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pic from oamul
聚沙成塔·背书打卡
2025·灰词季
今日学习
Day174 智能鸿沟
相关知识
01
智能鸿沟
杜骏飞将由人工智能、算法等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新数字鸿沟总结为“智能鸿沟”。他认为,“智能时代所造就的数字鸿沟,因为有智能技术自身的快速迭代,包括社会算力的扩张与渗透,技术生态的日益闭环化,以及智能技术向前发展的不可逆性,这一切,都导致了智能时代所造就的数字鸿沟极强地呈现出马太效应”。基于此,他警醒地提出,数字弱势群体在未来数字时代加速演化以后,很可能会沦为绝对的技术化赤贫种群,从而面临生活濒危和社会化消亡的真正危机。智能鸿沟是核心智能技术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有学者认为智能鸿沟成为新时期数字鸿沟的全新特征,并将智能时代的数字鸿沟定义为数字鸿沟3.0阶段,它包含着接入鸿沟、素养鸿沟和智能鸿沟的相互叠加与联动。对即将到来的智能赋能技术突破所造成的智能鸿沟问题,必须在人类治理的制度设计上严阵以待。
02
数字代沟
在家庭层面,数字鸿沟则表现为代际鸿沟,即,父母(亲代/传统世代)和子女(子代/E世代)在新媒体采纳、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方面的差距。这是传统代沟在数字时代的延伸,有学者将它称作数字代沟,或称代际数字鸿沟。针对社会大众的调查数据已经反复证明,不同年龄层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年轻群体拥有新媒体的比率、使用新媒体的程度、借助新媒体获取的知识显著多于年长群体。根据社会大众的数据来推算家庭,亲子两代之间必然存在显著的数字代沟。
“数字反哺”即年轻世代在数字接入、使用和素养上对年长世代的教辅行为,这成为数字代沟“中国式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路径,而家庭则成为数字反哺的主要发生场域。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教父母/祖父母用新媒体不仅是中国家庭生活的温馨日常,更是关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机制。
追本溯源,文化反哺这一概念受到了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系列论著的影响。米德观察到,急遽的社会变迁带来了“深深的、人工的沟壑”(即,代沟),传统的“前喻文化”(即,长辈自上而下给晚辈灌输知识)传承模式面临破产,新型的“后喻文化”(即,晚辈反过来给长辈传输新的知识)传承模式应运而生。代沟与反哺可谓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代际鸿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数字代沟,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反哺,则主要是通过数字反哺来实现的。
03
信念沟
信念沟由美国学者亨德曼于2009年提出,是在“知识沟”假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用来描述社会群体之间在同一问题上存在的信念差异。
知识沟体现出的差异,主要是对有关事物客观认识的差距。而信念沟体现出的差异,主要是不同立场、身份、价值观的社会成员对同一事物表现出差异明显的看法与观点。信念沟没有强调对事物客观知识的追求,而是更突出有关社会事物主观性社会认知的多元化。信念沟的差距并非如知识沟体现在对社会事物认知深度的差距上,而是表现为有关社会事物多元化、冲突性的社会观点与看法。
信念沟相关主要因素有:意识形态、党派性、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媒体使用。其中媒体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动态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等相对比较固定,而媒体使用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信念沟。
无论在“知识沟”假说中还是在“信念沟”假说中,大众传媒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众传媒在信念沟的扩大过程中产生了显著影响。媒介强化了意识形态类信念的差异。这是由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往往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经常带有倾向性、偏颇性的意见信息,新闻中蕴含着意识形态。这些偏向性信息刺激了受众的身份意识、意识形态立场、情感归属,使得受众产生多样性乃至冲突性的社会意见与看法,从而扩大已存在的信念沟。信念沟研究亦是站在社会结构的视角看待媒介信息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
04
认知沟
最初,“认知沟”这一术语出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用以揭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如高中生、初中生与小学生)之间在认知发展上的差异。随着研究深入,该概念逐渐被引入数字鸿沟与数字不平等领域,并被视为数字鸿沟的第三层次——结果沟的一种具体体现。
数字不平等研究关注的是数字主体在数字技术影响下所体现出的不平等,目前已形成三个主要研究层次:首先是接入层面的不平等,即“接入沟”;其次是使用层面的不平等,即“使用沟”;最后是接入和使用差异导致的最终结果不平等,即“结果沟”。在第三层“结果沟”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聚焦于信息处理最终成果的“知识沟”,另一些研究则强调个体主观信念的“信念沟”,还有研究者主张从过程性视角来关注个体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认知沟”。相较知识沟和信念沟的静态性侧重,认知沟更强调通过动态视角来理解第三层结果沟的表现。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认知沟一词频繁出现在人机协作的研究中,警示我们关注这类认知塑造技术可能带来的新型不平等。因而,“认知沟”也指人们在接入与使用数智媒介技术后出现的认知能力分化现象。
需要厘清的是,认知沟是从属于数字不平等研究脉络下的一个新议题:其一,认知沟是第三层数字鸿沟(结果沟)研究的一个面向,反映了媒介技术接入和使用差异所导致的认知能力差异;其二,认知沟是对知识沟研究的扩展延伸,它不仅关注认知加工的最终结果,更试图揭示整个认知过程和思维环节的差异;其三,认知沟是数智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表现,由于生成式AI等数智技术对人类认知前所未有的介入,它特别关注由数智技术接入和使用差异所引发的人类认知能力差异。
认知沟可以粗略概括为两种表现:认知面向差异和认知表现差异。认知面向差异指的是用户在认知过程中所关注和涉及的领域及面向存在差异。认知表现差异指的是不同用户群体在认知多样性、复杂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2):117-123.
[2]张洪忠. 跨文化传播中的信念沟问题[A].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C].: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9:3.
[3]张洪忠.从“知识沟”到“信念沟”:虚拟空间的社会关系重构[J].教育传媒研究,2020(04):1.
[4]周裕琼,丁海琼.中国家庭三代数字反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03):6-31.
[5]杜骏飞.定义“智能鸿沟”[J].当代传播,2020(05):1.
[6]解庆锋.网民信念沟:媒介接触对网民意见分歧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07):55-74+127.
[7]钟祥铭,方兴东.智能鸿沟:数字鸿沟范式转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4):133-142.DOI:10.19997/j.cnki.xdcb.2022.04.018.
[8]钟祥铭,方兴东.数字鸿沟演进历程与智能鸿沟的兴起——基于50年来互联网驱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机制变革与演进的视角[J].新闻记者,2022(08):34-46.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2.08.003.
[9]苏涛,彭兰.技术与人文:疫情危机下的数字化生存否思——2020年新媒体研究述评[J].国际新闻界,2021,43(01):49-66.DOI:10.13495/j.cnki.cjjc.2021.01.003.
[10]刘彧晗,喻国明.认知沟:数智媒介时代数字不平等问题的关键
◐◑◒◓◔◕
欢迎大家参加「院校课程」
一起学习更多内容!
目前小田心上线了川大、西政、川社科、成理的「冲刺课程」,欢迎大家私戳小田心了解、试听(下方二维码可联系上小田心哦~)。也可以点击下方对应院校划线文字,查看详细介绍。
冲刺课程
▽
冲刺课程
▽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喜报详情
祝好
你可能错过了
/针对2025级/
模考课程
冲刺课程
公益公开课
院校真题解读
(24级真题解读陆续更新中)
院校参考书解读
院校常见问题答疑
考研经验贴
近期热点分析
近期专题笔记
喜报
23级
2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