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脾虚的女人老得快》
中国人易脾虚?
主要有这2个原因
中医的脾,不是横在我们腹中那个实体的脾脏,而是涉及消化、呼吸、免疫、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的功能的总称。它就像是养育了万物的土地,如果土地贫瘠,土地上的所有生物都会缺乏生机,所以脾虚的人,其他脏腑也会受累,身体自然就容易病弱、早衰了。
对于中国这个崇尚“土生万物”的农耕民族来说,脾和人的关系就像是土地和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医才会赋予脾一个极高的职称“后天之本”。
早在金元时期就写出了实用价值远在《黄帝内经》之上的中医经典《脾胃论》的名医李东垣,就早已明白脾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重要,《脾胃论》全书也都在强调一个铁律:脾气一虚,百病丛生。
脾虚之所以常见,和它的两个致虚因素有关:一个是劳倦,一个是忧思,前者伤身,后者伤心,而这两点又与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生存环境与民族性有关。
中国是心思细密的农耕民族,几千年都靠在“土里刨食”,其间颠沛流离、民不聊生是常有的事儿。这种艰难的生存过程、身体上的劳损和精神上的煎熬其实都在伤脾。为此,“脾”成了中国人身体的一个薄弱环节,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对其分外强调、分外呵护的理由之一。
肌肉无力、面色暗黄
都意味着脾虚了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病色为黄”,肌肉的无力和肤色萎黄,都是脾虚的基本症状。中国文字对羸弱病态、生机不足的描述,诸如“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其实都是脾虚之态。
特别是能提示女人老之将至的肤色暗黄,更是脾虚病色的显露。因为中医的脾还主运化,脾气虚时,身体运化也会不好,这其中就包括皮肤的气血供给。
补脾健脾
需要持之以恒
这样看来,中国人如果需要什么养生大法或是养生准则,那就是补脾。
中国人用来补脾的药物与方法,也是所有补药、补法中最和缓、最能药食同源、最可以长期服用、最能融入每日生活的,从能煲汤的黄芪、山药、葛根,到能当零食的大枣、莲子,再到能饱腹的五谷,都可以补脾。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药物或者食物,融入每天的生活,尽量做到“频频补之”。
||图片来自网络,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如有疑问,可点击这里向我咨询
||音频电台等服务,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