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吴 斌
中学至今,我最大的嗜好,是读各种字帖,竟然快三十年了。
上了大学,我又成了第一代书法网民,参与过所有重要的书法史辩论。
这期间,见到无数人在谈创作。我也就是在旁边静静看看。
去年春节之前,我始终没有练过字,朋友们时不时会说,你怎么能忍得住的啦?赶紧练练字,也好让我们打击打击你。
我这种情况,确实蛮少见的,主要的原因是,我设计不出一套可能有效的系统训练方法。
有人会说,练字方法这么多,选一种先练着呗,总比不练强。我不这样认为。写字的门槛很低,但书法的成功率更低,这说明,对某些隐形方面的要求极高。练书法最难的,是寻找道路,而非练习。如果道路正确,只做加法就行,假以时间,效果不会差。反之,会陷入加法减法加法减法的循环,喝一碗毒药,到处找解药,再喝一碗毒药,再到处找解药,折腾一次扒一次皮,你觉着你是神农啊?
书法家的终极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王羲之。
我认为,王羲之最大的贡献,是找到了一种通过自然书写可以把字写美的最优方法,他又让世人知道,写最美的字,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但是,王羲之的书写方法,失传了。
不妨先设想一下,如果你是王羲之,能像喝凉水似的,随手写出傲视千古的伟大作品,你愿意把这套方法给天下人共享吗?
首创的好方法,最容易成为秘密。一千多年来,书法史的所有重要节点,全都伴随着加密方和解密方的激烈博弈。
一切都是围绕着方法。
除了王羲之,书法水平第二高的是谁?是王献之。
除了东晋,书法水平第二高的朝代是哪个?是唐代。
如何解释第一个问题?
王羲之对亲儿子不保密,并且王献之的接受能力在诸子中最强。
如何解释第二个问题?
到了初唐,李世民动用国家的力量,广求右军遗墨,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几位聪明的大臣,从真迹中,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王羲之的写法。另外,从智永(王羲之的后代)到虞世南这条线的传承,也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最牛的几位高手,全都高居庙堂,彼此熟识,这不是偶然的。
高手之间互相助力,形成核心圈子,再小范围地传给子嗣门生。晚一些的怀素,“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显然是想接近这种圈子。
当时的皇帝,从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到李隆基,书法都很好,原因不难想到,虞世南、薛稷等人对他们不藏私,纵然不勤学苦练,皇帝们的水准也不会低。同时,悟性好的有心人,或多或少地,从一线书家那里,可以窥到一些门径,成为二线书家。大家组成梯队,共同撑起了书法盛世。
最关键的写法,不会广传天下,在唐代,它被视为秘密,有限传承。这样做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热衷此道的佳子弟不常有,几代之后,核心技术就会衰绝。
安史之乱后,国势日下,直到晚唐,也只有柳公权走进了一线,唐穆宗问他,怎么把字写好?他说“心正则笔正”。这种没有任何操作性,又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废话真是妙极。一方面说明,皇帝已经不知道怎么写字了;另一方面说明,柳公权不想把方法告人。
都说唐人尚法,尚谁的法?尚的是王羲之的法。因为当时尚有法可依。直接尚法,是提高水准的捷径。
有朋友会说,以上只是你的揣测,我不相信王羲之有秘密。二王字,不难写啊,我认识的谁谁谁,还有谁谁谁,写得很像很像。
哎呀,抱歉,那不叫书法,那叫描法。看看小朋友们,高考前被教着描,快训几个月,就会很成样子,上了大学继续描,晋唐名家,宋四家,赵董等等,遍描诸家,描谁像谁,他们认为这是“临帖“。“描描派”是当今第一大派,短时间内就可以与古人比肩神游。
可是,书法真正要训练的是可以放手的自然书写能力,而非像绣花一样的精准描摹能力。
