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24年秋季学期
第一轮赛课优秀课例展示(三)
编者按:我校2024年秋季学期第一轮赛课活动圆满结束,为了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我校教研室决定对本轮赛课产生的优质课分不同学科和课型进行展示,促进全体教师聚焦课堂,“问题化、探究式、挑战性”变革教学方式,“合作式、沉浸式、项目式”玩活学生思维,深层次推进我校“五问五学”高效课堂建设,培养好素养全面的新时代城关学子。
《Beauty in common things》
——任务型跨文化阅读课堂
执教教师 雷伟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指导思想设计了本课所有教学活动。
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与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学习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发展和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要求注重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建立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体现以学定教、已教定评,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需要提供支架以及反馈,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What)此次授课内容为SectionB部分2a-2b的阅读板块,以孔明灯、剪纸和泥塑等中国民间艺术而进行,介绍它们的制作工艺以及象征意义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形式。
2.(How)此语篇为按照从总体概述到细节描述的顺序展开的说明文。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描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拥有着种类繁多的有美感的传统艺术品,并且这些艺术品源于人们对普通原料的加工;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分别对孔明灯、剪纸、泥塑艺术的历史、发明、传播等信息的详细描述,帮助学生掌握介绍工艺品的相关语言知识,在理解文章和处理文章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其语言技能,最终有效地掌握被动语态在物品发明、传承过程中的表意功能。
3.(Why)通过语言综合性训练帮助学生运用、理解和掌握被动语态。语篇所涉及的关于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描述能帮助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对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课程一开始,教师现场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女儿情》引起学生兴趣,并引入paper cutting,让学生自由讨论对于剪纸艺术的了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口语运用的能力。
在阅读之前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和图片,预测文本内容,创设阅读期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快速的浏览文本。
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格式,从概括到具体,精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找到每一段的主题句,引导学生关注每段的首尾句,提高阅读策略。从第一段的主题句得出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文化形式。
通过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完成每一段的阅读任务,展示阅读成果,相互评价完善。
引导学生在总结提炼任务型阅读的内容和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跳出语篇看语篇,自己观察总结和表达,感受生活中的美。
本课是一堂跨中西文化的任务型阅读课,视频导入和图片预测全面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2a的讨论中,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中国传统的艺术产品的图片很是好奇,想对此有更多的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成果展示分享较为精彩,让原本枯燥的英语阅读课堂生动有趣。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讨论自己对中国艺术品的看法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开口去说,这还要今后多组织练习。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科学安排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就能够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这是需要我认真研究并不懈努力完成好的功课,我会坚持做到更好。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监制|王生强
审核|杨能
初审|解文超
编辑|王明明
图文来源|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