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南航苏州附中2024-2025学年上11月高三年级期中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08 21:43   山东  

南航苏州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适应性练习

命题人:胡水莲 审核人:张轶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诗意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审美传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过去,这种美学体验主要依赖于“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依赖于演员的程式化表达。而今,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灵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文化“灵性”和“意境”的虚拟时空,让科技产品具有人文审美价值。其实,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对于 先进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戏剧艺术追求假定性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空间假定、时间假定还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创作者通过舞台艺术语言进行“虚与实”的塑造,是观众对角色表演和舞台情景空间“有与无”的想象和品味。科技手段丰富了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内涵。在话剧《张居正》中,阴阳两界不同的叙事段落需要进行风格转换,该剧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在阳界段落表现出沉重压抑,在阴界段落则表现出超然写意的审美效果。比如表现奈何桥时,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写意手法,塑造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可以说,现代科技手段强化了戏剧艺术特有的“真人面对面”体验艺术的魅力。戏剧创作强调以“人为中心,现代科技的长处不只在于制造强烈视觉效果,更为表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用虚拟视觉效果塑造出空灵的舞台意境。剧终时,采用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流动山水画卷是塑造整场戏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从船头慢慢步入山水画卷,此时舞台的叙事主角渐渐从杜甫转化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终升华在天地山河间。通过投影技术实现的巨幅山水画面不但没有干扰演员表演,还提升了现代戏剧魅力。

(摘编自叶风《现代科技促进戏剧艺术创新发展》)

材料二:

昆曲追求意境之美、自然之美、虚实相生之美,这种美学精神不仅渗透于唱腔音乐、身段表演等昆曲艺术的内在意蕴之中,还体现在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外在形式上。昆曲舞台讲究诗化写意、唯美精致与简洁灵动,以此营造昆曲细腻而深远的意境,昆曲的舞台设计不能违背这种美学追求。

然而,在科技走进昆曲舞台的过程中,有些作品过度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震撼,高科技手段充斥其间,过于繁复冗赘的舞台设计不仅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还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昆曲应有的意境变得支离破碎。试想昆曲经典《牡丹亭》中的“惊梦”一幕,当杜丽娘吟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份对大自然美好春光的细腻描绘若全然依赖于实景搭建或LED 大屏幕来呈现,而非通过演员的精妙表演引发观众的想象共鸣,那么,杜丽娘内心深处那种对生命的渴望与情感的悸动,以及戏曲艺术所蕴含的深刻意蕴无疑将被大大削减。戏曲之美,恰在于其以简驭繁、虚实相生的独特魅力,使观众能在方寸舞台之间,体验到情感的波澜壮阔与意境的深远辽阔。过度依赖科技手段,非但不能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反而可能失去戏曲原有的韵味与深度。

(摘编自俞霞婷《过度应用科技削弱戏剧意境——以昆曲舞台为例》)

材料三:

当然,当代歌剧舞台并不是拒绝一切科技手段,不过科技手段在歌剧舞台上的应用始终是处于配角地位,有的甚至一直默默地做着幕后“英雄”。

由于歌剧演出人员多、场景变换多,歌剧舞台的规模往往很大,这正是出于方便舞台上人员调动和场景转换的考虑。比如,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舞台台口宽18米,舞台上有旋转舞台、升降舞台、移动舞台,仅吊杆就有77道,这些技术设备都是为舞台调度和场景转换服务的。这些服务手段也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以前舞台上的场景转换都是靠人工,而现在已经普遍实现了电脑数控技术;在灯光控制方面,现在有了自动化灯光系统,设计师可以根据舞台、环境的需求实现灯光调节更精准、更多样,营造出更加立体的舞台效果;在舞台设计和布置方面,以往舞台布景设计主要依靠手绘,而现在,数字技术可以辅助设计师形成最优设计方案,并更加直观地呈现舞台设计效果图,3D打印技术则让设计师可根据舞台需要制作出复杂而精准的舞台道具和布景。这些科技在舞台上的应用,为提高歌剧演出的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为艺术表达服务,歌剧的舞美设计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和表现声音。舞美设计者必须懂得声学,清楚声音在舞台上的各种状况,根据剧情、表演、演唱、调度需要进行舞美设计。在歌剧舞台上,科技不能唱主角,一定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科技手段的应用,不考虑舞台的声场,只会本末倒置,破坏歌剧的主要表现方式——演唱。

(摘编自刘力扬《戏剧舞台上,科技不能唱主角——以歌剧舞台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演员的程式化表达、虚拟现实等都能营造出中国传统戏剧空灵、诗意的舞台审美效果。

B. 与昆曲的唱腔音乐、身段表演相比,昆曲的舞台布景、服装造型更能营造出昆曲细腻而深远的意境,展现意境之美。

C. 要想使观众在方寸舞台之间体验到情感的波澜壮阔与意境的深远辽阔,就要尽可能在戏剧舞台上少使用科技手段。

D. 歌剧舞台上使用的各种科技手段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声音,应处于配角地位,为艺术表达服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不影响观众对戏剧表演的关注与想象品味是戏剧舞台设计的一条基本原则。

