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2024年秋季学期第一轮赛课活动圆满结束,为了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我校教研室决定对本轮赛课产生的优质课分不同学科和课型进行展示,促进全体教师聚焦课堂,“问题化、探究式、挑战性”变革教学方式,“合作式、沉浸式、项目式”玩活学生思维,深层次推进我校“五问五学”高效课堂建设,培养好素养全面的新时代城关学子。
《水的净化》
—生活化的化学课堂
执教教师 赵西宁
水是文明之源、生态之基、生存之本,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愈加突出。治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课题以水为载体,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掌握将天然水净化为生活用水的方法。
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掌握吸附、沉将、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以及过滤的操作要点。
3.认识水资源的宝贵,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难点:过滤的操作要点。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纯水与天然水的实物图,理解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示意图:引出吸附、沉将、过滤是工业生产和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二)探索新知
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的操作原理是什么?
2.过滤操作中使用的仪器都有哪些?
3.过滤的操作方法和要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师亲自实验,演示将一杯浑浊的天然水通过过滤操作得到净化的过程,让学生再次理解过滤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学生实验,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思考]
1.观察并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进行了过滤操作处理的水的清澈程度。
2.若经多次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让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使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引出硬水与软水的概念。
[思考]经吸附、沉降和过滤等净化处理后,浑浊的水变得澄清了,但仍然不是纯水,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被除去后,仍有一些溶解的杂质存在于水中。
1.硬水与软水的概念。
2.硬水的危害。
3.硬水与软水的检验。
4.硬水与软水的转化方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取材,利用肥皂水检验硬水与软水,通过煮沸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理解蒸馏的原理。充分利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多动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1.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和收获,与同学分享交流。
2.教师针对学生的收获,及时给予针对性很强的评价,并指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利用本节课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践行“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理念,解决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实践,认识水的净化原理,同时掌握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通过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次设疑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最终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实践,认识水的净化原理,掌握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操作,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生活—化学—生活。
4.将学生评价融入学习过程中,使评价更精准。
过滤和蒸馏操作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应掌握的难点,很难保证让全体学生都熟练掌握水的净化操作。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为个体差异而引起的不同表现关注还不够。
变革教学方式
优化学习方式
监制|王生强
审核|杨能
初审|解文超
编辑|王明明
图文来源|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