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pic from oamul
聚沙成塔·背书打卡
2025·灰词季
今日学习
Day186 新闻时间
相关知识
01
深入理解新闻时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在物与物关系的自然界物质运动中,体现出自然时间;在物与人关系的个体内在生活体验里,展现着生活时间;在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呈现了社会时间。自然时间、生活时间和社会时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时间系统。社会时间建立在自然时间与生活时间基础之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中的积极存在方式。
新闻活动属于社会活动,新闻时间属于建立在自然时间与新闻活动主体生活时间基础之上的社会时间。新闻时间是新闻活动主体在新闻实践中的存在形式,体现着新闻实践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新闻时间属于历史性的时间。新闻时间的变化,不仅受到自然时间由自然速度、相对速度向绝对速度变迁的影响,而且受到人们生活时间变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相比于自然时间与生活时间,社会时间从自然时间阶段、标准时间阶段到弹性时间阶段的演化,对新闻时间的改变有着更直接、更强烈的影响。
新闻活动是过程性活动,正是在新闻活动过程中,新闻时间才逐步展开。从原则上说,自事实发生到新闻生成,从新闻生成到新闻收受,新闻时间可以分为连续存在的三个阶段。
首先,从事实发生到新闻生产的过程,生成了新闻事实发生时间。新闻事实发生时间,表现为新闻事实的展开过程。当新闻生产者以采集新闻信息的方式,将处于特定社会时间框架中的新闻事实纳入新闻生产传播环节时,新闻事实完成了新闻时间维度的展开。其次,新闻事实信息的采集、制作、编辑、分发的过程,生成了新闻生产传播时间。当新闻事实信息经过记者、编辑、发行人员的一系列创造性新闻实践并最终送达新闻收受者面前时,新闻事实信息完成了生产与传播过程。从对新闻事实的信息采集,到完成新闻作品分发的实践过程,展现着新闻生产传播时间。再次,新闻作品(文本)被新闻收受者阅听、理解与吸收的过程,生成了新闻收受时间。在具体的新闻收受场景中,新闻作品(文本)被特定的新闻收受者消费,进而融入新闻收受者的生活时间、生命体验中时,新闻收受时间得以呈现。概言之,新闻事实发生时间、新闻生产传播时间、新闻收受时间作为三种时间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新闻时间。
新闻属于过程性存在,新闻时间在新闻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为我们认识、描述新闻时间的具体构成提供了依据。在三种新闻时间要素内部,具体表现出时点、时距、时序、频率、节奏和周期的特征。
新闻时点,是指特定新闻活动发生和结束的时间节点或时刻,直接表现为某个新闻活动在新闻时间坐标(例如钟表时间坐标)中的位置。主要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结束)的时间节点、新闻生产的时间节点、新闻传播(分发)的时间节点以及新闻收受的时间节点等。
新闻时距,是指不同新闻时点之间的时间距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同一新闻活动持续的时间,如新闻事实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长短;二是,不同新闻活动之间的时间距离,如从“新闻事实发生时点”到“新闻生产时点”之间的时间长短。
新闻时序,是不同新闻活动在新闻时间坐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人类新闻时间发展历史上,不同新闻活动的时序关系,表现出顺序性时序、弹性时序两种类型。传统新闻业时代是以标准新闻时间为主的新闻时代,线性的、前后相继的顺序性时序是这一时期新闻时序的典型特征;“后新闻业时代”逐步形成的弹性新闻时间,催生出了非线性的、无时序的弹性新闻时序。
新闻频率,是指单位新闻时间内某种新闻实践行为发生的次数。新闻频率包含了新闻事实发生频率、新闻生产传播频率、新闻收受频率三种类型。新闻事实发生频率,是特定时期某类新闻事实出现的次数;新闻生产传播频率,是某一时间阶段特定新闻从业者生产传播新闻信息的频繁程度;新闻收受频率,则是新闻收受者周期性消费新闻产品的频次。
新闻节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特定新闻活动(新闻事实发生或新闻生产传播或新闻收受)的速度,通过加速或减速,呈现出新闻节奏的快慢。二是指不同新闻活动之间在时点、频率、速度方面的匹配情况,匹配程度决定了新闻节奏“是否合拍”。传统新闻时代的新闻节奏,强调新闻传播时点与新闻收受时点的匹配;“后新闻业时代”的新闻节奏,则开始凸显不同新闻活动之间,在频率和速度方面的“合拍”。
新闻周期,又称为新闻循环周期,是一个完整新闻实践过程所显现出的新闻时间。具体指特定新闻实践行为从初次发生、发展、完备,到再次发生的时间过程。特定新闻实践活动的新闻周期,包括了新闻事实发生周期、新闻生产传播周期、新闻收受周期三个部分。