B. 如不考虑剧种差异,《杜甫》投影技术的使用一例也可佐证材料三的观点。

C. 由材料三第二段可以得出手绘舞台布景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戏剧表演的结论。

D. 一个成功的舞美设计者不仅要懂声学、光学等科技知识,还要懂戏剧知识。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梅兰芳创编的京剧《太真外传》运用七彩炫光的桂殿兰宫、电动机械的玉兔捣药及机关布景搭建的海上仙山,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效果。

B. 越剧《新龙门客栈》去掉了传统的“水袖、护领、靴白”,采用了更贴合大众认知的精致古装,比传统舞台上的戏妆要淡雅,更适合近观。

C. 小剧场戏剧《一念·辛追梦》通过多层次、动态的纱幕投影技术,营造出无死角的裸眼3D效果,将纯正的京剧唱念做打融于光影营造的幻境中。

D.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采用独创的可翻转升降机械液压舞台,结合光影、悬吊、水循环等手段,再现了雪山、草地、大渡河等历史场景。

4. 在对待“科技进入戏剧舞台”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从现代科技的运用角度,简要点评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系列剧目成功之处。

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系列剧目提炼出清代古书画这一元素作为舞台背景,精致的古书画 LED 大屏幕与汤显祖文本契合,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昆曲表演,二者互为对照、和谐共生。系列剧目在灯光设计上不以写实概念为色彩选择,而是通过寻找与每场人物基调契合的色彩展现舞台意蕴,色彩以浅色系偏清淡为主,烘托表演,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

【答案】1. A    2. C    

3. B 4. 不相反。材料一认为现代科技手段有助于强化戏剧艺术的美学效果,材料二反对在戏剧舞台上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现代科技,但没有否定科技手段的作用和使用。    

5. ①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②舞台布景追求以简驭繁,不过度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震撼;③科技在舞台上充当了配角,为艺术表达服务。

【解析】

【导语】三篇文章分别聚焦于现代科技对戏剧、昆曲和歌剧舞台的影响。材料一强调现代科技丰富了戏剧表达的手段,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但需保持“人为核心”。材料二对昆曲过度科技化提出批评,强调昆曲独特的虚实相生之美。材料三则指出科技在歌剧中的配角地位,强调其辅助性而非主导性。整体来看,三篇文章探讨了科技在戏剧艺术中应用的潜力与边界,倡导科技与传统艺术和谐共生。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更能营造出昆曲细腻而深远的意境,展现意境之美”错误。由原文“这种美学精神不仅渗透于唱腔音乐、身段表演等昆曲艺术的内在意蕴之中,还体现在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外在形式上”可知,文中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所以“更能营造出昆曲细腻而深远的意境,展现意境之美”属于无中生有。

C.“就要尽可能在戏剧舞台上少使用科技手段”错误。由原文“戏曲之美,恰在于其以简驭繁、虚实相生的独特魅力,使观众能在方寸舞台之间,体验到情感的波澜壮阔与意境的深远辽阔。过度依赖科技手段,非但不能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反而可能失去戏曲原有的韵味与深度”可知,过度依赖科技手段,非但不能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反而可能失去戏曲原有的韵味与深度,所以在戏剧舞台上应适度使用科技手段,而不是少使用。

D.“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声音”错误。由原文“这些技术设备都是为舞台调度和场景转换服务的……3D打印技术则让设计师可根据舞台需要制作出复杂而精准的舞台道具和布景”可知,歌剧舞台上使用的各种科技手段都是为了提高科技的演出效率,涉及到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声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手绘舞台布景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戏剧表演”错误。由原文“在舞台设计和布置方面,以往舞台布景设计主要依靠手绘,而现在,数字技术可以辅助设计师形成最优设计方案,并更加直观地呈现舞台设计效果图,3D打印技术则让设计师可根据舞台需要制作出复杂而精准的舞台道具和布景”可知,数字技术可以辅助设计师形成最优设计方案,而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设计师,得不出手绘舞台布景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戏剧表演的结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现代科技有利于提升戏剧艺术的审美效果。

B.选项是说越剧《新龙门客栈》用了更贴合大众认知的精致古装,无法体现现代科技的利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选自《现代科技促进戏剧艺术创新发展》,并且原文说到“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可见材料一认为现代科技手段有助于强化戏剧艺术的美学效果。

材料二选自《过度应用科技削弱戏剧意境——以昆曲舞台为例》,材料二一昆曲为例,说到“在科技走进昆曲舞台的过程中,有些作品过度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震撼,高科技手段充斥其间,过于繁复冗赘的舞台设计不仅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还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昆曲应有的意境变得支离破碎”,可见过度的使用高科技手段,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昆曲应有的意境变得支离破碎。材料二是说过度依赖科技手段对昆曲的危害,但并没有否定科技手段的作用和使用。