如果你饭后散步,发现有个陌生人,小心翼翼地踩着你的脚印,认真地模仿着你的一切动作,亦步亦趋地跟着你,还冲你抛媚眼,你什么感受?如果古代名家还活着,视描描派亦如是。
描上了瘾,就不会自然书写了,扭捏造作的习惯深入骨髓,极难改。
难道,描描派们,没听说过自然书写吗?其实也听说过,只不过他们对自然书写的理解不深。更主要的是,如果不描,他们没办法克服先天的丑,一放手就写崩,惟描可以遮丑。结果是,越描越不会自运,越不会自运越描,陷入恶性循环。总是幻想,通过描,可以领会古人笔法,自我安慰这叫“入帖”。
描,是近几十年盛行的恶习,无数人勠力同心,竟然发展出一套系统描法。他们的基本方法,是接线段,从起笔开始,到一个节点,停,瞄准方向,甩一下,再停,再瞄方向,再甩,不断循环,哪里描不好,再补。
随着年龄增长,老描描派们的生理机能和耐心下降,必然会被年轻描描派轻易超越。年轻人私下会说:“老师不过如此,我半年就比他写得更像。”这种尴尬,难以言说。
小朋友描一描也就罢了,成年人长年累月地描,学到老,描到老,那有什么意思?好像能描得过印刷品似的。
正所谓,一入描门深似海,从此书法是路人。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自然书写呢?就像你给家人写的便条,随手写,写成啥样算啥样。这种字很自然,但却普普通通,很难有美感。
单纯的自然,并不值得重视。自然下高超的美,才值得追求。王羲之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写出了大量前无古人的示范性成品,他随手挥洒,变化万端,又美出天际。
李世民主持的第一次大规模王羲之真迹汇聚,铸就了唐代这个书法盛世。第二次汇聚,是赵光义主持的《淳化阁帖》,又掀起了一轮高潮。和第一次不同,《阁帖》是拓本,拓本的最大特点是,只留下了字形的外轮廓。
书法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淳化阁帖》向世人示之以轮廓,让人猜内核。给你看看烛影,给你听听斧声,请你讲讲刚才屋里发生了啥事儿?于是,人们纷纷开动脑袋瓜子,各种脑补。都说宋人“尚意”,何为“尚意”?不妨理解为“推崇脑补”。
北宋的书法高手,见到的王羲之真迹,远远少于初唐人,相比前代,距王羲之又隔了一层。他们又是怎么写书法的呢?
他们在使用弱化了的王羲之写法(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对唐人的理解)的同时,更多地去迎合了王羲之的书写原则。这其实比唐人降低了底线,放松了约束。如此一来,箭靶子无形中扩大了,这也是很多人感到,学宋人书法相对容易的原因。
法多,就直接取法。法少,努力迎合原则。这是提高书法水平的正确道路。
可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苦练唐楷(世人多是从唐楷入手),可脱了帖,不会写字,于是练宋人书法来解放思想,效果还是不好。问题出在哪里?
唐人是用王羲之的法来写自己,而你是用自己的(当代)法来写唐人。宋人基于王羲之书法原则来“尚意”,而你不重视,或者不知道王羲之的书写原则。所以,写不好。
去年春节时,我挖空心思,编排了一套教程,设计了若干阶段,开始练字。至今差不多练了300小时。几乎每天,我都在武英群里晒方法、晒进度、晒心得,也不怕人笑话。
王羲之的书写方法,本文不谈,这是书法史的最大智力题,没有之一,极具挑战性,想想都让人兴奋。
本文谈一谈书法的原则。
首先要明白,练书法,要有解决矛盾的意识。书法,是矛盾的艺术,并且大大小小不止一种矛盾。书法家要同时解决(呈现)矛盾的两方面,得其一端,都不难,得其两端,难度要乘以十、甚至乘以百。最棘手的是,常规想法往往无效,需要在另一种理论体系下拿出方案。譬如说,王羲之的字,又秀又壮,得其秀易失其壮,得其壮又易失其秀,你要设计出一种跷跷板,两头都很快乐,两头又都不挨地。
书法要解决的最大矛盾是啥呢?是自然书写又要写好看。
所以,书法的第一个原则,是上文说过的自然书写。
唐代张怀瓘给书法分了三个等级:“神品”“妙品”和“能品”。清代的包世臣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品,叫“逸品”和“佳品”。他是这么说的:“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在包世臣看来,除了瞎霍霍的江湖字,能够“墨守迹象”,努力写文雅,可以让人看到传统,充其量也就是“佳品”。所谓的“墨守迹象”,是说那些有“描摹”之嫌的字,土财主挂家里,很不错。
