中原地区造成了深重灾难。

为了躲避战乱,千百年来,中原汉人数次大规模南迁,寄籍江淮,客居赣闽粤等地,世代繁衍,开枝散叶,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

关于中原汉人南迁潮的次数,史学界众说纷纭,毋庸置疑的是,在每一次南迁潮中,河洛人都是主体。

洛阳位于河洛腹地,既是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的出发地,也是客家祖籍集中区域之一。

西晋末年,五胡入扰,永嘉之乱爆发,连年的战乱加上旱灾、蝗灾,导致黄河两岸水深火热,生灵涂炭。

为了生存,大批中原士族举家南迁。他们渡过洛河,穿过大谷关、轘辕关,翻山越岭,沿宛洛古道、荆襄古道辗转南下,追随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流域建立了东晋王朝,史称衣冠南渡。

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中原政权、河洛文化的南迁,影响极为深远。

据《晋书·地理志》《资治通鉴》等相关记载推论,这次南迁潮持续了一两百年之久,从两晋到南北朝,迁居南方的中原汉民约有百万之众,其中不乏名门望族及公卿士大夫。他们携带着百家经典,挥洒着魏晋风度,把积淀数千年的河洛精粹,从黄河流域传播到了长江两岸,乃至赣闽粤等地。时至今日,客家话、客家民俗仍有着鲜明的河洛印记。

客家人根在河洛。今年10月,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将在洛阳举办。昔日衣冠南渡,今日客家回家,历经千年之久,“河洛郎”要还乡了。

△伊洛河入黄河处






   壹 ·中原大乱,衣冠南渡   

虎头山是邙山诸峰之一,位于洛阳市偃师区,是客家先民历次南迁的枢纽。从山顶遥望汉魏故城,一眼千年。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大权。十几年后,他的孙子司马炎代魏立晋,定都洛阳,终结了汉末以来天下三分的局面,统一全国,开创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盛世。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大封宗室,又执意将皇位传给智商不高的皇子司马衷,为西晋的变乱埋下了祸根。

八王之乱后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趁机举兵,扰乱中原。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匈奴汉国)君主刘聪发兵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大肆屠杀公卿士民,史称“永嘉之乱”。

当时只有江南(古称江东、江左)一带还算安定。为了活命,永嘉年间,大批中原士族举家南迁。《晋书》记载:“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晋愍帝司马邺被杀,历4帝52年的西晋灭亡。在南迁士族及江南望族的支持下,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使司马氏政权又延续了百余年。

△位于偃师虎头山的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


   贰 · 侨居江淮,客籍他乡  

东晋疆域基本局限于江淮流域以南,与北方先后出现的十六国隔江对峙,合称东晋十六国。

晋元帝司马睿倚重中原南迁望族在江南立足,威望不高。他任用王导为相、王敦为将打理江山,主弱臣强,百姓戏称“王与马,共天下”。纵观东晋一朝,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四大家族各领风骚,相继掌权,皇帝反而存在感不强。

《隋书·食货志》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当时,汉人南渡后大多聚居在江淮流域,也有少部分流徙赣闽粤等地。晋元帝采纳王导的建议,实行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如南豫州、襄阳郡等,专门安置南迁的汉人,以缓和南北士族间的矛盾。

史载,侨民“播迁江左”后,仍然保持原来的籍贯,另立客籍。客家人难忘故土,好以家乡之名称呼新居之地,闽南的晋江、洛阳江、洛阳桥,便是这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

汉魏洛阳城西晋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纪念碑

   叁 · 河洛正音,响彻江东   

《抱朴子》记载,晋室南渡后,“晋语”南传,江南士族竞相效仿“京洛之法”,不仅学说洛阳话,就连哭丧都要“治饰其音”“学中国哭”。

洛阳话古称河洛正音、洛阳音、雅言等,早在东周时期,就是全国通用的官话。东晋名士谢安东山再起,入朝为官后,曾凭洛阳音折服政敌,稳固江左百年基业。

谢安有鼻炎,语音浊,擅长用洛阳书生的腔调吟诗,人称“洛下书生咏”。

东晋权臣桓温意图篡位,曾借宴请之名暗设伏兵,想杀掉挡道的谢安。谢安从容入席,神色自若,当众作洛生咏,朗诵嵇康的诗作。桓温被其气势震慑,撤兵敬酒,心悦诚服。

桓温死后,谢安主持大局,缓和各方矛盾,深得朝野拥护,洛生咏亦成时尚。江南士大夫钦慕谢安的名士风范,用手掩着鼻子发声,学作洛生咏,传为趣谈。

客家先民南迁曾经走过的路

   肆 · 魏晋玄学,风行江南   

嵇康是洛阳名士社团“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言人物,旷达洒脱,会打铁,擅玄谈。

玄学盛于洛阳,主张以老庄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玄”这个概念,出自《老子》名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永嘉南渡后,玄学南传。一般认为,魏晋玄学分为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是其研究主体。

中原著名玄学家卫玠才貌双全,风度翩翩,南渡之后,轰动建邺。南方人扎堆围观京洛帅哥,以致卫玠不堪劳累,英年早逝,史称“看杀卫玠”。

遗憾的是,江南士大夫附庸风雅,只重清谈,最终也未能收复故国。

△南京东晋博物馆

   伍 · 太学重建,泽被后世   

汉魏时期,洛阳太学兴盛,人才济济。据汉魏洛阳城南太学遗址出土的辟雍碑记载,当时的太学生“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

