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讲,发酵、发芽的食物生机更旺;从营养学角度讲,在发酵、发芽的过程中,危及人体健康的凝集素会逐渐减少。
拓展饮食种类
我国东汉,就有了用酒发酵的技术,北魏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一种酒酵发酵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做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
这种酒酵发酵法即使在如今看来,也是比较科学,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技术的发展,面食的种类日渐丰富,出现了现在的各种饼类和馒头以及饺子馄饨等。
入药养生
发酵的食物早就被中医拿来入药。《神农本草经》对此的记载有:“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其中的“大豆黄卷”,就是黄豆发芽发酵所得,至今都是祛湿必用。
非但如此,发酵类食物还有健脾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发酵借助的是酵母菌,这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从中医角度,有了酵母菌的加入,发酵后的食物生机更旺,食性也多为热性。
很多人喝了酒,或是吃了馒头、面包后胃会反酸,就是因为这些发酵食物增加了原本的胃热,《黄帝内经》对此的概括很简洁:“诸酸吐腐,皆属于热”。
从这个角度上说,发酵类食物的热性可以帮助脾胃虚弱、消化能力不足的人节约消化食物时的脾气,所以发酵的食物都有健脾作用。
发芽的食物
增加生机、降低毒素
至于发芽的食物,中医讲究在初春的时候吃,比如春笋、豆芽、韭菜等等。与此同时,发芽的食物还常被中医用来调理气虚,比如炒麦芽。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体在初春之时,刚从冬藏的状态下复苏,生机还很稚嫩,而气虚就是功能低下,这些都需要苗芽菜的生机来助力。
现代医学对此的研究则发现,种子、果实类食物,最适合食用的是它们的成熟状态,而未成熟的种子和果实,尤其是它们的外皮,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凝集素。
这个凝集素就是常见的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的根源,比如,全麦、全谷食物引起的“麸质过敏”,就是因为粮食的外皮中含有凝集素,再比如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扁豆中毒”,也是因为没完全成熟的扁豆凝集素很高,如果在烹调时没充分加热、灭活,就会引起中毒。
顺应天道
才能更好地借力天道
任何生命都以繁殖为第一要务,这是物种的基础本能,但植物不能移动,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种子、果实不被动物和人类吃掉呢?
于是,植物进化出了“外皮富含凝集素”的本事。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的表皮上富含凝集素,口感苦涩,吃过一次就不会再吃,这样一来,种子果实就得以成熟,物种得以繁衍。
但种子和果实又是动物,特别是人类必须的食物,怎么做才能趋利避害的既吃到食物,又不被伤害呢?
对此,人类在觅食中发现,种子、果实长熟了就不再苦涩了,于是就乖乖等待种子成熟,以及随着人们对食物过敏的深入认知,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凝集素这种植物用于自我保护的物质,在种子果实发芽、发酵后更是几近消失,这时候的食物更利于人体健康。
这其实就是自然界维持物种平衡的法则,也就是自然界的天道,既保证了植物成熟繁衍,又保证了动物的食物安全。
而中医早早就将发酵、发芽的食物入药,之所以有这个智慧,是因为中医向来遵循“天人合一”的纲领,更了解天道,顺应天道,还会借力天道。
||图片来自网络,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如有疑问,可点击这里向我咨询
||音频电台等服务,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