如果能够自然书写,有风雅的格调,可以称之为“逸品”,整体比“佳品”高了一个层次。换言之,只要不是自然书写,一定是“五品”中最低的一档,如果以百分制计,最高20分。努力一辈子,眼都描瞎了,考个十来分,想想都难过。
有的人很聪明,也甭管我的字有没有传统,但是,我可以直接追求自然啊,这不一下子就是20分往上了吗?什么最自然?大千世界,自然的多了。比如,有人选择当宝宝。满脸褶子的老男人,扎俩朝天小辫儿,涂上小腮红,穿上小兜兜,上台展示几首自作诗,嗲嗲地问:“各位同道,你们喜欢我的童真不?”(诸位,请不要对号入座,我只是在讲逸品。)
这么一说,大家会觉着很恶心,为什么,因为形质不好。还是上文的那句话:“单纯的自然,并不值得重视”,书法以自然为基,更要重视形质。
如果自然书写不好看,想办法写好看就可以了。不要去描,更不要去装幼稚。开始时丑,是正常的,不丑才不正常,只要能写好看一点,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有点像小时候学说话,都是张口便说,说不好有什么要紧,只是暂时的,必然会越说越好。如果爸妈嫌你说话水平低,给你编一本《央视播音员舌头运动说明书》,天天规范你的舌头动作,再聪明的好孩子,都能给整不会了。用《舌头运动说明书》教人学说话,和描描派们教人学书法,性质是一样的。
自然书写,会又快又轻松,不假思索,随手便来,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像何绍基一晚能写上百幅对联。
如果谁写了一幅字,毛笔一扔,小脸儿煞白,那一定是扭捏出来的,耗多了气血。再比如,有人参加比赛,去抄袭同行,想想都丢脸,你给家人写便条,会想着去抄袭?
另外,练习书法,书论是要读的。要明白,古代书论中提到的所有重要方法,像使转、转束等等,全是基于自然书写。如果用非自然书写的实践来理解,必然失误。
书法的第二个原则,是要写稳。
请大家回想一下,初学书法,笔画是不是一定会粗粗细细?为什么?因为毛笔是软的,初学者没有驾驭能力。可如果让你用铅笔,线条肯定会均匀如一。硬笔取代毛笔,一个重要原因,是硬笔先天比软笔稳定。硬笔的稳定,不需要追求。毛笔的稳定,必须要追求,这是基本的书写要求。
写不稳是什么表现呢?简单地说,除非一屁股坐地上装呆,否则是又乱又脏。怎么看都很乱,怎么打扫都不干净。
在我看来,毛笔字能否写稳,是一道天堑,绝大部分人,在自然书写的前提下,根本写不稳。当然,那种按到笔根在纸上硬搓的,不在讨论之列。
怎么算写稳?就是无论怎么写,基本线条都可以粗细均匀。每当说到这里,常有人举反例,看古代某某法帖,这里粗那里细,为什么视而不见?
钱学森说过一句名言:“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同样地,能否随手写出均匀的线条,和临场时写不写均匀的线条,也是两回事。如果你只能“粗粗细细”,意味着在行笔过程中,线条状态全是随机,就像爆了胎的汽车,摇摇晃晃,颠颠簸簸,完全不可控。这时只能拼运气,也许碰巧了,可以写出一些有奇趣的作品,多数情况下,是失败的。
如果能写稳,写粗或者写细,就不再是交给老天,而是由你主动选择。哪怕通篇都用均一的线条,也很好看啊,可以看看《丧乱帖》,或者看看鲜于枢。事实上,所有的古代名迹,线条均匀是基本基调。
人们常批评乾隆的字,各种看不上,说他得了软骨病。可是,乾隆的字不是全无优点,客观地讲,如果让你题写“三希堂”的牌匾,能写稳当吗?那种场合,乾隆的字可以拿上台面,但绝大多数书法家,并不行。乾隆的突出问题,在于笔画不硬朗。
都知道中锋为王,我认为,中锋是为了保证线条均匀稳定。中锋的极点是什么呢?其实是硬到极点。毛笔的锋再“中”,也“中”不过硬笔。我在群里常讲,要有本事把毛笔字写得像硬笔字。如能写出“硬笔字”,中锋自然过关。古人强调笔力,何谓笔力?无外乎是能把笔画写硬朗。世界上不存在软塌塌的好字。
当然,不能为了中锋而中锋,这和用《舌头运动说明书》学说话一样可笑,只能是奔着中锋的结果而去。能达到足够硬,不是中锋也是中锋。
董其昌有一路非常硬的字,常被人诟病,事实上,这才是真炫技,天下就没有写不硬的炫技。李北海的《李思训碑》,更是硬字的代表。傅山厌弃赵孟頫软媚,好像自己有本事写硬字似的,随便挑两个局部,谁才是软货?一条小蚯蚓嘲笑神龙,梁静茹给他的勇气吗?
