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招商引资的核心逻辑与思考建议

文摘   2024-11-14 17:39   辽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基房通”





本公众号为个人公众号。主要从事基建和房地产领域投融资政策、形势、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核心观点论述。作者正道沧桑(笔名),高级经济师(投融资)、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多年从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融资业务。

如有以下业务需求可私信或关注个人微信“superman9545”:

1. 协助包装策划投融资项目,提供思路、建议和方案;

2.针对政策和领域提供专项研究,剖析政策内涵和运用政策孵化项目;

3. 针对具体项目,搭建交易架构、模式路径、资金方案等;

4. 针对投资项目招标、实施以及移交等环节的堵点问题和堵点,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逻辑

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二、招商引资、产业导入与片区开发的关系

招商引资源于中国因改革开放政策所成立的各类开发区,早期主要集中在吸收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国早期沿海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所引起的示范引领效应(包括不限于地方经济总量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地方就业增加,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地方官员升迁比例增加)逐渐引起各地政府官员关注,随后中国各级政府成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其中也不乏一些国家级开发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工作。
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成立的开发区)吸收投资(主要是非本地投资者)的活动。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开发区)以说服投资者受让土地或租赁厂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实现特定区域、特定领域以及特定行业产业单位规模化聚集的目标,是针对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销行为。
一般运用的招商手段包括:
1.政府组团目的地招商
政府各级领导集体出行,以招商会、推介会的形式,到目的地城市推荐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拟招商项目。一般都是到经济发达和市场活跃的城市去宣传和推广。很多地方政府仍然热衷这种做法。
2.外派驻点招商
通过在重点招商目标城市设立办事处的形式,成立专门一个团队,长期负责在当地进行招商。一般也都是在经济发达、市场主体活跃和信息交换顺畅的城市。
3.展会招商
参加各类大型区域性的、大规模的主题展会,在展会上,通过对招商项目的集中展示,达到广泛吸引人气、产业导入的目的。
4.文化旅游招商
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名片和品牌。吸引游客的同时,吸引投资者。利用文化旅游活动实现旅游、文化、招商双重目的。
5.渠道招商
通过已经在当地投资落地的企业主、专业的居间服务机构、商业顾问等主体的线上线下信息交流对接和圈层渗透的能力,甚至是全员招商,通过口碑相传、牵线搭桥、推荐引荐,形成招商引资的合力和激励奖励的动力,促成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
招商引资的范围要大于产业导入,一定区域内新增的所有外来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开办设立以及开展相关经济、金融、贸易业务等都可以称作招商引资,产业导入往往是指特定区域内特定产业、行业的相关企业集群式的入驻和落户。

片区开发项目投资内容往往包含土地一级整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安置房、有一定收入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的房地产二级开发、产业导入和孵化运营、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等。收入来源主要为区域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增量财税收入、非税收入(行政事业收费)以及产业载体运营租赁收益、房地产二级开发收益等。因此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直接影响着片区开发项目的增量财税收入、产业运营收入,直接影响一个片区开发项目的成败,做好产业规划和招商应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片区开发中的共同目标和方向。



