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是文人,是书生,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文人书生,他是有极高哲学素养的文人书生。一般的文人书生长于起承转合,追求文采斐然,胡乔木、陈布雷属于此类文人。而陈伯达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大秘(政治秘书)三十多年,还是因为陈的哲学素养,即对诸子百家,对马列的理论功底。这才是陈三十多年出任伟人政治秘书原因所在。党内称其为“天才理论家”“老夫子”,绝非浪得虚名。伟人在延安的理论修养进步之快,是与陈有关的,其他人比如胡乔木等没有这个能力。陈是福建人,讲话难懂,伟人那时之所以常和陈聊天,当然是看重了陈的思想、学问。
陈文革时位列第四常委,文革小组组长,位高是肯定的,但权“重”却未必。不过伟人对他也还是很对得起的。陈聪明,知道这个文革小组长不好当,因为江青是副组长。所以开始时坚辞不就。周公做工作也不行,周公最后正色道“你是党员,难道组织不能安排你的工作?”陈没办法,只能跳了火坑。
陈晚年说他之所以垮台,是因为得罪了江青,可谓一针见血。但陈明知道不能得罪江青,又为何要得罪呢?还是因为江青太过跋扈嚣张,训人像“训孙子”似的,周公“涵养”高,忍一忍,陈虽然是文人,但书生意气,尊严还是要的,自然不肯对江低头。估计还有陈长期在伟人身边,知道他夫妻二人并不和谐,伟人不会因自己得罪江而开罪自己。陈这个判断还是有道理的。陈之所以被伟人弃用,甚至打倒,关键点应该是陈投向了林帅。
第一次庐山会议,本来是要反左的,后来反了右,打倒了彭帅,其中张闻天的因素很大。彭张是“文武合璧”,且都有国际(苏联)背景,这才是玩政治的必要条件。不然以彭一介武夫,伟人还不至于太在意他的力量。第二次庐山会议,林帅与陈合流,又是一对“文武合璧”,陈的本事伟人太清楚了,这一对文武,强过了彭张,林是法定接班人,陈是第四常委,文革小组长,名正言顺。特别是陈跟随自己三十多年,自己给他的回报不可谓不高,现在却要跳船而去,伟人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多重原因,打倒陈也就顺理成章了。
替陈抱屈的人不少,林帅自不用说,黄吴李邱也认为伟人太绝情:陈夫子鞍前马后伺候你三十多年,为你出谋划策,你却说人家没有配合。所以军内批陈也批不下去。
提一提陈的具体才能。文化大革命这个名字是陈的版权,起得真好。用文的方式革命,革文化的命,而不是武装斗争,暴力革命。还有这个“大”字,说明是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是史无前例的。文革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十年探索”,定性准确,不然如何解决“周期律,窑洞对”问题?那时远在香港的张国焘就认为,文革是有其哲学思考的。陈肯定能理解伟人的思想,伟人提他当组长,是有道理的,不然还能是谁?
另外,六十年代初,陈提出“电子中心论”国家战略,那时日本电子工业也刚刚起步,如果中国及时抓住机会,后来的电子科技也不会落后日本那么多。但总设计师说:这电子咱们都不懂,别搞为好,还是钢铁最靠得住。设计师是著名的“不读书”,当然无法理解“天才理论家”的战略。其实在苏联早期的列宁时代,提出的口号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这电气化也就是电子科技的另一种说法。
设想如果陈“老夫子”像那些武将们也对伟人下跪磕头认错,伟人肯定会饶过他,但陈毕竟是读书人,士子清高还是要的,林立果就说陈伯达比吴法宪强,吴法宪在庐山写了三次检讨,陈伯达一次都不写。陈布雷自杀,戴季陶自杀,还是因为他们是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