所以,两种材料的态度并不相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可知,要将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系列剧目提炼出清代古书画这一元素作为舞台背景,精致的古书画LED大屏幕与汤显祖文本契合,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昆曲表演,二者互为对照、和谐共生。实现了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

②由原文“过于繁复冗赘的舞台设计不仅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还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昆曲应有的意境变得支离破碎”可知,舞台布景应追求以简驭繁,不过度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震撼。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系列剧目在灯光设计上不以写实概念为色彩选择,而是通过寻找与每场人物基调契合的色彩展现舞台意蕴,色彩以浅色系偏清淡为主,烘托表演,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这正体现了舞台布景应追求以简驭繁,不过度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震撼。

③由原文“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为艺术表达服务”“在歌剧舞台上,科技不能唱主角,一定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科技手段的应用”可知,科技在舞台上充当了配角,为艺术表达服务。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系列剧目中科技知识为了烘托舞台表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中,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和爱恋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注】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在观众看来,那骨节是一寸寸软溜下去的。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是在灶门口。整整三年,她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这个动作。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也是秦腔这门艺术的“绝活”。小生裴瑞卿(古存孝扮)终于被李慧娘从贾似道(裘存义扮)的私牢里救了出来。贾似道带着人,在满院追杀不止。第一杀手贾化(周存仁扮),一手举火把,一手提钢刀,一路死缠着慧娘与裴生不放。满台便刀光闪闪、鬼火粼粼起来。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并且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就在易青娥看他恢复练习这套“绝活”的过程中,他的眉毛、头发也是几次被烧焦。浑身依然被点燃的松香,烫得红斑片片。

苟老师曾对她说:“娃,唱戏就是个咽糠咬铁的苦活儿、硬活儿。吃不了苦,扛不得硬,你也就休想唱好戏。我为啥选你做徒弟,就是觉得你能吃苦,能扛硬。秦腔吹火,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吃的苦。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不蜕几层皮,你休想吹好。”

的确,松香一旦被点着,变成明火,立马就会产生浓烈的烟雾。吹几十口火下来,无论什么地方,都会变得相互看不清脸面。足见演员是在多么难受的环境里演戏的。老师每次在棺材铺练一回吹火,看库的老汉都要骂他说:“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你每次一走,我都要为你打整好半天。松香末,松香油烟,都快把我头发弄成油刷子,鼻窟窿弄成油灯盏了。你看看,你来练几个月吹火,把窗玻璃吹成黑板了,把白洋瓷缸吹成黑碗了,把棺材铺吹成油坊店了,把一袋面吹成黑炭了。你还吹不好,看来你这个死男旦,也就只配去吹牛了,还吹火呢。”

“少废话,快给我泡茶。嗓子眼都快密实了。”一趟火吹下来,苟老师不仅嗓子密实了,眼睛睁不开了,而且呼吸也会极度困难起来。易青娥每练一次,都是要从房中跑出去,透好半天气,才能再回来吹的。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气力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她按师父的要求,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茅塞顿开,甚至突然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净,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铜器声全都淹没了。易青娥她舅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涌上了舞台,观众大喊:“燎扎咧!”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他已经奄奄一息。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老师翘起兰花指,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赶紧把耳朵贴上去。“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一口血从苟老师嘴里吐出。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边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朱团长就紧急决定,用身边的道具——贾府的太师椅,把苛老师抬上去谢幕。

大家就帮着把苟老师弄到了太师椅上,把“慧娘”抬上去了。

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了,眼睛已经闭上了。

(摘编自陈彦《主角》)

材料二:

陈彦的长篇小说,具有显著的“戏剧性”特征。他早期以地方戏创作为主,直面社会问题,而后开始小说创作,以其熟悉的“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观照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与底层社会的现实人生。

(摘编自马加骏《陈彦长篇小说的“戏剧性”特征研究》)

【注】苟老师,指苟存忠,饰演旦角。

6.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苟存忠”“古存孝”“裘存义”“周存仁”,四位“存”字派老艺人的名字暗含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都浸润着传统义理。

B. “卧鱼”体现的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它不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绝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的思想意识内涵。

C. 看库的老汉骂苟老师“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死男旦”,可见他对苟老师在棺材铺练吹火的不满和对其技艺的蔑视。

D. 为了突出练“秦腔吹火”之苦,小说两次提到苟存忠“眉毛、头发”,要么“全烧光了”,要么“几次被烧焦”。

7. 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物外表与内在的才华形成对比,如苟存忠以“年近花甲的老人”的身份扮演有着“飘飘欲仙的身段”的妙龄女性。

B. “天地澄净,红梅绽开”句以实景衬虚情,活画出观众们的情绪被调动至最高点,与剧中的李慧娘一起共享惩治恶人的痛快与酣畅。

C. 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动作、情态展示个性。如惯演旦角的苟存忠临终还习惯性地翘兰花指,这些典型细节描写戏味十足。

D. 小说中陕西方言的使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地方性特征,如“嫽扎咧”,众多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义理也以口语化的形式出现。

