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进行时·教研教改】变革教学方式  优化学习方式——我校2024年秋季学期第一轮赛课优秀课例展示(十三)

政务   2024-11-12 22:15   甘肃  

变革教学方式
优化学习方式

——2024年秋季学期第一轮赛课优秀课例展示(十三)

编者按:我校2024年秋季学期第一轮赛课活动圆满结束,为了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我校教研室决定对本轮赛课产生的优质课分不同学科和课型进行展示,促进全体教师聚焦课堂,“问题化、探究式、挑战性”变革教学方式,“合作式、沉浸式、项目式”玩活学生思维,深层次推进我校“五问五学”高效课堂建设,培养好素养全面的新时代城关学子。

《行路难(其一)》

——诗意的古诗文阅读课堂

执教教师   张瑞娥

教材分析

《行路难(其一)》作为本单元的核心,其教学内容在传承文化、深化学生文学素养中占据关键位置。此诗不仅展现了李白面对困境的坚韧与豪迈,还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深。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将提升鉴赏能力,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一定古文基础,但对李白豪迈诗风理解尚浅。部分学生能把握诗意,但对深层情感与象征手法理解不足。需通过多样化教学,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怀,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诗意,体会诗人豪情。差异性目标:基础生能流畅朗读并解释诗句;中等生能深入分析诗人情感变化;优等生则探讨时代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提升文学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重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李白的豪情壮志与人生波折,理解“行路难”的深层含义;难点在于把握诗中意象,分析比兴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本环节旨在通过诵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李白《行路难》中的情感波折与人生哲理。通过角色扮演、情感共鸣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激发其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与勇气。

教学环节二:旨在通过深度剖析李白诗作中的壮志未酬与坚韧不拔,引导学生共鸣于诗人情感,理解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行路”之难,激发面对挑战的勇气与决心,培养坚韧品质。




拓展学习设计

1.时代背景探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代社会背景、李白生平及同时期诗人的创作风格,探讨《行路难(其一)》创作的历史语境,增强历史感与时空感。

2.主题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表达人生困境与奋斗主题的诗词作品,如鲍照的《拟行路难》、苏轼的《定风波》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心态与应对策略,拓宽文学视野。

3.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行路难(其一)》为灵感,创作一篇现代散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或对未来的憧憬,将古典文学的智慧融入个人创作之中。


教学评价

在本次《行路难(其一)》的公开课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思索的文学世界。课堂上,学生们分别化身为诗中的李白、友人以及那无形的命运,通过生动的表演,深刻理解了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与哲理。

李白角色的扮演者,以其激昂的言辞和洒脱的姿态,完美再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不屈。他高声吟诵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份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仿佛穿透了时空,激励着每一位在场的同学。

而友人的角色,则以一种温婉而深沉的方式,表达了对李白处境的关切与担忧。他的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让人不禁为这份真挚的情感所动容。

命运这一无形角色的扮演,更是别具匠心。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与对话,将人生的坎坷与波折逐一呈现,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行路难”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于如何面对人生挑战、如何保持内心坚韧不拔的深刻思考。

此次公开课,不仅让学生们对《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更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思考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无疑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公开课,让更多的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感受文字的魅力,领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感悟

通过对《行路难(其一)》的讲授与学习,我深感古诗的魅力与教学的挑战并存。诗中李白的豪情壮志与仕途坎坷,让我与学生共同体验了人生的不易与追求的执着。课堂上,学生们热烈讨论,从字里行间寻找共鸣,那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课后反思,我意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与价值观的引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与哲理,让古典文学的智慧照亮他们的前行之路,助力他们勇敢追梦,不畏艰难。


END


监制|王生强

审核|杨能

初审|解文超

编辑|王明明

图文来源|教研室


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素质教育实践者、新型校园建设者、现代教育探索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