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时间:2024年11月
淄博实验中学、淄博齐盛高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但觉:
(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
(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
(三)多产粮,是上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凡此种种,可以多收。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
注:这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此前还曾批示:“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
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首先,这是由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同时具有政治、经济、能源、人权等多重属性。只有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次,这是由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的消费量要占到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再次,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小麦和水稻单产水平与世界前10位国家相比,仅为它们平均水平的60%左右。从国内看,全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和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亩产都要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以上,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后,这是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当前,除了受一般供求规律的左右,其他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包括美元贬值、气候因素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生物燃料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国家出口禁令、国际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的炒作等。
2012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总产量达到5.9亿吨左右,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但这是一种很紧张的平衡。所谓紧张平衡,是指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而且结构性紧缺的矛盾突出。具体来看,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稻谷则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需日趋紧张;大豆已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路径。第一,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要大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健全防洪抗旱减灾防灾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第三,发挥好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重视种业在保证粮食产业安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完善粮食市场定价机制。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土等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难度大,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粮食价格就成为保障供给、平衡工农业利益的重要手段。从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一是继续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效果。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种粮补贴政策,补贴规模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但目前各地一般是将补贴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户,而租种承包土地的农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补贴资金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健全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粮食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努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的监测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摘编自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文中形容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B.“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意思是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手中有了粮食,民心自然安定。
C.“脚踏实地”,意思是说我国粮食工作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D.“紧张平衡”,指我国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的粮食安全能力还不够宽裕,且结构性紧张的矛盾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如1959年的年成确实比上一年要好,那么国家适当增加点粮食收购也不是不可以的。
B.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有效保障国运民生。
C.粮食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具有政治、经济、能源等其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D.如果进口外国的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这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的一项是( )(3分)
A.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
B.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C.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科技和我国自己的种业。
D.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健全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粮食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监管。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疑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总书记念兹在兹:“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请根据材料一,谈谈毛泽东的《粮食问题》对我们“保障粮食安全”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关于冬天
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么①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
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的冰将融未融,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我女儿早晨妈妈送她的时候冰是否厚一些,我女儿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实实的冰。
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而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时家里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一天,发现北师大校园内连宿舍厕所的暖气片也在滋滋作响,②这使我对严冬的恐惧烟消云散。
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来临了。母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六个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了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得已中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是一样冷的,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说的是出太阳的天气,但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而有线广播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
冬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不见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而且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张开鼻孔能闻见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厚厚的冰,尤其是在雪后的日子,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花样百出,有人喜欢在胶鞋的鞋底上绑一道草绳来防滑,而孩子们利用路上的冰雪为自己寻找着乐子,他们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叫滑冰。(A)江南有谚语道,下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根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家养狗,看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表现。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适合。大雪过后孩子们冲出家门冲出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里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来的节日。江南的雪很有节制,每年来那么一场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对冬天恨之入骨。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雪用手捏紧了,捏成一个冰坨坨,把它放在一个破茶缸里保存,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把那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以想见,几天后我把茶缸从煤球堆里找出来,看见茶缸里空无一物,甚至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它们已经从茶缸的破洞处渗到煤堆里去了。
融雪的天气是令人厌恶的,太阳高照着,但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檐上的冰凌总是不慌不忙地向街面上滴着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③残存的白雪还在负隅顽抗,街道上就像战争刚刚过去,一片狼藉。讨厌的还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天气刚刚放晴她们就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之类的东西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就这样被弄得乱七八糟。
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B)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反映了人们的朴素愿望,而这些要求也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的,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出处何在。有一次我提着酒瓶去杂货店打东洋酒,闻着酒实在是香,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里面红耳赤的,棉衣后背上则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现在我不记得母亲是骂我嘴里的酒气还是骂我不该将新换上的棉衣弄那么脏,反正我觉得冤枉,自己钻到房间里坐在床上,不知不觉中酒劲上来,竟然趴在床上睡着了。
④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这人对季节气温的感受总是很平庸,异想天开地期望有一天我这里的气候也像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我不喜欢冬天,但当我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我们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看见窗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一男一女的评弹档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这帮老家伙,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个冬天里的温暖场景,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材料二: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作者从气象名词“厄尔尼诺现象”入手,指出“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引出对气象和季节的论述。
B.“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主要源于内心的想象,这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的咏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两次写到“阴谋”,体现出作者对词语运用的创新,说明今年冬天寒冷,与“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的印象相一致。
D.本文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等感觉的捕捉敏感而细致入微,文章多处采用细节描写,语言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7.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马虎”原指人行事草率,疏忽大意,“蜻蜓点水”原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此处用这两个词形容冬天,将冬天拟人化。