8. 为什么易青娥会茅塞顿开,甚至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9. 材料二中用“‘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的评语来评价陈彦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师父精湛的技艺示范。《鬼怨》表演中,师父苟存忠饰演的慧娘有一个“卧鱼”动作,苟老师平常能用两分钟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苟老师为练《杀生》中的“秦腔吹火”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在表演过程中,尽管气力有些不够用,但师父一直控制得很好,将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三十六口“连珠火” 上。

②自己的勤学苦练。易青娥自己练“卧鱼”动作在灶门口练了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苟老师的语言描写也证明了易青娥的勤学苦练。

③善于学习。易青娥在侧台仔细观察师父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从师父对气息的精妙控制和力量的准确把握中获得了启发。    

9. ①戏剧题材:秦腔表演内容丰富。材料一中详细描写了秦腔的两折戏《鬼怨》和《杀生》。在《鬼怨》中,苟老师饰演的李慧娘,通过精湛的表演,如“卧鱼”动作,展现了角色的可悲可怜。《杀生》一折戏则以“秦腔吹火”这一“绝活”为灵魂。

②戏剧性笔法:情节跌宕起伏材料一中,故事的情节充满戏剧性。苟老师在表演《鬼怨》时,“卧鱼”动作坚持到一百一十下后撑不住全卧下去,双腿散架,好在灯光处理及时,剧场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表演《杀生》时,在表演最后一道火——三十六口 “连珠火”后,苟老师却奄奄一息。最后,苟老师被抬上舞台谢幕时,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眼睛闭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悬念和强烈的情感冲击。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详细描绘秦腔舞台表演与幕后艰辛,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人们的奉献精神。以易青娥和苟老师的演艺经历为主线,反映出传承戏曲精髓的过程充满挑战与坚持。词语描写形象生动,动作与情态烘托出人物的专业素养与内心世界。小说通过人物对戏剧艺术的执着,揭示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困难与价值,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艺术感染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C.“可见他对苟老师在棺材铺练吹火的不满和对其技艺的蔑视”错误,依据“你每次一走,我都要为你打整好半天”句可知,即使苟老师把棺材铺弄得很乱,老汉唠叨,但是还是心甘情愿打扫;依据“少废话,快给我泡茶。嗓子眼都快密实了”句苟老师的语言可知,苟老师在老汉看似不耐的唠叨中仍然吩咐老汉做事,可见老汉没有“不满和对其技艺的蔑视”,不然苟老师也不会有如此的语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以实景衬虚情”错误,由“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句可知,“红梅绽开”是说苟老师吐出的“连珠火”像红梅绽开,所以是“以虚景称实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①师父精湛的技艺示范。依据“苟老师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句可知,苟老师平常能用两分钟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依据“可今天,也许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句可知,《鬼怨》表演中,师父苟存忠饰演的慧娘有一个 “卧鱼” 动作,即使太累,也坚持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依据“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并且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就在易青娥看他恢复练习这套‘绝活’的过程中,他的眉毛、头发也是几次被烧焦。浑身依然被点燃的松香,烫得红斑片片”句可知,苟老师为练《杀生》中的 “秦腔吹火”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恢复练习时仍然烧焦眉毛、头发,但依然不放弃的练习,然后在后来的表演过程中,尽管气力有些不够用,但师父一直控制得很好,将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三十六口 “连珠火” 上。这些都给徒弟易青娥学习演戏起到了示范作用。

②自己的勤学苦练。依据“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是在灶门口。整整三年,她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这个动作”句可知,易青娥自己练 “卧鱼”动作在灶门口练了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依据“我为啥选你做徒弟,就是觉得你能吃苦,能扛硬”句通过苟老师的语言证明了易青娥的勤学苦练。

③善于学习。依据“她按师父的要求,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茅塞顿开”句可知,易青娥在侧台仔细观察师父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从师父对气息的精妙控制和力量的准确把握中获得了启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鉴赏分析的能力。

①戏剧题材:秦腔表演内容丰富。依据“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将一个充满了仇恨和爱恋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小生裴瑞卿(古存孝扮)终于被李慧娘从贾似道(裘存义扮)的私牢里救了出来。贾似道带着人,在满院追杀不止。第一杀手贾化(周存仁扮),一手举火把,一手提钢刀,一路死缠着慧娘与裴生不放。满台便刀光闪闪、鬼火粼粼起来”“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句可知,在《鬼怨》中,苟老师饰演的李慧娘,通过精湛的表演,如“卧鱼” 动作,展现了角色的可悲可怜。“卧鱼” 动作要求演员有很好的控制力,从腿部开始一寸寸软溜下去,难度极高,体现了秦腔表演对演员功力的高要求。《杀生》一折戏则以 “秦腔吹火” 这一 “绝活” 为灵魂。苟老师为练此 “绝活”,十二三岁就付出巨大代价,浑身留着累累疤痕,眉毛、头发也多次被烧焦。表演时,松香被点着产生浓烈烟雾,演员在极其难受的环境里演戏,足见秦腔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艰辛。