硬,需要极端训练;软,是毛笔的本性。能硬,必然可以软,稍微卸一点力就可以了。不用担心笔画硬了不会柔和。如能随时写硬,线条形态的空间就被打开了。
自然书写,其实是一种笔画的随形安排,写到哪里,就安排到哪里。这和搭积木有点像。笔画硬朗,相当于积木规整,会搭得又快又好,如果每块积木奇形怪状,各面凹凸不平,铁定伤脑筋。
看那些著名唐楷,为何搭建起来井井有条?前提是内部的笔画规整。自然书写的唐楷是很难练的,像国庆阅兵,一个个方阵,咔咔咔踢正步,气贯长虹。这对每位士兵的要求都很高,一人走不硬,必然全盘乱。所以,如果每个笔画都能随手写硬了,学唐楷一定事半功倍。如果笔画都写不硬,练什么楷书?如果连大阅兵都走过,将来你什么字写不好?
怎么写稳呢?有具体的训练方法,限于篇幅,只简单说几句。要写稳,首先要约束动作。动作有冗余,不可能写好字。要像流水线上效率高的计件工人,如无必要,勿增动作,桌前一坐,八风不动。大家玩过飞行射击游戏吧,当年我常玩,有那么一两款,从未见过对手,以我的观察,子弹一密集,只要见玩家动身体,一定过不了关。身体不动,手指轻轻如常,这是高手。
书法的第三个原则,是要写快。
我把快,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在群里,公开或是私下,这一点的不同意见最多,各种商讨,我自始至终极力贯彻之,毫不退让。
只要写不快,无论是慢,还是时快时慢,本质上全是描。如果是临帖,那叫对帖描。如果是创作,那叫脱帖描。区别仅此而已。
历史上形容名家写字,如“风樯阵马”,又如“驰毫骤墨列奔驷”等等,不是随便说说的。快是写好字的基本前提。要把快常态化,形成本能,否则,不可能合格地自然书写。
都说赵孟頫的水平高,可以“日写万字”。但是鲜有人反过来想,真相很可能是因为他的快,保证了他的书写质量。
写快的直接好处有三个。
第一,可以改观笔画,让线条干净有力,像拉钢丝一样。磨磨唧唧的,煮的是软面条;
第二,可以使单字无形中团绕成为整体,如果运用得当,自成好的结体;
第三,可以做到“贯气”。说某件作品行气不好,是说不该断的地方断了,又不能自然连接,看起来突兀。为什么会断?是力量跟不上、速度慢造成的。大瀑布凌空而落,势能满满,就不可能断在半山。写字如果能做到足够的快,可以一气呵成,没等断气就写完了,怎会不贯气?
