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错菜

文摘   文化   2024-09-27 20:00   河南  

上错菜

 文丨周   毅

 图丨高小顺


周末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去吃烧烤。

报完菜不久,一名服务员端上来一盘烤串。“是不是咱点菜多,免费送的?”我的话把大家逗笑了,就在大伙讨论着吃还是不吃时,一名领班带着刚才上菜的服务员匆匆赶来。

“对不起,刚才上错菜了。”领班说着,又指着旁边的服务员解释:“她刚来,业务有点生……”此时,那名服务员的脸上写满了不安、胆怯和羞涩。

我正想开口,一位朋友率先说道:“没关系,我们还没动,你们可以拿走,也可以记在我们的账上。”其他朋友也都随声附和。

上错菜的服务员轻轻舒了一口气,那名领班脸上浮现出一抹微笑,说道:“看你们点的菜不少,我们还是端走吧。”

烤串端走后,那位率先说话的朋友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一天,他和朋友在饭店吃饭。席间,服务员端上一道菜就走了。一会儿,服务员急匆匆跑来说自己上错了菜。朋友一时兴起,故意夹了一筷子菜放到碗里说:“来,大家开吃了。这是你们上错的,不能拿走,也不能算在我们账上。”

服务员顿时哭了:“我是暑假打工赚学费的,把菜钱掏了是小事,这份工作可能就丢了……”

朋友最后说道:“我太混了,咋能开这样的玩笑?”后来他不光掏了那道菜的钱,还特意跟饭店老板说明了情况,向服务员道了歉……

“干啥都不容易,要多些理解和包容才对。”朋友的话至今还回荡在我耳边。


送饺子

 文丨李国民

 图丨高小顺


在物质匮乏的日子里,吃顿香喷喷的饺子便是奢望。那年拉架子车送饺子的情景,让我记忆尤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里生活清苦,母亲好像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过中秋节总能让家人吃上香喷喷的船形饺子,品尝几块甜倒牙的月饼。

1978年,我正上初中。中秋节那天清晨,母亲起了个大早,先仔细洒扫庭院,接着就包了一锅猪肉野菜馅儿饺子。年逾六旬的爷爷最爱吃饺子,这次却唠叨着要去给我父亲送饺子。

过端午时,父亲正在岭尖地干活,突然接到去化肥厂上班的通知,他高兴地撂下耙子、铁锨,匆匆赶往20多里外的单位。

当保管的父亲忙得像陀螺,中间没回过一次家。中秋节到了,腿脚不灵便的爷爷很惦记他,让我和小叔拉架子车,陪他去给父亲送饺子。爷爷坐在四脚木墩上,驼着的背紧紧靠住车框,抓牢装饺子的暖水瓶。吱吱扭扭,一路颠簸,三个小时后,我们赶到父亲所在的仓库。父亲流着泪吃完香喷喷的饺子,并向爷爷立下“军令状”:他不怕出力流汗,誓夺红旗当标兵!爷爷左手捋着花白的胡子,右手拍着父亲的肩膀为他鼓劲。

我们到家已是下午两点,终于吃到了久违的饺子,农家小院飘出甜蜜的欢笑。

春节放假时,父亲兑现了诺言,果真拿回一张红底黑字的奖状,上面写着“年度先进库管员”,爷爷郑重地把它张贴在正窑墙壁上。

如今,40多年过去了,爷爷、父亲、母亲先后去世。我们爷仨拉车送饺子的温馨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浓浓亲情。





 作 者 简 介 

周毅  宜阳县中医院医务工作者,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闲暇之时,喜欢看书,写点小文。

作 者 简 介 

李国民  笔名,黄河渔夫,男,60后,孟津区白鹤镇牛王村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杂文学会会员。业余喜爱码字成文,尤爱乡土散文。近年,文章散见《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


THE END


   

   洛浦听风

编辑:晓佳

审核:广英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浦听风
漫谈河洛史话,欣赏经典洛阳,一起读书,念诗,讲故事,分享最美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