②戏剧性笔法:情节跌宕起伏。结合“也许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句可知,材料一中,苟老师在表演《鬼怨》时,“卧鱼”动作坚持到一百一十下后撑不住全卧下去,双腿散架,好在灯光处理及时,剧场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结合“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他已经奄奄一息。……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朱团长就紧急决定,用身边的道具——贾府的太师椅,把苛老师抬上去谢幕”“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了,眼睛已经闭上了”句可知,在表演《杀生》时,在表演最后一道火 —— 三十六口 “连珠火” 后,苟老师却奄奄一息。最后,苟老师被抬上舞台谢幕时,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眼睛闭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悬念和强烈的情感冲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晋武帝五年,彗出轸;十年,又有孛。而其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期不合。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周公、召公,岂欺成王哉。其言中宗享国日久,则曰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不敢荒宁’。其言夏、商多历年所,亦曰’而已。裨灶言火而验,欲禳之,国侨不听,则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侨终不听,郑亦不火。有如裨灶,未免妄诞,况今星工哉陛下盛德至善,非特贤于中宗,周、召所言,则既阅而尽之矣,岂须愚瞽复有所陈。窃闻两宫以此为忧,望以臣等所言,力行开慰。帝曰:闻民间殊苦新法。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帝曰: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安石不悦,退而属疾卧,帝慰勉起之。其党谋曰:今不取上素所不喜者暴进用之,则权轻,将有窥人间隙者。安石是其策。帝喜其出,悉从之。时出师安南,谍得其露布,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安石怒,自草敕榜诋之。

华亭狱久不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陈,惠卿以闻,且讼安石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谢无有,归以问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愤恚,疽发背死。安石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绾始以附安石居言职,及安石与吕惠卿相倾,绾极力助攻惠卿。上颇安石所为,绾惧失势,屡留之于上,其言无所顾忌;亨甫险薄,谄事雱以进,至是皆斥。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八十六》)

材料二:

呜呼宋自神宗而事已难为矣。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然而酌其所自弛以渐张之,犹可为也,过此而愈难矣。安石用而宋敝,安石不用而宋亦敝。神宗急进富公与谋,而无以对也。宋之日敝以即于亡也,可于此而决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其序号。

安石尽弃A所学B隆尚C纵横D之末数E方命矫FG罔上要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文变无穷”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用法不相同。

B. 穷困生民:穷困,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

C. 惠卿以闻:状,情状、情况,与《苏武传》“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相同。

D. 上颇安石所为:厌,讨厌、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认为神宗没必要在意占卜之事,因为神宗品德至善至美,而且又贤能,应尽力开导两宫太后不要为此事而担忧。

B. 神宗对王安石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用“严寒、暴雨”百姓都会怨恨作为理由,来说服神宗,对于民情不需要体恤。

C. 吕惠卿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坚持说没有这件事。

D. 邓绾依附王安石做到谏官,还帮助攻击吕惠卿,王安石却公布他的罪过,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

2)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

14. 王夫之强调“安石不用而宋亦敝”,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C 12. D    

13. 1)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

2)仁宗(对朝事的管理)松散已经很久了,仍然那么松散当然不可以,拉紧松散的管理又已经有不和谐的声音。    

14. ①宋神宗与两宫太后还相信占卜;

②宋神宗治理朝事对臣子依赖太多,缺乏主见;

③神宗手下的大臣陷入党派之争,争权夺利;

④外敌虎视眈眈,边境危机四伏。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节选讨论了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材料一展现王安石坚信天道不可信,强调人事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新法所引起百姓困苦的态度。材料二记录王夫之的评论,认为安石变法虽然未必成功,但无论用与不用,宋朝都会走向衰弱。文本揭示了变法与朝廷政治复杂的互动关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皇上、要挟君主。

“弃”为谓语动词,宾语是“所学”,B处断开;  

“隆尚”是谓语,“纵横之末数”是宾语,E处断开;  

“矫令”意思是“假传号令”,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省略了主语“王安石”,意思完整,“罔上要君”是“矫令”的目的,两句中间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句意:天文的变化无穷无尽。/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B.正确。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使……变弱。句意:使平民百姓十分贫困。/集会结盟谋划削弱秦国的办法。  

C.错误。意思相同,均为“情况、情状”。句意:省吏到陈州把这件事告诉了吕惠卿。/把情况告诉给苏武。  

D.正确。讨厌、厌烦;/满足。句意:神宗很厌恶王安石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满足呢。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D.“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错误。原文“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是因为邓绾牵涉到吕惠卿一案,王安石为了自保公布邓绾的罪过。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盖”,因为;“官占”,官方占卜的预言;“人事”,人为之事。

2)“弛”,松散;“张”,拉紧;“乖”,不和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彗星出现,宋神宗“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表明他相信占卜,文中还有“窃闻两宫以此为忧”,表明两宫太后也相信占卜。

