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思念情长……

文摘   文化   2024-09-17 20:02   河南  


中秋月圆,思念情长。月圆如盘,寄托无边思念;点滴往事,诉说无尽浪漫。那年中秋,月光格外皎洁,月饼格外香甜。中秋月圆之夜,这里为您精选了几篇佳作,愿您透过文字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和浪漫。亲爱的读者朋友,祝您花好月圆,幸福安康,中秋快乐!


高山过中秋

 

文丨夏一新

图丨何成智

那一年,刚进入8月,就有同学提议,中秋节相约到老家洛宁攀登全宝山。还有的建议在山顶住一夜,晚上举办个小型晚会,每家至少出两个节目,以烘托过节氛围,这个建议得到六家的积极响应。

攀登全宝山,是我这个游子多年的心愿。中秋节一大早,我们一行13人兴致勃勃地出发了。我们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奋力前行,持续攀登了7个多小时,终于登上了全宝山山顶。

西边的晚霞把斑斓的秋色衬托得更加美丽,远山、近山都淹没在金色的霞光中。夜幕降临,天上的星星由稀到稠,山顶周围被夜色笼罩。

不大一会儿,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崇山峻岭的轮廓清晰可见,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不约而同地唱起《十五的月亮》。嘹亮的歌声拉开了晚会的序幕,你唱家乡戏,我来诗朗诵,他讲中秋故事,这台特别的晚会井然有序地展开,喝彩声与掌声响彻在寂静的夜空。

就这样,我们欣赏着明月,品尝着月饼,观赏着晚会,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月亮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的身影在故乡的土地上越来越清晰,山顶过中秋越来越有诗情画意,我们陶醉在有音乐相伴、有明月相陪、有微风相随的夜色中……

一晃六年过去了,每到中秋节,那年山顶过中秋的场景好似一部微电影,不由得在我的大脑中精彩回放……



那晚月饼格外甜




 

文丨陈建东

图丨高小顺

那年中秋节,吃过午饭,媳妇对我说:“趁着你放假,咱俩把地里的玉米收回来吧?”我表示赞同。

午后的太阳还是毒辣辣的,阳光直晃人的眼。我和媳妇准备好镰刀、编织袋、水杯、长衣长裤,等太阳稍偏西,才拉着架子车往北岭的玉米地赶。

雨水下得勤,加之肥料上得足,玉米秆壮穗大,籽粒饱满,让人好生欢喜。我和媳妇换好衣服,动作麻利地掰着玉米。

天依然热辣辣的,没有一丝风。我和媳妇脸上的汗跟涌泉一样不停地往外冒,汗水很快溻湿衣服,像胶带一样贴在身上,很难受。脸上被玉米叶拉出一道道痕,又痛又痒。我开始抱怨天热,媳妇鼓励我:谁跟你不一样呀?抱怨的工夫也能多掰几穗玉米!媳妇说得对,我又埋头干了起来。

等我们把玉米穗从地里运出来,太阳已经落山了,天也凉快了许多。我开始把玉米穗装上车,往家里运。运完最后一袋玉米时,一轮硕大的明月从东方升起。媳妇惊奇地说:“今晚的月亮咋这么圆呢?”我答:“今儿个是八月十五呀!”“咱光顾着收玉米呢,连过节都忘了。你赶快到小卖部买一斤月饼,应应景。”媳妇说。

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明晃晃的。我们看着那一大堆玉米穗,望着圆月,吃着月饼,我感觉那晚的月饼格外甜。


相思月饼




 

文丨贾华平

图丨何成智

“贾女士,您的快递到了!”我正忙着,快递小哥的电话打了过来。

快递是爱人从千里之外寄来的,孙女迫不及待地剪开胶带,打开箱盖,箱子里“跳”出一张精美贺卡,贺卡里用楷书写道:“老婆,谢谢有你一路相伴!中秋节快乐!”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