B.②处“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御寒手段的进步,该段也采用插叙的手法,用真实经历阐释北国之冬的实际感受。
C.③处“负隅顽抗”原是贬义词,形容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此处的情感色彩与作者对“融雪的天气”的感受相一致。
D.④处“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既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也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
8.作者开头指出现在的冬天“让人不知是喜是忧”,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苏童在散文中擅长变换组合语言风格,如将典雅的文学语言与朴实的民间俗谚相结合,使得文本意蕴深刻,充满张力。请结合文本,完成下表。(6分)
本义 | 语境义 | 主旨义 | |
(A)“下雨下雪狗欢喜” | 狗通人性,大雪飘飘象征丰年,主人高兴,狗也欢喜。 | B.________(2分) | 雪在童年记忆中纯洁美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作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
(B)“邋遢冬至干净年” | A________(2分) | 江南百姓情愿牺牲一个冬至,也要过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 | C.________(2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
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鳞次栉比”中的“比”意思不同。
C.因,借机、趁机。与“因人成事”的“因”词义和用法不同。
D.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
B.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
C.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
D.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2)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14.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苏轼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期间他巡查富阳,至桐庐,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②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垂钓于富春江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过”字领起“沙溪急”等三句,节奏轻快,使画面流动起来,概括了沿途景色和主观感受。
B.下片前两句运用叠词和比喻手法,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形态,又表达了作者对山景的喜爱。
C.下片用严子陵典故,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用周瑜典故的目的一致,都是自比,抒发功名未就之情。
D.本词上片重在写水,下片写山,融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将人生感慨寓于水光山色之中,意味隽永。
16.后人评价此词“熔情感和哲理于一炉”,请谈谈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2)《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田园美景的描绘远近结合,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4)在古代诗词中,“梧桐”象征哀愁,它常常与“细雨”放在一起,抒发作者的愁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8.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3分)
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
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
C.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作了详尽记录。
D.老刘,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1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
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
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
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
20.文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20世纪早期的乡土小说中,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村落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甲);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乙)。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有删改)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在黄土高坡上,习近平仍读书不辍。“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他曾说自己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请以“读书,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叙事类文章。
要求:以描写和叙事为主,兼有抒情议论;角度自选,思想健康,情感丰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认真,卷面干净,标点规范。
高一期中考试参考答案(普通班)
1.【答案】A
【解析】A项曲解词义。材料一中毛泽东引用“糠菜半年粮”的俗语,赋予其新的含义,意在倡导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号召大家要有大粮食观念,在国家粮食生产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用吃糠、吃菜等方式进行弥补,以期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2.【答案】D
【解析】“进口外国的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错,材料二说的是“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注意“过度”这个限制词。
3.【答案】C
【解析】A.开发“零星土地”的做法“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不属于“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B.“恢复私人菜园”“酌给自留地”只是为了种菜,也不是“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D.这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几点措施,并非“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只有C项是“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4.【答案】①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让对方进行选择,这样的措辞体现了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深度关切和理性思考。②体现了毛泽东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的民主作风,读来深感平易近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示例】
①多产粮:民以食为天,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解决粮食问题,根本在于立足粮食基本自给,这就要保障粮食的基本生产条件。
②多储备:不能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拥有多少就吃掉多少,而应该留有必要的粮食储备。
③要精细安排:以人定量,要节俭,减少各种损耗,反对铺张浪费,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B
【解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的错觉”有误,原文中“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是指北方人未到南方时对气候有错误的估计,属于误判;而郁达夫经历过南国、北国之秋,有切身的体会,只是在审美喜好上有高下之别。
7.【答案】D
【解析】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不当,此处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与“我不喜欢冬天”没有因果关联,“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也无中生有。
8.【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情感态度:①“喜”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冬季不必经受严寒的折磨(2分):②“忧”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并非正常的气象状态。/或答:现代生活中由于忙碌导致感官退化,没有时间去体验体会生活。(2分)
9.【答案】A.如果冬至这天雨雪交加,街道脏乱:过年期间则多是阳光明媚,街道整洁。(2分)
B.江南的孩子们因一场大雪欢喜不已。(2分)
C.虽然记忆中也有脏乱、忙碌,不愉快,但平安幸福依然会在新年到来。(2分)
10.【答案】ACE(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正确断句是: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诸民当偿者”是定语后置句,不能分开。
11.【答案】A
【解析】“存”在文中是“生活、养活”的意思。与“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不同。
12.【答案】B
【解析】“经门客推荐”错,是冯谖自己主动的。
13.【答案】(1)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2)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14.【答案】
目的:①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②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每条1分)
性格:深谋远虑、做事果断。(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
旁边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借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么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目的一致,都是自比”“抒发功名未就之情”错误。运用东汉严光“钓名”的典故,表明严子陵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虚”字表明作者对严子陵的嘲笑,引出后面对自然永恒的慨叹。故选C。
16.【答案】融情于景:①通过小舟、水天、游鱼、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②“过沙溪急,霜溪冷”两句营造了凄清萧瑟的意境,流露出作者被贬谪的伤感。(3分,第1条2分)
直抒胸臆:③君臣如梦一样消失,只留下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同时也有被贬谪之后的达观。④空名不长久,而真正能留传的只有青山,体现出江山长存、自然永恒的哲理。(3分,第一条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过沙溪急,霜溪冷”,白天溪水湍急,清可见沙;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两句诗描摹了冷清的意象,营造了凄清萧瑟的意境,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被贬谪的伤感。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体现出作者淡泊名利,与山水共清欢的豁达情怀。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空名不长久,而真正能留传的只有青山,体现出江山长存、自然永恒的哲理。
17.(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8.【答案】B(3分)
【解析】文中表示语言断断续续。A.表引文省略B.语言断断续续C.列举省略D.列举省略
19.【答案】D(3分)
【解析】没有埋怨之意。
20.【答案】不能。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渲染了缝制的缓慢、细密过程,动作描写细致且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2分)②“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缓慢感、过程感、画面感不强,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也不够细腻。(1分)
21.【答案】甲:船摆渡的是生活
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甲处根据下文“破折号”和此句“分号”的提示,可确定句式是“船摆渡的是……”,再结合前文内容得出关键词“生活”;乙处根据“四季流转”“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可推知。
22.【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
④“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2分);
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2分)
【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
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2分)
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2分)
【解析】答案注意思考超常搭配与习惯搭配的区别。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期中检测平行班)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在黄土高坡上,习近平仍读书不辍。“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他曾说自己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请以“读书,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叙事类文章。
要求:以描写和叙事为主,兼有抒情议论;角度自选,思想健康,情感丰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认真,卷面干净,标点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