②原文中宋神宗说“闻民间殊苦新法”,当王安石回应“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后,宋神宗虽有疑虑“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但最终还是听从了王安石的意见。当王安石党羽提出策略时,“帝喜其出,悉从之”,进一步体现了宋神宗缺乏主见,在治理朝事上过度依赖臣子,使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容易出现偏差,反映出宋朝政治的不稳定和弊端,支持了王夫之的观点。

③材料一“华亭狱”一案中,王安石的儿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吕惠卿反击“以状闻”,并且状告王安石:“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而王安石为了自保“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可以看出王神宗手下的大臣陷入党派之争,争权夺利。

④材料一“时出师安南,谍得其露布,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安石怒,自草敕榜诋之”,表明当时外敌安南以宋朝实行新法导致民不聊生为由,准备出兵,这显示出宋朝面临着外部的威胁,边境危机四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十月,彗星出现在东方,神宗下诏征求直言得失,以及询问政事之中不能与百姓相和谐的方面。王安石带领同朝大臣们上疏说:晋武帝五年,彗星出现在轸宿;十年,又有孛星出现。然而晋武帝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预言的日期不符合。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天文的变化无穷无尽,上下牵强附会,难道就没有偶然的巧合周公、召公,怎么会欺骗成王。他们说到中宗在位的时间很长,就说中宗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用天命约束自己,勤于治民不敢荒废政事’。他们说夏、商两朝维持很长时间时,也说是由于施行德政’而已。裨灶预言火灾能够应验,想用祭祀求免灾祸,国侨不听他的意见,裨灶就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又将会发生火灾’。国侨没有听他的意见,郑国也没有发生火灾。有像裨灶这样的人,未免荒诞,何况今天的占卜星象之人呢陛下的品德至善至美,不仅比商中宗更加贤能,而且周公、召公所说的话早已全部看过了,哪里需要蠢人、盲人再有什么陈述。我听说两宫太后因为这件事而担忧,希望陛下用我们所说的这些道理,尽力地开导劝慰。神宗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回答说:严寒、暴雨,百姓尚且怨恨,这不用抚恤。神宗说:不能使冬天严寒、夏天暴雨这种怨恨也没有吗王安石听后很不高兴,回家托病卧床,神宗安慰劝勉,王安石才上朝治理政事。他的同党出计谋说:现在不要选取皇上历来不喜欢的人迅速提拔重用,那会使自己变轻,这时就将有窥伺君臣间隙的人。王安石同意这个谋略。皇帝高兴王安石出来执政,听从他的一切意见。当时军队出征安南,密得到安南的露布,说:中国推行青苗、助役法,使平民百姓十分贫困。我国今天出兵,是要帮助拯救那里的百姓。王安石恼怒,自己起草敕牍诋毁安南。  

华亭案久久未能成立,王雱把它交给门客吕嘉问、练亨甫共同商议,他们取来邓绾所列举的吕惠卿的事项,夹杂在其他的皇帝下达的文书中,王安石不知道这件事。省吏到陈州把这件事告诉了吕惠卿,吕惠卿报告给皇帝,并控告王安石说: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皇上、要挟君主。一年之间极力干了许多恶事,纵然是古代丧失志行而倒行逆施的人,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又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把这些材料给王安石看,王安石谢辞说没有这些事,回家问王雱,王雱说出这些事的情况,王安石责备了他。王雱愤怒怨恨,背上的痈疽发作而死。王安石公开宣布邓绾的罪过,说邓绾为我的子弟求取官职及举荐我的女婿蔡卞,于是邓绾和练亨甫都获罪。邓绾开始是以依附王安石而做到谏官的,到王安石和吕惠卿互相倾轧时,邓绾极力帮助王安石攻击吕惠卿。神宗很厌恶王安石的所作所为,邓绾惧怕失势,多次留在皇上身边,说话无所顾忌;练亨甫邪恶不厚道,巴结奉承王雱得到进用,这时他俩都被贬斥了。  

材料二:

宋朝到了神宗,朝事已经很难有作为了。仁宗对朝事的管理松散已经很久了,仍然那么松散当然不可以,拉紧松散的管理又已经不和谐。但是考虑到松散的朝政慢慢来拉紧,好像可以有所作为,错过时机就只会更加的艰难。启用王安石宋朝也是衰败,不启用王安石宋朝也一样衰败。神宗紧急召见富弼商量朝事,但是却回答不出来。宋朝一天比一天衰败到即将衰亡,可以从这里看出有定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主要是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则抒写词人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B. “寒声碎”这三个字,运用通感手法,打通了视觉与听觉,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C. “天淡银河垂地”与《鹊桥仙》中“银汉迢迢暗度”,皆用“银河(银汉)”此意象表达相似情感。

D. “都来此事”一句中,“都来”即“向来”,充分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无法回避的愁绪的无奈和感慨。

16. 词评家们评价此词下片:“愁更难堪,情更凄切,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借酒解忧是古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别出新意,酒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②“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词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的神态,与辗转反侧的动态不同,以静态显愁思。③“谙尽孤眠滋味”,意为尝尽孤眠滋味,表现愁思程度之深。④词的结尾句,写词人之愁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借描摹愁容来深化愁绪难遣之意。