爱人是一名国企员工,经常天南海北奔波,几十年来,我们聚少离多。去年中秋,爱人在广东茂名市工作。

中秋夜,圆圆的明月挂在枝头,桂花树下一片斑驳的光影,明明暗暗,如同我的心情。

孙女嚷嚷着要吃爷爷寄回来的广东月饼,我打开盒子,取出中间最大的一个。孙女用手机和爷爷视频,她把月饼递到爷爷嘴边:“爷爷,你先吃一口,我们再吃!”孙女稚嫩的声音飘出,爱人哽咽了:“好,爷爷听涵涵的……”孙女看爷爷张嘴“咬”了一口,就开始美美地吃起来,边吃边挤眼:“爷爷寄的月饼好好吃哦。”

我听着爷孙俩的对话,眼泪一下流了下来。我又想起刚结婚不久的那个中秋夜,爱人难得休假,我俩坐在桂花树下赏月。月光洒满了院子,月光下,我托起下巴,享受着月光的沐浴,享受着爱人的陪伴,编织着美丽的人生……

“奶奶,相思月饼!”孙女的喊声,把我从回忆里拉回来。我一看,月饼盒上真有“相思”俩字,我一下明白了爱人的良苦用心。无论相距多么遥远,思念总能跨越千山万水。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


到干妈家串亲戚




 

文丨和少波

图丨何成智

我12岁那年,年仅36岁的母亲突然因病过世了。就在全家陷入极度哀痛时,姨母赶来了。她格外疼爱、照顾我和8岁的妹妹。打那时起,我们兄妹俩认她作了干妈。

中秋节那天,我俩早早起床吃了饭。父亲从邻家借来一个红篮,依照习俗装上10根麻糖、10个枣花馍,按理还得带上一斤月饼,可当时家里实在困难,只能作罢。父亲要去干活挣工分,就让我带着妹妹到干妈家去串亲戚。

我家在邙山岭上,离住在孟津老县城的干妈家有10里多路。我俩有说有笑,一路小跑,一点也不觉得累。

还没到,老远就看见干妈在巷子口等我们。进了屋,干妈连忙把早已准备好的五仁月饼、葡萄、酥梨、柿饼和刚煮好的花生、玉米端上桌,让我们吃。更让我高兴的是,那天是我生日,中午干妈还特意给我做了肉菜捞面。

午后,干妈从里屋取出两双她一针一线纳成的千层底布鞋,说是照邻家同龄的小孩鞋样专门做的,让我们试试是否合脚。新鞋甭提有多舒适了,我从脚底美到心里。

下午临走时,干妈还给我们每人两角钱并再三叮嘱,到小卖部买些糖果吃,路上不要贪玩,早点回家。

我却怎么也舍不得买糖果,最后说服妹妹,到街北的新华书店买了两本小人书,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后来,即便我和妹妹各自成了家,每年中秋节,我们依然相约带上孩子,一块儿去看干妈,共享中秋之乐。


长毛的月饼



 

文丨郝彦霞

图丨何成智

我上中学时每周回家一次,在省城读中专的姐姐则是每月回一次,我俩很难凑在一起。

有一年的周末正好是中秋节,我和姐姐都回家了。母亲高兴坏了,张罗着烙了芝麻盐馅儿的土月饼。

下午准备返校时,帮大队赶木工活儿的父亲拿着一包月饼回到家中,说:“大队发的月饼,大家都尝尝。”父亲说着就解开纸绳,打开牛皮纸。随着一股又香又甜的味道,五块黄灿灿的月饼呈现在眼前。

饼面有压花图案,边缘是精致的纹路,真是好闻又好看。我的口水在嘴里打转,心想,父母、弟弟加上我和姐姐,正好每人一块。可母亲没有分月饼,而是催促让我和姐姐赶紧收拾东西,嘱咐“月饼你们带到学校吃”。