西晋重视儒学,不仅扩修太学,还开设国子学,特招贵族子弟。

永嘉之乱时,洛阳太学毁于战火,太学生及贵族士大夫纷纷南下。东晋建立后,朝廷仿照洛阳旧制,在建康重建太学、国子学,以儒家礼学治国,南方文风日盛。

南北朝时,建康太学分设文、史、儒、玄、阴阳五科学馆,开史上分科制高等学府之先河。

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是客家后裔,生在建康,近水楼台先得月,博览群书,精进学识。他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还率先推算出了圆周率的精准数值。

△辟雍碑(拓片)

   陆 · 金谷诗会,兰亭雅集   

魏晋时期文化灿烂,无论是留名青史的“竹林七贤”,还是名噪一时的“金谷二十四友”,都是文坛上的佼佼者。

在衣冠南渡之前,以潘岳、左思、陆机等为代表的24位西晋名士,常在洛阳金谷园宴饮赋诗。金谷园的主人石崇“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将众人的诗词结集,作《金谷诗序》。

半个多世纪后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呼朋唤友,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境内)下的兰亭聚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效仿金谷诗会结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世人美其名曰“南兰亭,北金谷”。

王羲之是客家先民之一,出身于中原书法世家。他的叔父王廙怀揣书法名帖南渡,被奉为“江左第一”书画家。

王羲之得父辈真传,曾到洛阳参观“三体石经”等书法碑碣。他融历代名家之所长,自成一派,其代表作《兰亭集序》尽显魏晋风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除了书法,北方的清商乐舞、建筑形制等也随永嘉南渡传至江南。东晋京城的华林园,便是仿照洛阳华林园建造的。后世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宅院布局深受北方宫苑及四合院影响,寻根究底,也得益于衣冠南渡。






   画外音   

○ 大谷关与轘辕关

东汉末年,河南尹何进在洛阳周围设函谷、伊阙、大谷、广成、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拱卫京师。

西晋永嘉南渡时,洛阳城南的大谷关、轘辕关等是中原士民南迁的主要关口。

大谷关又名太谷关,位于今万安山东麓的寇店镇水泉村一带,是汉魏洛阳城的南大门。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依山而建,位于水泉石窟南边不远处,是客家文化根亲新地标。

轘辕关乃汉魏洛阳城东南门户,位于今偃师区府店镇境内的轘辕山上,扼守着古时洛阳通往登封等地的交通要道。魏晋时期,从洛阳前往东南一带,大多行经此关。

清代至民国时期,轘辕道坎坷崎岖,山路十八弯,俗称老十八盘。新中国成立后,改线重修新十八盘,古轘辕关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已成大家访古探幽的名胜景点。

△位于大谷关一带的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

 首阳山与峻阳陵

北邙山脉在洛阳盆地北部蜿蜒向东,横穿偃师区。首阳山位于汉魏故城东北方向,因“日出先照”而得名,既泛指偃师境内的这段邙山山脉,也特指这段邙山的最高峰。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纣灭商,商朝遗孤伯夷、叔齐发誓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后绝食而死。首阳山上的商伯夷叔齐碑,首阳山下的夷齐路,都是这段历史的旁证。

山河无言,冷眼旁观风云变幻。从东汉到西晋,帝王天子走马灯似地变换,邙山陵墓群埋葬了许多大人物,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峻阳陵就在首阳山一带。

魏晋帝陵大都不封不树。峻阳陵隐于地下,地表既无陵园,也无封土堆,只有一块石碑,上刻“晋武帝峻阳陵”。

在山坡上放羊的老汉说,古时,西晋帝陵被掘毁过,“龙脉断了”。桓温北伐洛阳时,一度收复中原,修复被毁诸陵,却终难挽救晋王朝江河日下的命运。

晋武帝峻阳陵

○ 流民帅与北府军

东晋一朝建于危亡,君臣相互猜忌,内乱频繁。无论是中流击楫、力挽狂澜的祖狄,还是三度北伐、力主迁都洛阳的桓温,皆遭压制,功败垂成。宋人有云:“东晋之渡江也,谋复中原之臣,如刘琨、祖逖、庾翼、桓温之徒,皆可以有立,而卒不能成功者,天定也。”

即便结局“天定”,曾经以少胜多的北府军仍是东晋的荣耀。

东晋立国后,江南土地渐渐被先期过江的北方士民占据。为了平息南迁侨民和江南土著之间的矛盾,官府命后期南迁的中原流民滞留江北,就地安身。这些流民的首领俗称“流民帅”,大都骁勇善战。

谢安掌权后,运筹帷幄,命侄子谢玄在侨民最多的京口、广陵招募流民帅军队,组建北府兵,拱卫京城。北府兵作战神勇,是东晋御敌、北伐的中坚力量。《资治通鉴》等记载,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派军大举南侵,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数十万敌军主力,赢得了淝水之战的最终胜利。

一代枭雄刘裕在北府兵的助力下屡建军功,威震江南。元熙二年(公元420),刘裕夺权称帝,建立刘宋政权,东晋灭亡。此后不久,北魏统一北方,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而衣冠南渡的故事仍在继续……


摄影 | 曾宪平、张丽娜、张广英等


 作 者 简 介 ○张丽娜  《经典洛阳》专栏记者

○张广英  洛阳晚报副刊部主任

○曾宪平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视觉梦工坊执行总编辑

李银刚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报融媒制作中心主任





THE END



洛浦听风

编辑:晓佳

审核:广英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浦听风
漫谈河洛史话,欣赏经典洛阳,一起读书,念诗,讲故事,分享最美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