【解析】

【导语】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夜孤寂和词人内心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词的上片以坠叶、月华、银河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空寂的氛围,下片刻画孤枕难眠、酒入愁肠的情景,充分表达了难耐的孤独与无奈,情景交融,凄美动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表达相似情感”错误。前者以天阔来衬托出内心的落寞,后者表现了短暂相聚时的喜悦。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①下阕开篇有“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借酒解忧是古诗词中常咏的题材,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此处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别出新意。

②“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以静态显愁思,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

③“谙尽孤眠滋味”,直抒胸臆,表达尝尽孤眠滋味,此处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表现愁思程度之深。

④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这是借描摹愁容来深化愁绪难遣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息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醒自己。

2)某老师谈到古人以行船写心境,别出心裁,让学生举例。小刚举的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小明举的是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宋诗词中常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忧劳可以兴国      ②. 逸豫可以亡身    ③. 纵一苇之所如    ④. 凌万顷之茫然    ⑤.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⑥. 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逸豫、凌、顷、衰鬓、已、斑、晓、鬓、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网友说,感觉大脑好像动不动卡壳”,打开柜子就忘了要拿什么走进厨房又忘了要找什么刚交代的事不设置提醒的话转身就忘……这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证明,记忆力减退已经逐渐向年轻人侵袭,年轻人记性不好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

A        包括长期睡眠不足、缺少运动、缺少新鲜空气、烟酒过量、过于依赖电脑等;长期过分地焦虑忧郁、心理压力过大也可以使记忆力减退。但这些健忘并非真正的记忆缺损。①这种记忆障碍是大脑过度疲劳导致的注意力下降,②对记忆产生了干扰,③导致识记的过程不牢固,④不能保持长久,⑤不存在大脑组织结构的实质性损害,⑥因为这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很多人觉得记忆力是天生的,然而许多记忆超群的人,并非都是天赋异禀。记忆力是可以锻炼的,我们可以帮大脑做做脑体操。增加记忆力的具体方法很多,总体来说就是要多用脑,越用就越能够开发脑功能,越不用就越可能更早衰退。具体而言,可以学习新知识,如学习一门外语;学习一种新的技能,绘画、园艺或者厨艺等等。我们还可以        B        比如,回忆一天的细节,这种增强记忆的锻炼你可以每天在入睡之前进行。想象你的一整天是一盘电影胶片,现在正在倒着放映,就像倒退着走路或说倒话,倒着回顾你一天中的每一时刻。或是回忆一间你非常熟悉的房间,想一想房间里都有什么门窗朝哪开,家具都摆放在哪里,墙上挂有哪些装饰品,暖气片和电灯开关在什么地方等等,要回忆得尽量完整无缺。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动不动”一词表达了网友对大脑“卡壳”现象频繁出现的不满。

B. “专利”一词加引号是因为运用的其他领域的名词,表示特定称谓。

C. “并非都是”中的“都是”一词,可以删去,不影响句意表达。

D. “似乎”“比如”“就像”三个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各不相同。

19.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以“你的一整天”为本体再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暗喻贴切,合乎语境,表达流畅。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科普文中常运用一些新词汇,请简述文中“脑体操”一词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示例:假设你的一整天是一次旅行,从终点开始,倒着回忆一天中的每一个“站点”。    

20. A.引起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

B.通过细致回忆增强记忆力    

21. ③修改为:导致识记的内容不牢固

⑥修改为:所以这是暂时性的、可逆的    

22. 含义:“脑体操”指锻炼大脑以开发脑功能活动。效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更适合普通民众阅读,能更好地达到科普的目的。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A.正确。“动不动”,表示很容易产生某种行动或情况(多指不希望发生的),常跟“就”连用。用“动不动”形容“卡壳”,突出“卡壳”很是常见和频繁,其实并不希望这样,表达了不满的情绪。

B.错误。“专利”一词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而不是特定称谓。

C.正确。“并非”意即“并不是”,表示否定,“并非”后面的“都是”,保留或者删除,都能起到否定的效果,即许多记忆超群的人并不是天赋异禀。

D.正确。“似乎”表示不确定性,用于说明年轻人记性不好像是一种流行病,表示猜测或推测的语气。“比如”用来举例说明增强记忆的具体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陈述的方法。“就像”表示比喻,将一天的回忆比作电影倒带的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形象化地理解此方法的操作。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暗喻,意思是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也可以不用比喻词。

分析画线句子的暗喻,就是将“你的一整天”比喻成“一盘电影胶片”,由比喻词“是”连接。

在创作新句子时,要选择合适的喻体,能够准确地体现“你的一整天”的特点,并根据喻体进行合理的描述,使整个句子既符合语境又富有表现力,如可以把“你的一整天”,比作一次旅行,旅行的途中,会经过不同的站点,在入睡之前进行回想,可以倒着想,也可以顺着想这些站点。