晚自习结束后,我看到天上的圆月,猛然想起了月饼,便赶紧回到宿舍,打开包袱,找到了用纸包着的月饼。当我打开纸包后才发现是两块月饼,姐姐一定也是两块,家中的那块是弟弟的,父母肯定舍不得吃。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

轻咬一口月饼,酸酸甜甜的青红丝,香喷喷的花生仁,嚼着“嘎嘣”响的冰糖,满嘴都是香甜味。我慢慢地吃完一块,把另一块又包起来,开始盼起了周末。

那一周过得真慢。周末放学,我便匆忙往家赶。晚上到家后,我拿出那块月饼,准备和父母分享。轻轻打开纸包,眼前的一幕顿时让我呆住了,那块香喷喷的月饼,竟然长满了黑毛。

母亲“训”起我来:“憨妮,你咋不吃呢?恁好吃的东西,坏了可惜了……”

我怯怯地看了母亲一眼,却看到她眼里闪动着泪光。她一把把我搂到怀里,嗫嚅着:俺没白疼俺二妮……”

多年后,母亲还经常提起那块长满黑毛的月饼。


那晚的月亮


 

文丨宁妍妍

图丨姚小红

18岁那年,我只身一人进城打工。中秋节的前一天,刚下班,我就慌慌张张地往车站冲,很幸运,赶上了回老家的最后一班车。

我抱着单位发的四块月饼和一兜苹果,看着窗外疾驰而过的田野和大树,心早已飞到了家。当我隐约看到前面右拐那条熟悉的路时,急忙大喊:“师傅,前面路口停车。”下来后,傻眼了!前面不是俺村,我下错车了。

当时,天已快黑,我焦急地向路边开修理铺的师傅问道:“叔,这儿离宁村远不远?”“通远哩!”当大叔得知我下错车后,安慰我:“别着急,我帮你拦一辆车。我的摩托车让人骑走了,要不然给你送回去。”

大叔拦了一辆又一辆车,人家都不顺路。天,彻底黑了。我紧紧抱着月饼和苹果傻傻地站在路边,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闺女,别哭,咱再等等。真没车的话,我借一辆摩托给你送回去。”听大叔这么一说,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又过了一会儿,大叔终于拦到了一辆顺路的货车,并叮嘱司机到俺村口停一下。到了村口我下来,司机没收一分钱。

当我就着月光往家走时,看到村口有个人。细看,是俺妈。“我想你不会回来了。”“那你还等?”“怕万一又回来。”“你想等到几点?”“等到瞌睡。”“哈哈”“你爸和你弟也出来看你好几回了。”瞬间,下错车的委屈烟消云散。

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月饼格外香甜。遗憾的是,那时好傻,忘了拿出苹果和月饼谢谢大叔和开车的司机。

                                                                         




                                                                         



 作 者 简 介 

○夏一新  本名夏世友,作品散见于《科技日报》《军事科学院报》《幼教通讯》《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


 作 者 简 介 

○陈建东  汉族,1960年出生。退休教师,洛阳市人。业余文学爱好者,曾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网络平台上发表多篇作品。


 作 者 简 介 

○贾华平  爱好文学,喜欢阅读,喜欢用文字诠释生活。洛阳市作协会员,时有文章发表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散文选刊》等 。

 作 者 简 介 

○和少波  1978年出生,初中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热爱读书,喜欢诗和远方。



 作 者 简 介 

○郝彦霞  70后,喜欢所有美好的事物,尤其喜欢文字,偶有作品见于《洛阳日报》《洛阳晚报》。



 作 者 简 介 

○宁妍妍  内向胆小,少言寡语,喜欢用文字表达心声。哪怕生活是一地鸡毛,也要让文字在鸡毛里绽放出一朵朵小花。


THE END



洛浦听风

编辑:晓佳

审核:广英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浦听风
漫谈河洛史话,欣赏经典洛阳,一起读书,念诗,讲故事,分享最美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