快并不难,油门踩到底就可以了。但是,写快的最大风险,是容易写崩,就像骑摩托,狂飙容易出事儿。快而不崩才难,这是先天的矛盾。一写快就崩,本质上是写不稳。这不是书法的原则问题,而是个人操作问题,需要想办法进行有效训练。
描描派们,总有一种幻想,觉着描多了可以学会古人笔法,描熟了可以加快,再找到一种个人风格,然后成大家。只能说,想多了。描描派,可以成一时的名人,但在书法史上的定位,是千针万线的缝合怪。
快写训练体系下的快,和慢写训练体系下的动作加快,是两码事。古人是前者,描描派是后者,前者对后者,是降维打击。出租车的老司机,把油门踩到底,能成职业赛车手?不是开玩笑嘛。反过来,赛车手开出租车,易如反掌。就是这种区别。
有朋友认为,描描派虽然慢,但位置准,如果写快,点画位置不好找。
书法有很多误区,这也是其一。快速自然书写,写的是自己的字,根本不用考虑找位置的事儿。描描派写的是人家的字,不找位置没法弄。就像挠痒痒,挠自己的痒痒,一挠一个准,不可能挠偏,力道也会刚刚好。给别人挠痒痒,上一点下一点左一点右一点,要折腾半天,还要调整力度。
其实,轻松快写,才能写准。慢描,更容易变形。
想想骑自行车,初学者小心翼翼,脚上不敢用力,怕摔。如果加些胆量,蹬起来,体会到平衡的感觉,瞬间就学会了,刚才的不安,一扫而空,回头看看车辙,整齐流畅。如果不能快,永远学不会,因为慢如蜗牛更难。看慢车的辙印,各种小扭曲,细节很难看。车速快,前方的下一个点是确定的,车速慢,下一个点是左右随机摇摆的。
王维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练书法,像极了学骑自行车。如果卡在一个环节,苦功无效,只有换对了台阶爬上去,高了一级,才能体会到之前的不对。正确的方法往往简单,还立竿见影。错误的方法,操作起来才难。关键是,你要学会换台阶,也可以称之为试错。
有朋友认为,慢描能保留细节,快写会丧失细节。
这又是一个误区。古人的写字意识,和现在不同。自然书写要落笔直书。什么叫落笔直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毛笔就写,我写到哪里算哪里,你爱怎么想那是你的事,爱接受不接受,受不了可以滚蛋。
王羲之写字的最大优点,我认为是直接粗暴。遇敌一言不发,抽出腰间的板砖,劈头闷死。十步闷一人,千里不留行。平生仅此一招,从来不需第二招,让剑宗跪下来叫爸爸,让气宗跪下来叫爷爷。古代的一线名家,全是砖宗,无一例外。
不知其要的书法家,不知“一砖毙敌”的真义,想当然地认为王羲之花哨,于是展开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招式发明大赛。发明九九八十一招的,鄙视七七四十九招的,不停向下鄙视,形成一条粗壮的鄙视链。看看现在的招式,什么切顶翻,什么提按转,像接化发一样神奇。
他们遇敌是什么表现呢?先拉一个漂亮的大山膀,再摆各种眼花缭乱的pose,绕着人家咿咿呀呀转圈圈,从日出转到日落,就不信烦不死人。
一个是把人闷死,一个是把人烦死,反正都是把敌人弄死,他们和书圣,殊途同归。
古人的细节,是自然书写状态下落笔直书呈现出来的细节。如果不是砖宗,这些细节,对你就是另一个系统的东西,任何描摹,没有意义。很多人抱怨,为何“临”了好久,总是记不住,因为你是另一个世界的金鱼。
更直白地说,只要是自然书写,古人的细节,全是无心之迹,可以描像,但不可能描会。
譬如,有的人看《寒食帖》,认为那处著名的牵丝很高妙,于是反复练,练那玩意干嘛呢?那是苏东坡快写时的笔误,如果再写一遍,就没笔误了。描人家的笔误,傻不傻啊?
古人可以瞬间直接写出今人摆半天pose才能描出来的细节和变化,这一点很可怕。为何会诞生描描派?归根结底是因为识见不够,实操不出来,又以己度人,把古人花哨化了。描描派的壮大,把更多的人,压制在二十分的认知线之下。
任何古人字,都可以被描出外形,还都可以用现代惯用的方法拆解细节、剖析动作。但如果缺乏系统化认识,把系统性的东西拆解再仿造,做出来的,一定是另外不伦不类的东西。难道,拆一架大飞机,依样画葫芦做做零件,攒一起,就能飞起来?
