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27号下午在一场沙龙的中途“插话”时说的——
大家现在对产业生态如何演进的讨论,都基于一个假设:处于生态C位的主机厂的决策者们是理性的,做出的决策一定是他们自己的最优解。 但这个假设一定成立吗?
有一个创业的朋友把老板们分成“更在乎利”与“更在乎名”两类——“更在乎利”的,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也不怕别人骂自己的技术路线和战略“Low”;“更在乎名”的老板喜欢追求“高逼格”,如把自研做得更重、喜欢抢“首发”。“更在乎名”的老板,决策大概率是非理性的。
更糟糕的是,很多“更在乎利”的老板们也不清楚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我在半年前发现,在美国,一些做数据相关业务的头部公司营收和估值都很高,但在中国市场上,同类型、同位置公司的营收和估值,往往不及那些美国公司的十分之一、几十分之一。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中国市场上的同类型公司太多了,订单被分散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主机厂要自研”。同时,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内车企的利润率整体上不如欧美车企呢?原因也是“不愿享受行业分工的红利”。
对竞争力强的头部车企来说,自研可能确实是最优解,但对大部分车企来说,自研是“通往贫穷之路”。所以,“决策者一定是理性的”这个假设在许多情况下都不成立。
刚刚有朋友提到,“希望有一个有号召力的大佬站出来后,能带动其他的决策者们也从非理性变得理性”,我觉得这是很难的。
因为,大多数高层决策者都是纯理工科背景,而在国内文理分科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部分理工男,知识结构确实是存在严重短板的——他们缺的并不是高深的知识,而是最基本的商业常识。并且,这些人往往心态很封闭,不愿意补短板。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能力找到自己的最优解?
我在上个月写的《被“干掉”的CEO和CTO:理工男歧视文科、轻视商科,终遭报应》一文发出后,很多读者给我留言说,里面提到的各种特质,跟自己老板的吻合度在百分之七八十。
符合这些特征的老板,还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些商业思维强、也知道怎么做产品规划、市场、战略的下属不仅在跟他们沟通时觉得“心累”,而且还会觉得“跟着这种认知水平和心态的老板干,是不可能有前途的”,甚至是觉得“你这条船正在下沉,我不愿意殉葬”,因而会落荒而逃。
如此一来,公司的决策层就更加没有能力追求最优解了。
作为供应商,大家在分析产业生态如何演进的时候,不能基于一个理想的模型去分析,而是要基于“客户的决策水平很差”这个现实来分析。这样,你才不会对市场趋势出现严重误判。
当然了,这个问题在主机厂这种“软科技公司”其实还“不算严重”——在那些“真正的硬科技公司”,这样的问题会更加“惨不忍睹”。(这里说的“软科技”,不是“以软件为主”,而是技术在公司的成功中所占的权重没那么高。)
至于为什么“硬科技公司”决策层的战略能力普遍比“软科技公司”的决策层还要差许多,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会有专门的文章来解释。
END
国内AI产业最大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在公司管理。
受文理分科过早的影响,多数纯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及职业经理人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短板——人文素养和商业思维都很弱,甚至沟通能力严重欠缺。
这个公众号的定位是:帮AI产业的管理者们提升管理能力。
写在最后
◆比搬砖能力更重要的是,认知迭代能力——一个进步最快的同事的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