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东花坛
文丨宋光耀
图丨静 静
东花坛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像老城十字街、百货楼、上海市场、谷水一样,在洛阳可谓家喻户晓。
初建成,东花坛就被视为洛阳的东大门、瀍河区的地标,出市区往北、往东的车辆大都从此经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东花坛都是瀍河区的商业中心,外地朋友还把这里当作一个旅游景点。
1998年,我搬到东花坛附近居住,花坛里有一个“牡丹飞天”的不锈钢雕塑,周围种有紫薇、海棠、迎春等。
启明西路上有农经校、面粉厂、叉车厂、农机仓库、菜市场;启明北路上有瀍河汽车站、卫生院、中国银行;启明南路上有正骨医院、中铁十五局医院、宏达化纤厂和一些商店;启明东路是一条民族小吃街,杨氏食府、马杰山牛肉汤和豫秀斋就在这里。
我女儿三岁时,去启明东路上机车厂幼儿园,六岁时到老城区上小学,我每天接送她,必经东花坛。
那几年,接送女儿是我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还记得她耍小心眼儿不想上幼儿园;忽闪着大眼睛要求我第一个去接她;没完没了地讲小朋友们的趣事……
我还经常带女儿去赶东花坛会,给她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
据说,花坛建起不久,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集会,农历逢五逢六,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很是壮观,在周边颇有影响。
后来,会址迁到了民族桥、翠阜路;再后来,又迁到了焦枝线东的塔西,但大家仍叫“东花坛会”。
东花坛会迁走后,东花坛依然很热闹,常有小贩沿街叫卖,印象最深的是卖粽糕的和卖茶叶蛋的。
“粽糕!热粽糕!”这声音顿挫有力。“五香——茶鸡蛋、鹌鹑蛋!”这声音悠扬绵长,尤其是那个“香”字,被拉得好长好长。
我和女儿经常一边走一边模仿,看谁把“香”字喊得最长,每模仿一次,女儿就咯咯笑一阵,我总跟着她笑。
东花坛的东南角是公交四公司。女儿后来办了公交月票,我送她坐9路或41路车。初中,她在三十九中,我送她坐7路车。高中她在洛一高,我每周去接送。她上大学,我从东花坛送她去火车站、高铁站。
一次,听人讲笑话,说养女儿就像养花,浇水,施肥,精心呵护,二十多年后终于要开花了,却被一个叫女婿的“鳖孙”连花盆一起端走了。好多人听后大笑,我却想哭。
前年,同学的女儿出嫁,在豫秀斋办婚礼。看着同学把他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时,向来坚强的我眼泪哗哗往下流。
我跟女儿视频聊天,她调皮地安慰我:“爸,甭哭了!我晚点儿嫁,多陪你几年。”
据老街坊讲,直径18米的东花坛建于1963年,名字的由来与同期建成的西关花坛有关。
1978年,花坛中间种过一棵高大的雪松。到20世纪90年代,雪松换成了“牡丹飞天”的雕塑。
2013年,雕塑变成现在的“飞碟”高杆路灯,同时拆除花坛,只留下一个灯座……
无论怎么变,东花坛在老洛阳人心里的分量不变。
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牵着女儿的手,一起在东花坛附近走一走。
作 者 简 介
○宋光耀 老家孟津,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日报社联合征文奖,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部分作品被光明网、中国副刊、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转载。
THE END
洛浦听风
编辑:小闫
审核:广英
洛浦听风
编辑:小闫
审核:广英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