不独创作者,艺术史学者也常犯这种毛病,画一堆圈子,做张示意图出来,说这一笔弯,那一笔直;这一笔左倾,那一笔右摆……,得出真迹或者赝品的结论。全是邪路。
练习书法,要争取用自然书写的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细节和变化。十分自然,会得到百种的细节和千般的变化,就像用筷子吃饭,想夹什么就夹什么,想怎么夹就怎么夹,怎么夹都是对的。
还有朋友认为,一味地快,会失去写字的节奏。
书法的节奏,是伪概念。是书写者水平不过关,为时快时慢和颠簸找的借口,人家一写不稳,就忽悠你这叫节奏。或者强作解人,曲解法帖片段,给自己的破字贴金。
讲书法的节奏,就像坐古代的马车,咣咣当当,吭吭哧哧,一会磕上石头,一会陷入泥坑,把人骨头能颠散架喽。老师会笑盈盈地说:“这叫体会情趣。”再写一首诗勉励你:“一路几千里,风景真美丽。莫嫌活受罪,时时悟书理。”
古代名家写字则像高铁。快速启动,一往无前,才不管你是谁,什么狗屁情趣,一概没有,烟都不让抽,谁抽办谁。到站停,不留客。古代一流名迹,像风一样奔跑,硬币永远不倒,断不会深一脚浅一脚,写完清场赶人,卖艺不卖笑。
稳和快,是一体两面。做到了合格的稳,让你慢你都受不了。高铁压着钢轨,呼啸而过,什么中锋,什么转束,一切的一切,全都不用考虑,飚就完了。
书法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本色。
看我在前文中,否定描描派,很多书法家一定不服气。我们那不叫描描,而是为了学习古人技法,很像很像地临帖,老师说,不临帖就是无源之水,请问,这有啥错?
错大发了。
研究书法史和读帖,才是学习。临帖的作用,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验证。验证你通过学习而想到的书写方法是否正确。
如果用你想到的方法,经过适当训练,能随手快写出和古代名家吻合的字,说明你的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强化训练,一定可以看到进步。如果差异巨大,说明方法不对,趁早另寻出路。这里强调的是随手快写的自然字,强扭的瓜不甜,为了像而描,那是自欺欺人。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古往今来,人们练书法,几乎全是学同时代人,很难超越时代直追古贤。在书画鉴定中,为何会讲“时代风格”,这就是原因。现在练书法,如果不出意外,都是桌上摆一本字帖,重复当代人的写法,陷入学古的假象。
打个比方,当代人学赵,如果不靠描形,不各种调整,能像俞和、赵雍那样,随手快写出良好的赵字吗?其实不能。
赵孟頫敢举起复古的大旗,底气在于,他超越了时代,想清楚了晋唐的自然写法,并验证不爽,一跃而成大宗师。“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最可玩味。元代为何学赵者众,是因为,人们有现成的赵法可依,可以轻松上手,省却了自我探索。
就我的理解,历史上的一线名家,书写方法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根本不是通常认为的百花齐放,而是华山一条路。他们书写方法的交集,是书法最坚硬的内核。
对后人而言,追求正确的古代写法,难的是选路。古法是一套系统,想清楚部分环节,并无大用。到一个路口,四面八方三百六十条路,侥幸走对了,到下一个路口,又是三百六十条路,几个路口就把人玩疯。看包世臣的书论,他一生都在困惑于怎么还原帖学古法,殚精竭虑,各种尝试都不遂愿,他的挚爱亲朋,但凡有点新想法,也甭管对不对,全都对他保密。说包世臣死不瞑目我都信。
想想也知道,书法的内核,会非常出乎意料、非常反人性,否则成功率不会低到让世人崩溃。我想,如果有时光穿梭机,能亲见晋唐名家、宋四家、赵、董挥毫,再听他们讲讲真实所想,人们一定会大喊“灯下黑”。
练书法的,“入帖”久了,都会思考,怎么形成有质量的个人风格?也就是常说的 “出帖”。
我倒是认为,书法不是一件“入帖”“出帖”的事情。北宋的晁补之说“师其心不蹈其迹”,有“出帖”的困扰,说明你之前在“蹈迹”。不知法,会蹈迹;不知原则,也会蹈迹。法和原则,不能一头都不占。