三、现阶段国内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通过优秀的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可以带动地方资源要素聚集、带动基础设施投资、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和优化、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化效应、带动人口净流入推动消费升级、实现较大范围的产融结合和产城人融合、职住平衡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发展、逐步丰盈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投入到城市建设和治理推动产业基础的能级提升和迭代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和高位发展。
国内招商引资近些年来,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不够
地方政府或管委会或开发区等,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般是聘请一家或多家相对有名气的咨询机构、规划设计院,在满足政府相关诉求和意愿的前提下,编撰多份多轮图文并茂的概念性规划或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或区域规划设计方案,针对区域内的不同功能区搭建了包括片区开发、PPP、XOD、EPC+O等模式,很多交易结构可能还会涉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违规举债、交易不合规以及入不敷出等瑕疵和隐患。
关键问题在于,前期项目研判和研究不深入,仅仅建立了理论上的项目伦理和逻辑,并没有较多的与各方面主客观实际因素相结合,没有抓住产业布局合理且能够落地这个关键的环节。
比如,片区开发项目,规划了若干个五星级酒店、若干个产业载体、若干个教育园和学校、几所医院,并按照这些业态规划布局来排布基础设施布局,引入了基建类社会资本来负责投资建设,建成后产业导不进来,人口也不能有效聚集,学校也生源不足,商住地块也无人问津。
如果能在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就能深入的去做好项目的深层次底层逻辑分析,有针对性的去制定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策略,比如通过依法合规方式提前锁定拟入驻产业单位;认真分析区域内经济布局和产业长短板,锻长板补短板,避免同质化竞争;更多站在被招商对象的具体需求角度去谋划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载体布局,甚至定制化建设,帮助拟入驻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产业链中每个节点企业的需求,包括物流、税收、补贴、人才等诸多方面。从体制机制和资源要素等多个方面系统谋划和运作,项目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比如,政府要打造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想当然的拟按照整个产业链打造,业态涵盖了汽车零配件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加工、汽车企业设计研发、汽车销售服务、汽车主体乐园等,前期也做了很多策划工作,到招商落地的时候发现,导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全部拥有自主的产业链配套合作企业或者内部化,对产业链配套企业需求不大,需要的是便捷的交通物流设施,比如铁路专用线或者通达的交通主干道,那么已经建成的产业链配套设施就面临着空置和闲置。
2. 错配的风险分配逻辑
实操中,很多的片区开发、产业园区以及城市更新项目中,在已经明确产业布局和建设范围的情况,政府或管委会将本应由自身承担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责任义务通过授权、招标、购买服务等方式转嫁给了地方平台和社会资本,这无疑违背了政企合作领域的风险分配逻辑,即“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相应风险”、“承担风险的程度要与获得的回报相匹配”、“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
招商引资的最大的受益者和最有力的控制者无疑是地方政府或管委会,地方政府在各类片区开发类项目中将产业导入的责任授予社会资本,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支付服务对价,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隐性债务,如果因为社会资本的逐利本性和经济外部性影响,导致整个区域的招商无以为继,项目无法推进,那就得不偿失了,对政府信用、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
3. 土地财政不够理性
在一些片区类、园区类或者城市更新类项目中,政府或其派出机构或平台公司往往希望片区类项目中标的社会资本投资人能够兜底拍地,即区域内商住地块整理完毕到土地招拍挂阶段的时候,社会资本需要参与土地竞拍或挂牌,如果没有其他社会资本拿地,那么该社会投资人必须拿地,否则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主要问题在于项目形成商品房存货是否能实现销售和去化,如果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那无论项目投资开发成本是靠政府拍地收入还是社会资本二级开发收益来平衡,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房地产一二级开发市场供需平衡状态,必将导致项目入不敷出。
虽然社会资本是拿地开发风险最有力的承担方,但是如果为了土地财政过早、过快的让社会资本去拿地开发,那就势必要发生任何各方都承担不了的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要做好“有无对比”分析,即如果没有该片区项目建设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侧是何状态,实施了该项目后会引起需求侧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存量+增量因素叠加后预计会对后续年度的房地产需求侧产生什么样的量化的影响,由此推演后,供给侧排除无该项目情况下的因素影响后,预计会有多少增量,这个量化的增量按照片区项目的建设排期逐年排布后就是实施该片区项目应该由社会资本每年承担的拿地体量。当然,这些土地未必一定要由中标片区项目的社会资本来开发,只要掌握好商住市场的供需,土地谁来拿并不是什么关键问题。