02
技术速度属性下新闻加速的具体表现
数字技术速度属性渗透于新闻时间之中,由此不仅使得新闻生产模式呈现出以“即时”“全时”为核心的加速生产特征,而且在新闻理念上形成了“即时性神话”与“技术速度崇拜”,并开始主导新闻生产。
(1)新闻生产:即时、全时的加速生产模式
在新闻生产层面,数字技术对新闻加速驱动的核心在于对“截稿时间”的变革。传统媒体时代,截稿时间影响着新闻业整体生产节奏,速度处在媒体可控范围之内。步入数字时代以来,数字技术永久可达性、持续可及性等速度属性颠覆了传统新闻业时间结构,所有媒体开始共享以“此时此刻”(Now)为死线的截稿时间。这一截稿时间标示着事件发生与报道之间的时差趋向于0,数字新闻生产模式由此呈现出“即时”“全时”的特征,即媒体一方面必须对刚发生的事件进行“即时”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态不断发生,为保障生产速度,媒体还需对事件展开“全时”的覆盖式关注与持续报道。其中,当前学界提出“24/7”模式以描述媒体在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内持续展开新闻生产的加速现象。
(2)新闻理念:即时性神话与技术速度崇拜
传统媒体时代,截稿时间使得不同媒体能够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类型新闻事件进行控制,并基于此维护自身新闻权威。当前“此时此刻”截稿时间的共享消弭了媒体间差异化的生产时间模式,“速度”成为体现媒体新闻生产专业性并树立权威的重要标准。由此,数字新闻业兴起了“时间竞速”。
在此过程中,新闻业内一方面兴起“即时性神话”,即时性不仅被上升为新闻核心价值,而且开始主导并成为新闻生产中需遵守的首要原则。例如,“刚刚体”在当前数字新闻标题生产中的走红,其本质体现的正是新闻业对“即时性”等新闻时间价值的认同与实践。另一方面,新闻业开始重视并利用数字技术的速度优势展开新闻生产时间竞速,逐渐形成了标榜数字技术优势的“技术速度崇拜”理念。
03
数字新闻生态下的新闻加速风险
“新闻加速”作为当前新闻时间结构变革的核心现象,其产生的影响也不仅限于新闻编辑室内,而且面向整个数字新闻生态。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新闻加速在媒体组织、新闻消费以及社会治理层面存在着风险影响。
(1)内容品质下降与新闻权威丧失:新闻组织层面的新闻加速风险
①新闻内容品质下降
首先,“即时”加速生产意味着,当新闻事件出现任何变动时,媒体都需即时作出新闻更新生产。从新闻内容品质角度来看,这一生产模式存在碎片化与浅薄化问题。
其次,在“全时”加速生产要求下,媒体需对社会动态展开全天候新闻生产。然而,当前大多数媒体很难拥有足够人力、物力资源实现全时性的新闻原创生产。由此,为了满足持续更新的加速要求,媒体开始将生产重心转移至对“网络新闻”的转载与重新包装。在此背景下,数字新闻生产呈现出同质化问题,尤其体现在当前短视频新闻生产中。
最后,“即时性神话”作为媒体树立权威的新价值,在实践中表现为“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发布新闻”。因此,为了抢发新闻,媒体往往会极大缩减新闻核查时间,甚至有时会将事实核查流程后置,即先抢发再对事实进行核实/修补。这一模式极易造成新闻失实问题。
②新闻权威丧失
首先,在数字生态下,速度并非新闻业独有优势。当社会出现热点事件时,往往都是先由“自媒体”推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除此之外,当前政务媒体的兴起也剥夺了新闻媒体的信息首发权。因此,仅标榜“速度”,新闻业很难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比较中彰显自身新闻生产的独特价值。
其次,当前新闻业对“速度”的权威宣称,可能会与传统新闻权威话语产生矛盾。当前新闻加速实践存在失实等风险,其本质损害的是传统话语中长期标榜的真实、客观、准确等价值。在“速度”未能建立起新新闻权威的背景下,传统新闻权威话语又在新闻加速实践中被损害。
(2)信息认知误导与新闻催更:新闻消费层面的新闻加速风险
新闻加速扰乱了用户对新闻信息的有效认知。一是媒体抢发新闻出现的失实问题误导着用户认知。二是新闻的碎片化、浅薄化使得用户对事实的获取也多呈现为零碎事实片段,用户很难理解并消化他们看到的新闻,由此也很难构建出一个清晰完整的社会世界。
新闻加速对用户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具有风险影响。在新闻加速背景下,一方面,媒体间的时间竞速加快着信息传播节奏;另一方面,新闻业标榜着“即时性神话”,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产生了对信息获取速度的高度期待,相应出现了“新闻催更”行为。显然,媒体难以达到用户盲目催更的速度要求。在此背景下,用户可能会发表一些偏向指责乃至阴谋论的情绪化评论,媒体自身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
(3)现代社会治理效能下降:社会治理层面的新闻加速风险
新闻加速与社会舆情管理模式(尤其是处理速度)间存在矛盾,继而影响了现代社会治理效能。