事实上,自然书写,讲究的是优化自身,而不是成为别人。西施一出生,即是天下唯一,别人就不要想着再成西施的事了,非要成,只能去效颦,把捂胸口的技术练到出神入化,可以成为十里八乡最像西施的东施。书法“入帖”,和东施“入西施”,性质是一样的,没变成人家,先把自己搞没了。
那东施该怎么做呢?以西施为榜样,改缺点,学优点,把自己变得更优秀,像减减肥、点点痣、勤洗澡、多说温柔话什么的,能优化到哪一步就优化到哪一步,成不了美女也是淑女,至少不被乡亲们躲着走。
优化的第一步,是净化。腮帮子上有一颗带毛大痣,怎么都不会好看,一定要点了去。想方设法,把素颜搞合格,将来怎么打扮都容易。我管这个过程叫提纯。就像沏茶,要准备干净水,否则,放啥好茶叶也是糟蹋。
把自己的天然字提纯,就有了好的“本色字”。对个人而言,本色字是一种底层化的东西,比较稳定,无需精致,亦不求佳,像居家时的装扮,和出门化妆后的光彩照人有区别。古代名家的这类字有传世,但不多,因为非常容易被当成赝品而在流传中湮灭。它们的珍贵之处在于,可以使人们体会到鸟儿在天空飞过的痕迹。这属于艺术史问题,不容易看懂,在此不举例了。
世人练字,普遍不知提纯,只知道遍学百家,拼命吸收营养,吃没了小蛮腰,吃出了大腹便便,不知如何消化。我在群里还举过一个例子:待嫁的美女想找如意郎君,扩大接触面、多了解男人的思路固然是对的,但不能委身青楼,以失去本色为代价的阅尽千帆,根本无法收拾。
为什么像松雪、香光这样的人物,可以化用百家,轻松表现出各种倾向?道理也简单,因为人家的本色字干净,想学谁,把水煮开,放谁的茶叶就就可以了。越是沧海横流,越是显得本色重要。
历史上的大高手,恐怕从来就没入过帖,自然没有出帖的苦恼。认真看看赵孟頫二十多岁写的《秋兴诗》,看看蔡襄三十岁时写的《陶生帖》,会有感触的。
书法的第五个原则,是要熟练。
熟练非常重要。在练习中,这是最耗时、最熬人的环节,急躁不得。就算是王献之,有亲爹加持,足够的练习也一定要有。光把字写熟,不写错字,熟悉笔顺,就需要磨合很久。
熟练,是顺畅的前提。从来没有磕磕绊绊的帖学名家,没本事做到像高铁一样顺畅,后面的事儿,就没法谈了。如果写不熟,再懂精妙的书理,也无用。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开始阶段,使不熟六脉神剑,时有时无的,实战中狼狈不堪,差点丢掉小命。好在,这仅是时间问题。
当然,顺畅不是练字的唯一标准,如以清代碑派为宗,完全可以把磕绊说成生拙,别人也不容易驳倒。毕竟,坐在泥路上的马车里,也确实能体会到在高铁上没有的情趣。
学书法要清冷,别瞎动感情,要像夏天喝冰汽水,透心凉。如果不具备宗师一样的克制力,热情只会带来不稳定,没啥好处。
想写好字,最好不要去想精神方面的东西,什么个性啊、性灵啊之类的。像个性,谁没有?凭啥你的个性就高人一等?
所有形而上的东西,都没法直接追,被追到的形而上,全是合理方法的副产品。方法对了,啥都会有。方法不对,你就要想办法让别人相信你的精神世界更高明,不妨使劲强调个性,越虚头巴脑越好,越不说人话越好,让人不明觉厉,否则混不下去。
不写了。总结一下吧。想提高书法水平,就算猜不到古法,也要秉承原则。坚持自然书写,坚决不描,写稳,写快,写纯,写熟,不断优化本色字,别捣鼓些没用的。现代就有这样的典型大书家,可以猜猜是谁?
哦,别走别走,还有正事。
《淳化阁帖绍兴国子监本》正式出版,这是唯一存世的南宋官刻阁帖全本,武英微店已上架。
买了之后,你就可以像宋四家一样,琢磨王羲之。想达到宋四家的书法水平,我估摸着有点悬,不过,我敢保证,只要你认真阅读,一定会比现在更接近他们。
关于《淳化阁帖绍兴国子监本》
前期回顾(点击可查看):
此书定价8000元,现在市场上销售是6折左右,我们依据市场规律,先按照6折,也就是每套4800元,销售100套。
然后,也许逐步会调高价格到7折,请大家关注。
关于编号,在购买的时候,如果是随机的选取,那么就是6折。
如果要选号,那么就是7折销售,单价5600元。
需要选号以及其他事项,请发邮件到:ljz1615@163.com,议定好再下单。
书价包含大陆顺丰快递的费用,大陆之外,顺丰快递到付。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长按二维码,进微店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