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招商引资的原则和思路建议

不论最终谁承担了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这一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和内涵,笔者认为,都应该在具体实操中,掌握以下原则和思路。
1. 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意识。
科技是支撑一个经济体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引领,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就只能在产业链的下游盘旋。从工业革命到蒸汽时代到内燃机时代再到信息技术时代,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没有爆发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比如我们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小汽车,它是内燃机时代的产物,虽然内燃机技术一直在迭代更新,小汽车的外在形态也在不断更新改变,但是小汽车终究还是小汽车,并没有发生从无到有的突破和革新。(新能源汽车也只是蓄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革新)。
如果没有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规划的产业都是现阶段经济体系以及产业链条中比较成熟的业态,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优势能够让这些产业主体在园区平台中落地生根,当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低成本劳动力、资金支持、财政补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等方面去做加法,然后规模化的企业边际成本在逐渐减低,规模化效应也在逐渐凸显,没有较大的吸引力是不会轻易的“易地搬迁”。
所以新科技和创新主体,是打造片区类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需要经历理论研究、试验研发、产品量产、市场接受等阶段,只有将科技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可以普遍使用的产品后,科技创新才有意义,科技创新才能为一个片区、一个区域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提供无限动力和可能。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即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果一个片区类项目聚集了理论研究结构(诸如高校、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企业(主要负责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成实物产品),先进制造企业(负责将科技研发的产品通过先进制造手段实现量化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包括产品批发零售服务、金融机构、产业孵化平台、创投机构以及企业管理外包的服务机构),搭配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营商环境和利税诱导,片区内的产业会不断聚集和凝聚,最终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经济社会效益增长动力,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2.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招商引技。
以往招商引资的思路是一味的想让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产值落在当地,往往忽略了如何去搭建能够真正吸引社会资本去投资的客观基础,导致很多产业园区招商不顺利,产业无法落地。
拥抱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时代,招商引资要向招商引智和招商引技去发展和延伸,只有更多的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主体参与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才能彻底激发市场活力,引爆技术革命,实现产业突破性的迭代升级。当然也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创业,要因势利导,结合资源要素禀赋情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个政策文件中指明了产业集聚、产业链打造的实施方向和行动措施。比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8年研究制定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里提到,要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于2016年8月印发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教育部于2016年10月印发了《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
如果我们在政策办法、营商环境、政府信用、要素支撑、体制机制、服务支撑、金融支持、财政助力、科技创新孵化等方面不断做优做强,加上国内先进制造能力方面的优势,就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3. 充分运用属地的资源要素禀赋
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入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清楚的指导自己拥有什么,要么是资源要素、要么是资本、要么是资产,自己拥有的要素要有竞争力和稀缺性,正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会有市场经济、才会有竞争。比如稀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围绕资源需求类企业做文章,这些企业离开这些资源会导致其成本骤增或无以为继,那就是掌握了某一产业或者行业的命门,围绕这些企业的产业上下游很容易形成聚集,通过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4. 要帮助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面临的发展阶段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诉求和问题,有的企业需要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有的企业需要下游市场衔接,有的企业需要便捷的物流仓储,有的企业缺少运转资金,有的企业想低价获取土地,有的企业需要靠近终端消费市场,有的企业需要税收优惠。
如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协调其他社会主体帮助被招商主体解决上面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被招商主体又是某一个行业的核心企业、主导企业或头部企业亦或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创新源头,政府帮助这类企业渡过一时的难关,待到相关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完善后,入驻企业大概率也不会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去别的区域投资落户,这类企业极易形成上下游互相连通的、有较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体系,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









1. 片区开发的系统性思维和方法路径

2. 如何识别市场和包装投资项目

3. 特许经营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完毕

4. 投资人+EPC的多种表现形式内涵浅析

5. 新形势下片区开发以及地方高速公路的实施模式浅析

6.住宅用地新规对房地产市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影响分析以及执行建议

7. 生态保护修复可运用的资金以及组合使用的方式

8. 地方国企参与特许经营项目的方式以及非民营资本独立实施清单内项目的程序

9. 特许经营项目拓展经营性收入的路径

10. EOD关联产业土地获取方式探索

11. 以XOD模式推进基建项目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浅析

12.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实施路径思考与建议

13. 专项债与政企合作项目(特许经营)结合的路径浅析

14.中央预算内投资与国债的本质区别

15.新质生产力推动片区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6.投资项目中标案例剖析与建议

17. 土地开发捆绑基建项目的招标模式和风险防控措施浅析

18.特许经营项目立项方式的思考与建议

19. 学校、医院类公益项目运用特许经营模式的可能性分析

20. 政府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底层逻辑以及相关建议

21. 城市更新土地一二级联动的方法论浅析

22.存量资产盘活的路径和方法论浅析

23.债务高风险重点省份开展特许经营项目的分类处理建议

24.社会资本投资实施纯公益性项目的方法论探究

25.特许经营模式最低需求比例和保底量设定的必要性论证!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基房通

版权声明:“基房通”推送的文章,仅限于学习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所述原创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所有转载的图片、数据、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基房通
个人公众号。主要从事基建和房地产领域投融资政策、形势、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核心观点论述。作者“正道沧桑”,系高级经济师(投融资)、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融资)、一级建造师、中国房地产经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