写出的新句子大致如:假设你的一整天是一次旅行,从终点开始,倒着回忆一天中的每一个“站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句,结合后文具体列举的长期睡眠不足等一系列导致年轻人记忆力减退的原因,可知此处概括性地指出造成年轻人记忆力减退的原因有很多,故可填:引起记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

B句,根据前文“可以学习新知识,如学习一门外语;学习一种新的技能,绘画、园艺或者厨艺等等”,结合后文列举的“回忆一天的细节,这种增强记忆的锻炼你可以每天在入睡之前进行”,可知此处补充说明“回忆”也是增强记忆力的方式,故可填:通过细致回忆增强记忆力。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搭配不当,导致“识记的过程”与“不牢固”搭配不当,可以把“过程”改为“内容”。

⑥不合逻辑,这句话是前面内容的结果,应把“因为”改为“所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的语境义,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脑体操”在文中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大脑,以增强记忆力、开发脑功能的活动。具体包括学习新知识(如学习一门外语、学习新技能如绘画、园艺、厨艺等),以及回忆一天的细节、回忆熟悉的房间等方式。

“脑体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锻炼大脑的各种活动比喻成做体操,将抽象的大脑锻炼行为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锻炼大脑的方式和意义。就像人们通过做体操来锻炼身体各个部位一样,“脑体操”这个词让人联想到通过特定的活动来锻炼大脑,使其更加灵活、健康,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用“脑体操”一词简洁地概括了一系列复杂的大脑锻炼方法,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核心概念,便于理解和记忆,作为科普文,这样的表达更适合普通民众阅读,能更好地达到科普的目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换位思考,体会别样的美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所以,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即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交往要学会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的辛苦,你就能对他人多一份体谅。

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能懂得换位思考,在能力范围内伸手帮一把,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别人迷茫时的一丝希望。

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与其说齐桓公宽容大度,不如说他可以站在管仲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他不计前嫌,重用贤臣,成为一代英明的君主。与其说莎莉文小姐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不如说莎莉文小姐才是真正从一个盲人的角度理解海伦·凯勒的人。她是盲人的教师,就要从盲人的角度看整个世界。也许我们都会为一个盲人可以出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感到震惊,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伟人成功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鼓励与支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滴墨水滴在了一张洁白无暇的白纸上,白纸哭诉墨水弄脏了自己,使自己不再完美,其实,白纸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墨水的到来使自己变得丰富了,不再那么单调。白纸如果能这样想她就不会伤心而会开心起来。

如果你是一颗经历了风吹日晒、久经磨砺的石头,你应当感谢大自然给予你的恩惠;如果你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你应当感谢别人的践踏使你能够坚强成长;如果你是一条小河流,你应当感谢风的力量可以把你融入大海。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无论他们让你经历怎样的磨难,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是在帮助你成功。换位思考是让你不要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别人的生活你并不知晓,一味地责怪别人只会让彼此受到伤害。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身份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同是一朵花摆在面前,会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怀,也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刻。你不能苛责寄人篱下的林妹妹的伤怀,你也不能否认落红护花的事实。你能做的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一朵花的丰富内涵。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

当然,换位思考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立场,有些底线是必须要守住的,比如原则问题。所以,学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哪些事情是可以让步的,哪些事情则必须死磕到底。当然,死磕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能够和和气气解决问题,就不要大动肝火伤害对方的感情,能做到既能守住自己的立场,又能处理好人际矛盾,需要大智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人际相处为话题,展现了人们对于相处时立场问题的讨论。材料很简练,由两个分句组成,最大的特征是中间用分号“;”断开。

分号前“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相处”是指“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往来”,从这个解释来看,“生活在一起”是很亲密的相处;“彼此接触往来”是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但是彼此之间是有接触交往的,也算是“相处”了。“相处之道”这里的“道”是指方法、技巧。相处之道,是指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情感和利益的共享与分配。“最好”是指最为适当,最为理想的选择。“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处在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分号前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中,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对方所处在的地位思考相互的关系。

分号后“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分号后这句话,“也有人说”,是对前句的补充。守住自己的立场,就是坚守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不因为对方立场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由此可见,前者“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他位”思想,也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可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但有些人也许会存在过分迎合他人立场,失去自己的原则的问题。由此,材料才借助“有人”之口,强调了守住自己的立场的重要性。而我们需要的坚守自我立场,并非独断专权、封闭自我,而是要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试题要求明确自己的立场观点进行写作。因此,写作时最好能明确选择好一方再展开论述。比如,若强调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可以先说说这样做的好处,如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对方内心并理解他人的所言所行,否则,双方就会因缺乏深入了解而只纠结于外在的言行。而若是选择坚守自己立场,则可采用驳论文的方式,先说明有些人虽然展开对方立场看问题,但却不能认识到对方立场善恶,只是一味地虚与委蛇,反而导致自己误入歧途。由此,再点明观点——我们要懂得坚持自己的立场,有所为有所不为。

立意:

1.以换位思考为桨,以坚守自我为帆。

2.理解对方立场,坚守自我原则。

3.换位思考,理性包容。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