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么人能做医生?

文摘   健康   2023-10-11 10:31   广东  


我们的教科书总是讲,中医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积累来的经验医学。但是,我们把自己带入到2000年去,你就会发现,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看看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看看百度百科是怎么介绍的:《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神农本草经收录了海藻、牡蛎、乌贼鱼骨、海蛤、魁蛤(瓦楞子)、文蛤、贝子、蟹、马刀、青琅玕、大盐、卤咸12味海洋中药,还收录了西域的胡麻,甘肃内蒙的肉苁蓉,云南永昌的木香,四川江油的附子......

现代中国版图内的药物,天南海北都有收录,可是在汉代之前的交通情况下,而且历史上也从未记载有官方组织编写药典,也就是说《神农本草经》完全属于民间行为。

我们试想一下,记录是用木简,药材遍布天南海北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将这365种药材的信息汇总到一本书上?

我们先不说发现某个药物的人是不是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保守思想,就是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导致的信息损耗也是难以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作。

想想在明成祖组织编撰的永乐大典,仅仅经历了清,民国至今600年时间,22877卷现今仅有800余卷散落世界各地。在汉代之前靠个人力量搜集民间对药材药性并撰写成书,用常规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同期的黄帝内经中《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这些内容是中医的天花板,后世医家与之向左的内容,经过验证,发现往往都是内经的内容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2000年前的中医理论是中医的天花板?这与现代科学一代更在上一代基础上发展的规律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首先,中医理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从自己患病治病实践中得来的。中医的穴位也不是因为身体痛疼用石头刚好碰到了能治愈痛疼后就把那个地方命名为穴位的。

中医不是经验医学,不是一点点经验总结而得。那是什么样的人总结的中医医术呢

中医理论从它存在之日就是人类医术的巅峰,无人能企及。

中医现存的第一本医书,叫黄帝内经,说明写书的人叫黄帝,这个黄帝,不是当皇帝的皇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徐文兵老师这样解释:

生而神灵”心和神是同义词,沟通天地人鬼的那个灵媒,他有具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本领。生下来就是有神通的人。

弱而能言”儒家把立言当成人生的一大任务来做,所以是说这个言不是胡说八道,也不是随便说话聊天,而是能够出口成章,讲出一些非常经典的话来。我们中医讲,古代很多的书是不著文字的,叫口传心授的,而这种口传心授传出来的东西,都是现在落实到《黄帝内经》中的那些被我们看成是经典的文字的东西。弱冠是指二十岁以前,他在二十岁以前,都已经能够出口成章,说出一些很经典的话来,这叫"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他自幼跟了很多名师,得到他们的灌顶、提携、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这是他求学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黄帝内经》始终贯穿着黄帝问于歧伯曰,这歧伯就是天师,天子的老师,是他的一个重要的领路人。

长而敦敏”说了心肾两个的状态。"敦"就是肾精很足,当心很虚的时候这个感觉就非常的敏锐,这种状态下容易出慧,所以叫"长而敦敏",就是说虚其心,实其腑。

成而登天”这是道家修行的一个境界,就是修行到一定程度可以出神入化,可以魂魄离体。

这个黄帝,天资这么聪慧,还这么谦虚勤奋好学,拜了天下的名师学习,学习成后而登天,可不是做了皇帝的登天,而是灵魂离体,遨游于天地之间。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阴阳,调於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於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於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於世,被服章,举不欲观於俗,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把修炼道家分为四个境界,叫"真至圣贤"。

上古的叫真人。这种真人,能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于八达之外。寿命有天地,真正的长生不死。

中古的人,至人,能游行有天地之外,比真人的水平差那么一丢丢,可能还是会死吧

第三种人,圣人,不能游于天地之间,但也能够独立守神,活百岁。

第四种人,最差的至人,也能逆从四时,向前三种人看齐,延年益寿。

写黄帝内经,这个黄帝,就是个得道真人,他知道地球在太空中飘移,是大气举之。他要求从医者须知天文地理人事,在《气交变大论》写到:《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所以,著中医经典医书的人是得道真人,所以他写的医理医论是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需要修改的真理。而古代的医生虽然达不到黄帝的水平,但也是天赋异禀之人。

《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古代的神医,是望而知之,不但有透视眼,还能望气,望五色,不是肉眼可见的红黄蓝白黑,而是从自然光线中分辨出五色来。

这篇文章中的扁鹊就是有透视功能。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这个医缓,也有透视功能,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好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所以古代的医生水平分了三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讲:“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

任你再难的病,十个也会医好九个,这个不是症状减轻,不是打点止疼药麻醉不痛了,是真正的治好了病,最差的医生,也是能治疗好六个的。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个不治已病治疗未病,是病在萌芽状态就治疗好了,而不是现在理解的没有病就防病,那不是医生的职责,那没病找你治病,纯粹骗人家钱嘛。

这么认识下来,还会嘲笑中医落后,中医需要发展吗,我们只有望古人项背而学习之。

现在的中医不会治病,是现代人没有学习到中医的医术,不是中医落后糟粕不科学。





·END·
 

药香小屋

 探寻经典中医本源

 追求健康人生品质



药香小屋
中医临证多年,愿用所得之方陪伴有缘的患者过有品质的生活。愿药香小屋带给您身与心的温暖和平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