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夜读】母亲的底气从哪儿来

文摘   文化   2024-10-19 18:00   河南  

朗读丨凡语


作者说,这是我生的带着生我的出去玩


爱老如宝

文图丨邱素敏


“走——啦——”年过九旬的干娘,一辈子都未曾大声说过话,那天却突然喊街了。“喊街”,是我想出来的书面语,用老乡的话说就是:在街上吆喝。


大家一脸惊讶地走出家门,当看到干娘正推着装满米面蔬菜的小车神色自若地沿街往前走时,这才放下心来。大家接过干娘递上的东西,也学着干娘挥手。


原来,干娘要离开村庄,到镇上的养老院去了。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她没和任何人有过口舌之争,如今要去养老院了,挨家挨户和老姐妹说一声,这是人之常情,可干娘推着装满礼物的小车串了没几家就走不动了,只好用喊街的方式来个广而告之。


“别看你干娘平日里少言寡语,却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坐在弥漫着玉米清香的厨房,听母亲轻声谈论着干娘的挥别仪式,我知道她也开始盘算自己的养老问题了。


去年,与母亲情如姐妹的二婶走了,一向对生老病死绝口不提的她,开始遮遮掩掩地向我们谈起身后事,反复强调一切从简,却故意忽略最应该商谈的话题:老归何处?


不去养老院,不去子女屋檐下,这是村里老一辈人的共识。崇尚自力更生的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还能动,就不应去养老院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不能因此让子孙背负更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多数人的养老方式,就是守着老宅,和一群老伙计在互帮互助中过光景。他们的最大快乐,就是在村口看那些从村庄走出去的孩子,不管谁家的,只要是携家带口回来了,就亲热地喊上一声。


居家养老,身体健康的时候是个不错的选择,可病了呢?母亲说她不想恁多,走到啥山头,咱就唱啥歌。


干娘是自己坚持去养老院的。母亲说,起初,老人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小儿子夫妻先后病故后,老人仍要一个人守着老宅,七十几岁的大儿子放心不下老娘,每周末都要从市区转四次公交,再步行五里地回来探望。老人不愿离开老家,和儿子去城里养老,也不愿再看着儿子整日奔波操劳,便选择去镇上的养老院养老。


养老院到底如何,很多老人并不清楚。我列举集体养老的种种优点,试图改变母亲旧的观念,可母亲觉得自己有老伴儿,有两个还算懂事的孩子,她便有底气在养老问题上自己做主。


看母亲一脸的认真和坚持,我忍不住笑了。我揽住她的肩膀,轻轻地告诉她:只要她觉得好,我们会永远尊重她的选择。无论年轻年老,世事变迁,就如子女在父母心中一般,父母也永远都是子女的心头宝。




 



 作 者 简 介 

邱素敏   企业工人,一个在文字中寻求力量的女性,双耳失聪后尝试写作。作品散见《中国青年》《中外文摘》《中国能源报》《中国水运报》等,有作品入选《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以文取暖,亦希望温暖更多赶路人。


 朗 读 者 简 介 

○凡语  诵读爱好者,愿意用声音传递美好,期待在诵读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THE END


洛浦听风

编辑:文静

审核:广英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浦听风
漫谈河洛史话,欣赏经典洛阳,一起读书,念诗,讲故事,分享最美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