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模式浅析

文摘   2024-10-22 19:09   辽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基房通”


本公众号为个人公众号。主要从事基建和房地产领域投融资政策、形势、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核心观点论述。作者正道沧桑(笔名),高级经济师(投融资)、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多年从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融资业务。

如有以下业务需求可私信或关注个人微信“superman9545”:

1. 协助包装策划投融资项目,提供思路、建议和方案;

2. 针对政策和领域提供专项研究,剖析政策内涵和运用政策孵化项目;

3. 针对具体项目,搭建交易架构、模式路径、资金方案等;

4. 针对投资项目招标、实施以及移交等环节的堵点问题和堵点,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包括①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⑤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⑥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七个方面的内容。

 新世纪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与“三农”相关,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2022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

“两条底线”就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项重点”就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乡村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实施机制。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一个加强”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2023年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包括:

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

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笔者结合基建投融资项目的投资逻辑和运作经验,认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的方式和方法大体如下:
康养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往往拥有丰富的资源、资产和要素禀赋,诸如青山绿水、优质的空气质量、特色农产品和山野特产、土地、林木等,这些基础性资源是打造养老、康养、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业态的最佳载体,可以融合景观、休闲度假、产业、休闲娱乐、沉浸体验等要素和元素聚合形成康养文旅项目,实现产业聚集、资源整合、供应链融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促进农民就业和资产变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产业发展动能、效能和农民生活质量。

 康养文旅项目一般可引入优质社会资本与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新型农业主体合作,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策划规划、投资融资、招商引资、产业导入、基础建设、生态治理、公共服务提升等工作。通过用户入股、村集体入股、资产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村集体资源与企业资本的紧密融合,使属地居民实现“获得收益+收获岗位+宅基地房产租赁经营”等多种红利。

能申请专项债、财政补助和补贴的子项目可由村集体或平台公司牵头实施,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性资产可由社会资本主导,通过市场化运营、租赁和销售等方式,实现预期收入,覆盖前期投资获取合理收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一级开发+基础设施、一二级联动、二级开发+公共服务设施等机动灵活的投资模式,在落地产业、实现就业的同时,完成乡村振兴涉及的一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程。       

 案例:

        某田园综合体项目,依托农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模式,发展集种植养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文化保护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农田耕作转化为具有更多附加价值的服务和体验经济,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等,农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没有变,农业产量也没有降低,通过多种元素的叠加组合提升,村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基础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民宿和农家乐、设施农业等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领域,都是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成功打造了田园综合体也完成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产业新城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土地具备幅员广、地价低的优势,是城市产业转移承接、腾挪空间、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最佳选择,以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冷库仓储物流、市场交易集散、展览展销、采摘体验为主线,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聚集,进而横向打通相关关联产业和配套设施,帮助农民村集体打通销路和商路,也畅通了信息、资源、资本的融合路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产业新村甚至是产业新城实现产城融合,实现农业农村提质升级,助力县域经济补短板、锻长板。

       产业新城助力乡村过程中,需要多主体配合协作,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引领及相关产业配套建设和招商引资政策落地,平台公司或村集体负责项目具体实施节奏把控及相关产业载体的实施,梳理乡村存量资产和资源,并探索存量的盘活和价值挖掘,社会资本则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嫁接等方式,在不突破大规划的前提下,助力政府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主体的导入、培育和稳定运营。产业新城既是乡村振兴的过程,又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有力手段。

案例:

      某工业园区项目,结合中心产业区的具体实际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以现状产业本地条件为依托,以低碳化、高端化、集群化为方向,重点发展以成品西装为主的纺织服装制造业、海产品深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并积极延伸两大产业链条纵深。结合陆岛交通优势条件,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等临港产业。巩固现有基础、依托港口优势、拓展产业丰厚度、培育新兴产业,将产业区建设成为中国西装名城、中国北方海洋食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规划范围涵盖建制镇、城镇中心城区、外延村落和街道。通过既有产业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带动周边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

    此类项目有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物流仓储、农村电商等产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助于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

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基础,而制约着农村这些自然资源去创造经济价值的最大短板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近年国家也在积极践行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行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包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等等。

     县域位于城乡两头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辐射带动和联动联通作用。打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县域经济,一方面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规模水平,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完善县域商业体系,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渠道,促进产销对接和消费升级。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在乡村,潜力也在乡村。就发展方向而言,县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应当从资源禀赋出发进行科学规划,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以发展方式来论,需要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在用地、投资、引才等方面给予配套扶持,形成产业升级、信息交汇的良性循环,增强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特别是要引导更多元素和政策向乡村倾斜,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要把县域作为统筹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改造提升县城商业设施,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的商贸中心。强化县城与中心镇的增长极作用,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和农产品的销售等。

    发改委明确的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重点提到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本意就是将城镇的资源与乡村打通,让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城镇的资源与服务,而这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新型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

    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智能化数字化等都是可以积极布局到乡村的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发电可以充分运用农村土地资源和风光资源,与设施农业、农房屋顶、庭院院落等相结合,通过新能源项目的合作收益、分成收益和运营收益去支持和反哺乡村建设任务。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能电网、智慧村务等,都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村治理模式,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9月3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公开发布,为全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绘制出总体“施工图”,各部委统筹推进数字乡村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标志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全面铺开。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试点经验仍在积累中。未来前景和空间较大。

     数字乡村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一是要加强整体规划设计。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的数字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实施方案与各项配套政策;二是要建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其标准体系不仅要包含相关通用规则,还要将标准体系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数据资源、应用场景、运维机制等进行详细说明;三是要抓好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充分激发地方的积极性,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将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做好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跨境电商园区、物流快递园区等硬件载体建设,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村更新助力乡村振兴
从棚改到老旧小区改造,再到城市更新,城市要更新迭代,乡村需要振兴同样也需要更新,与城市更新同理,乡村振兴也并不意味着大拆大建。

    按照近年一号文件,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总结推广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






1. 片区开发的系统性思维和方法路径

2. 如何识别市场和包装投资项目

3. 特许经营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完毕

4. 投资人+EPC的多种表现形式内涵浅析

5. 新形势下片区开发以及地方高速公路的实施模式浅析

6.住宅用地新规对房地产市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影响分析以及执行建议

7. 生态保护修复可运用的资金以及组合使用的方式

8. 地方国企参与特许经营项目的方式以及非民营资本独立实施清单内项目的程序

9. 特许经营项目拓展经营性收入的路径

10. EOD关联产业土地获取方式探索

11. 以XOD模式推进基建项目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浅析

12.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实施路径思考与建议

13. 专项债与政企合作项目(特许经营)结合的路径浅析

14.中央预算内投资与国债的本质区别

15.新质生产力推动片区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6.投资项目中标案例剖析与建议

17. 土地开发捆绑基建项目的招标模式和风险防控措施浅析

18.特许经营项目立项方式的思考与建议

19. 学校、医院类公益项目运用特许经营模式的可能性分析

20. 政府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底层逻辑以及相关建议

21. 城市更新土地一二级联动的方法论浅析

22.存量资产盘活的路径和方法论浅析

23.债务高风险重点省份开展特许经营项目的分类处理建议

24.社会资本投资实施纯公益性项目的方法论探究

25.特许经营模式最低需求比例和保底量设定的必要性论证!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基房通

版权声明:“基房通”推送的文章,仅限于学习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所述原创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所有转载的图片、数据、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基房通
个人公众号。主要从事基建和房地产领域投融资政策、形势、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核心观点论述。作者“正道沧桑”,系高级经济师(投融资)、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融资)、一级建造师、中国房地产经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