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柿如丹
文丨李国民
图丨王银聚
深秋的柿树鹤立鸡群,像红灯笼似的悬在枝头,落叶像美丽的蝴蝶飞旋。我抚摸着沧桑粗糙的树纹,心中又荡起阵阵涟漪。
小时候,老家有百余棵野生柿树,多盘踞于悬崖边、半山腰或地头,它是一年一遇、一期一味的果实,因耐旱高产,缓解饥饿,颇受乡亲们喜爱。
柿子历经春花、夏长、秋收、冬藏,成为晕染山村的画师。
柿子是老家收获最晚的果实,烘柿即摘即食,备受青睐。
吃烘柿要拣熟透绵软的,左手捏住柿蒂,右手捏破薄如蝉翼的果衣,轻轻一揭,便溢出鲜红的肉汁,舔吃细滑软糯,将果肉涂在馍上吃更别具风味。
那时,爷爷是大队干部,弘扬着端正做人的家风。
大集体时,我家和别家一样分取柿子;土地承包后,我家地里的那棵柿树结得最稠,爷爷常不吝分享给邻居吃,若谁家办宴席了,总会送去珍藏的烘柿。
母亲让我给家在外乡的老师捎去烘柿,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每年采摘柿子时,父亲提醒在枝头留些柿子,以供鸟儿过冬食用……
后来,因为炕烟袭扰和树种老化,柿子树仅留有十余棵,大家更加珍爱。
如今,乡村文旅如火如荼,老柿树又派上了新用场,城里的摄影爱好者和美术系大学生举镜泼墨,把柿子定格为永恒,歌颂着红火喜庆的好日子。
深秋的柿树大放异彩,红彤彤的柿子照亮着游子的返乡创业路。
风景中的美拉德
文丨张文艳
图丨郭俊娟
一棵树怎么能有这么多颜色,黄色、棕色、褐色、红棕色、红褐色,交杂着淡淡的尚未褪尽的绿色,还有浓得像糖果一样,让人忍不住想要含到嘴里的焦糖色。
一片树林怎么能有这么多层次,树木着金,叶落成毯,金黄和褐红的颜料将层林尽染。
我站在树前,抬头望望,低头看看,满眼都是丹黄珠翠、色彩斑斓。
忽然想起一个名词:美拉德。食物受热发生焦化,由生到熟产生的一系列颜色转变的过程,称为美拉德反应。
反应最终生成棕色或黑色的大分子物质,过程中会发生比如棕色、卡其色、褐色等颜色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美拉德是一种时尚穿搭风格。
如果说棕色系是“美拉德”的底色,那么银杏黄就是阳光下最绚烂的那抹“高光”,水杉的深褐色、梧桐的浅褐色是调色盘中的过渡色,光一照,风一吹,颜色就悄然发生变化,浓了淡了,深了浅了,大自然的美拉德反应时刻都在进行着。
叶片不断地变化,独特的韵味掩映在影影绰绰的树叶与光影之间,与伫立在蓝天白云下的亭台楼阁构成深秋时节独有的风景。
几个打扮入时的姑娘咯咯笑着,走进树林中,循声望去,通身美拉德色系的打扮已融入大自然中,不见其踪影。
一片梧桐叶飘飘然落在我脚下,经过时光的“自然烘焙”,这枚叶片呈现出沉稳而热烈的美,我俯身捡起来,小心翼翼珍藏起整个季节的美好……
作 者 简 介
○李国民 笔名,黄河渔夫,男,60后,孟津区白鹤镇牛王村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杂文学会会员。业余喜爱码字成文,尤爱乡土散文。近年,文章散见《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
作 者 简 介
○张文艳 生于张家口,求学郑州,定居洛阳,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70后人民警察,闲时写写小文,画画牡丹。为梦想而努力,我一直在路上。
THE END
洛浦听风
编辑:小闫
审核:广英
洛浦听风
编辑:小闫
审核:广英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