首先,从新闻业角度来讲,社会舆情爆发时,公众多希冀主流媒体能够及时传达权威信息以息乱象。
然而,从社会舆情管理角度来看,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在处理社会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时依然沿用传统舆情管理模式。由此,在网络舆情爆发过程中,部分主流媒体出现“迟缓发声”乃至“集体失声”现象,与当前新闻加速下标榜的“即时性神话”之间出现矛盾冲突。这一冲突不仅严重损害了主流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而且也易导致各种谣言、阴谋论的出现,甚至出现舆论失控风险,最终阻碍互联网清朗空间建设、影响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04
新闻加速风险规避的路径
(1)价值理念层面:技术为我所用,寻求适应性增长
当前新闻加速是新闻业依附于数字技术速度属性展开的无目的的加速。由此,实现新闻速度解放,首先需在文化理念上转变对技术速度属性的认知,即从“技术速度崇拜”转向“技术为我所用”,即在保障新闻业主体性基础之上再来探析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构新新闻时间结构,最终在适应性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新闻速度解放。
(2)生产实践层面:实现技术善用,规避新闻加速风险
①媒体组织:事实核查与机器写作
对媒体组织而言,新闻加速目的在于缩短整体新闻生产时间,继而在单位时间内更快地发布更多新闻。对此,除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速度属性展开即时、实时新闻生产以外,新闻业可以将一些非核心新闻生产流程交由技术进行“初步”处理,从而将人力、物力资源集中于新闻生产核心流程之中。由此,既能通过缩短非必要生产时间而提升新闻整体生产速度,也能够更好地保障新闻内容品质并维护新闻权威。目前,新闻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新闻生产流程前端的“事实核查”与“新闻写作”来缩短生产时间。
②新闻消费:可编辑性功能与社交可供性
首先,“可编辑性功能”有助于实现新闻信息整合,从而克服当前新闻加速生产带来的碎片化、浅薄化、失实等问题,继而也有助于提升用户对新闻全貌的认知。具体来讲,媒体可以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可编辑性功能在一个链接内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持续追踪报道。
其次,对新闻加速背景下用户新闻催更的盲目性、情绪化风险,媒体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社交可供性有效缓解这一风险。具体来讲,媒体应积极建构与用户的双向沟通关系,一方面借用数字技术交互性,吸纳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借助公众力量搜集新闻素材及事实纠错;同时也可以使其在参与生产过程中了解新闻报道与事实发展之间的时间规律,由此降低盲目性催更风险。另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适当提升自身新闻生产的“透明度”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从而缓解催更时间压力。
③社会治理:舆情监测与预警
保障我国新闻业在舆情事件中的报道自主权及发声速度对于社会治理十分重要。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新闻业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舆情实时监测和警报系统,从而实时、及时监测社会热点事件舆情发展动态,将舆论引导从过往“事后处理”提前至“舆情爆发前期”。换言之,媒体可以通过权威性的新闻报道来及时占领舆论制高点,及时消除、阻断相关风险舆情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媒体可以从“传统媒体时代舆情的事后官方发言人”转变为“舆情事件爆发前的守门人”。
参考文献
[1]论新闻时间观念的构成与变迁规律,杨保军 孙新
[2]技术与加速:新闻时间的数字变革、风险与规避路径,蔡雯 伊俊铭
◐◑◒◓◔◕
欢迎大家参加「院校课程」
一起学习更多内容!
目前小田心上线了川大、西政、川社科、成理的「冲刺课程」,欢迎大家私戳小田心了解、试听(下方二维码可联系上小田心哦~)。也可以点击下方对应院校划线文字,查看详细介绍。
冲刺课程
▽
模考课程
▽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喜报详情
祝好
你可能错过了
/针对2025级/
模考课程
冲刺课程
公益公开课
院校真题解读
(24级真题解读陆续更新中)
院校参考书解读
院校常见问题答疑
考研经验贴
近期热点分析
近期专题笔记
喜报
23级
2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