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pic from oamul
聚沙成塔·背书打卡
2025·灰词季
今日学习
Day190 网络欺凌
相关知识
01
概念
欺凌(bullying)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越轨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群体)有意地、反复地和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欺凌行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威胁以及排斥等方式进行。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这种现象又随着日益普及的互联网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开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欺凌是指由团体或个人通过互联网长时间且反复对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网络使用者实施一种故意的侵略性行为。它颠覆了欺凌的“力量原则”,网络欺凌者只要拥有较强的网络操作技术,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网络世界中弱者的伤害行为。
· 网络欺凌与网络越轨
社会学所说的“越轨”是指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网络越轨是指网络活动的参与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或者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从事违反网络社会准则的行为。网络欺凌行为属于网络社会中的问题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网络中的社会准则。因此,网络越轨是网络欺凌的上位概念,网络欺凌是网络越轨的一种表现形式。
· 网络欺凌与网络暴力
有学者认为,网络暴力属于网络欺凌,是网络欺凌的一种。只不过,网络暴力对受害者造成伤害的程度比较严重,网络暴力是网络欺凌的激化形式。
02
特征
第一,网络欺凌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欺凌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其一,欺凌者能通过网络使用聊天软件、邮件、博客等多种途径,运用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种手段施害。其二,不仅存在个体欺凌形式,网络媒介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群体欺凌的发生。
第二,网络欺凌的泛在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差异化的性别、年龄、种族等特征,个体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相左的意见,对矛盾的不当处理可能诱发网络欺凌。网络空间的去规则化也是欺凌广泛存在的动因。由于网络传播的全时性即传播过程的全时性、信息接收与存贮的全时性,网络中公开的信息处于全天候、全方位可访问状态,使信息接收不再受许多传统因素的限制。通过快速与规模传播,造成欺凌的泛在状态,受欺凌者无法逃脱,影响持续发酵。
第三,网络欺凌的匿名性。作为网络媒介的典型特性,匿名性在有关文献中被提及次数最多,成为区别于传统欺凌的代表性特征。一方面,匿名性给人们戴上一层面具,使人抱有难以被发现、追责的心理,强化个体宣泄冲动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导致网络欺凌行为产生。另一方面,匿名性加剧网络媒介的去抑制化,即虚拟空间的欺凌具有间接性,双方并非直接冲突,附着在屏幕上的匿名存在被符号化,欺凌者的认知移情降低,缺乏对他人伤痛的同情与共情。
第四,网络欺凌的严重性。网络欺凌后果的严重性不一定高于传统欺凌,但网络欺凌的影响后果更复杂:其一,欺凌信息在网络空间具有累积与循环性,会对受害者产生多次伤害,导致欺凌影响的持续性;其二,由于网络传播有复合性特征,承载着人际、群体、组织与大众传播等多传播形态的交织与互动,致使网络传播具有多级性(多传播层次)、非线性(多发散节点)达到海量传播的效果。其三,媒介暴力的研究指出,人们容易忽略或低估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创伤,有些媒介暴力性质是严重的,但可能被幽默或玩笑等方式所掩盖。
03
危害
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欺凌,网络欺凌的危害可能更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欺凌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一旦欺凌者将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图像、视频或谣言等发布到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被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网友浏览,以至于在短时间内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威胁到受害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欺凌者尽管以欺凌为乐趣,但并不是肆无忌惮,他们也常常选择无人的地方或不易被发现的角落实施欺凌行为。在网络欺凌中,由于欺凌者披着网络匿名的隐身衣,这使得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以多重身份轻而易举地对受害人实施欺凌行为。
具体来说,网络欺凌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程度和范围两个方面:
在危害程度上,面对面的欺凌可能是骂你一句、给你一拳或踢你一脚就结束了,其影响可能是瞬间的。网络欺凌则不然。尽管网络欺凌怀疑论者认为,受欺凌者没有遭到身体上的伤害,所以不像面对面的受欺凌那么严重。但这种观点忽略了网络欺凌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为严重的事实,其至少等同于身体侵犯。遭遭遇网络欺凌,受欺凌者往往会有压力感、紧张、低自尊甚至抑郁。网络欺凌与面对面欺凌一样,也可能造成偏激的后果,如身体暴力甚至自杀。网络欺凌的心理危害程度可能是持久和深远的,甚至会伴随受欺凌者的一生。
在危害范围上,传统欺凌事件通常发生在校园,至少回到家里是安全的。但在虚拟世界中,即使个体躲在自己家中,也不会有安全感,尽管可以通过更改网名、下线、关机来摆脱网络欺凌行为,但却只是暂时的,因为让受欺凌者不使用计算机是不合理的,这会使青少年感到与同伴的疏远而更可能受到孤立的伤害。并且,网络欺凌受害者可能看不到,甚至不知道骚扰者是谁。这使他们更易感到孤立与无助。
参考文献
网络欺凌的界定及其特点分析,石国亮 徐子梁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张乐
网络欺凌的学校惩戒:美国的判例与经验,刘业青 林杰
◐◑◒◓◔◕
欢迎大家参加「院校课程」
一起学习更多内容!
目前小田心上线了川大、西政、川社科、成理的「冲刺课程」,欢迎大家私戳小田心了解、试听(下方二维码可联系上小田心哦~)。也可以点击下方对应院校划线文字,查看详细介绍。
冲刺课程
▽
模考课程
▽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喜报详情
祝好
你可能错过了
/针对2025级/
模考课程
冲刺课程
公益公开课
院校真题解读
(24级真题解读陆续更新中)
院校参考书解读
院校常见问题答疑
考研经验贴
近期热点分析
近期专题笔记
喜报
23级
2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