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保军的『联合创始人』头衔,是他“自封”的还是朱江明“册封”的?

科技   2024-02-06 09:33   江苏  
九章数据库 |为了帮助大家更快速、更精准地把握产业变化方向和市场变化趋势,九章现正式推出智能驾驶产业数据库。更多数据库介绍请点击以下图片查看!欢迎各位扫描链接内文末二维码交流~



直到吴保军的“离职风波”被媒体曝料出来之后,我才第一次听说“吴保军”这个名字。在线下的交流中发现,有好几个业内朋友都跟我一样“孤陋寡闻”。


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吴保军这位“一手参与零跑创办”的“联合创始人”,要么过于低调,要么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存在感其实不够强。


【2017年3月,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梁信军因健康原因辞职,随后,有媒体指出,在此前的一年多里,“主管对外沟通”的梁信军的名字便很少在复星官网上的新闻中出现了。】


为什么要给“一手参与创办”和“联合创始人”两个词加上引号呢?因为,吴保军显然重现定义了“一手参与创办”和“联合创始人”。


我们先聊聊吴保军口中的“一手参与创办”。


先说一个粗浅的理解:“一手参与创办”,应该是说,在公司正式注册之前的筹备期,他就参与进去了。


我查了一下,零跑成立的时间是2015年12月,而吴保军加入零跑的时间是2020年6月,也就是说,在零跑成立4.5年之后,吴保军才正式加入。一个在公司成立4.5年之后才正式加入的人说他“一手参与公司创办”,你信吗?


在4.5年这个时间差确凿无疑的情况下,“一手参与创办”要属实的话,唯一的可能性应该是:2015年12月之前,吴保军尽管仍然在上一家公司工作,但他确实也参与了零跑的筹备。


然而,真相是,据时代财经的报道,直到2020年3月份,吴保军才经朋友介绍跟朱江明认识。


在公司成立四年零三个月之后,“一手参与创办”的“联合创始人”才跟创始人认识?这怎么听上去怪怪的?


马斯克与何小鹏分别是特斯拉和小鹏汽车的灵魂人物,这一点应该不存在争议;但他们都是以投资人的身份入局的,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手参与创办”。连马斯克和何小鹏都不能算“一手参与创办”,那吴保军肯定就更加不能算了吧?


我们再来聊聊“联合创始人”这个概念。


通常来说,“联合创始人”不仅需要“一手参与创办”,并且还需要有很高的“杠杆率”——所谓“杠杆率高”,即他不止是参与做了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而且,会有人才因为他而愿意加入公司,或者,会有资本因为他而愿意支持公司,或者,会有合作伙伴因为他而选择公司。


也有一种例外情况:有个人并没有“一手参与创办”,但他在公司成立不久后就加入,并且,做出的贡献超级大。比如,吸引了一大票人才、开创了一个新业务、搞定了几家大的投资机构。这种也可以算是联合创始人。


吴保军在加入后确实对零跑的融资及IPO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毕竟,他的加入距公司成立相隔的时间太长,这就很难算是“联合创始人”了吧?也许,总裁吴保军最准确的身份其实是零跑的“融资负责人”,很多资历更深的高管并不愿意向他汇报工作?


所以,我才说,吴保军重新定义了“一手参与创办”和“联合创始人”。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联合创始人”这个Title,并不是吴保军“自封”的,而是朱江明给他“册封”的。


但哪怕朱江明真的给吴保军册封了“联合创始人”这个Title,也改变不了吴保军是在零跑成立四年半之后才加入这个事实啊;因而,也改变不了他就是职业经理人这个事实。至少,我不相信朱江明会在内心里真的把一个在公司成立四年多后才跟自己认识的人当做“联合创始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在过去几年注意到的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有一些创始人,为了满足职业经理人的虚荣心,也为了他们对外沟通更方便,给一些职业经理人配备了“联合创始人”的Title,并在媒体报道中和名片上使用这一Title。然后,缺乏自知之明的职业经理人就真的把自己当成“联合创始人”了,甚至“有了不该有的梦想”,希望能跟创始人享有同等的“政治待遇”(千万别低估一个Title给人的心态带来的影响)。


然而,创始人心里清楚得很:我跟你之间是“君臣关系”。


由于“自己眼里的自己”跟“别人眼里的自己” 不一致,彼此对对方的期待经常会落空,因而,日常沟通中的冲突肯定很多。


比如,职业经理人在把自己当成“联合创始人”之后,就认为自己在这里是有“正式编制”的,一定可以“干到退休”,所以,对“合同到期不再续聘”他们会感到非常震惊;而创始人认为,你是我招聘来的“合同工”,合同到期之后不再续聘,合法合理、天经地义。


还有一种更糟糕的情况:尽管创始人并不愿意给予这些“印在名片上的联合创始人”以联合创始人应有的“政治地位”,但他会认为,既然我给了你“联合创始人”的名分,那你就应该承担起一个真正的联合创始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出一个真正的联合创始人应该有的业绩。然而,“印在名片上的联合创始人”由于能力不足或资源调动权限不够大,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有的自动驾驶公司里,好几个“联合创始人”的实际职位都是总监级,而不是CXO级。】


这样的关系,双方能一起“共事到退休”才怪呢。


其实,不仅是“印在名片上的联合创始人”在创始人眼里只是“臣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真正参与了公司创办、劳苦功高的联合创始人,在创始人眼里可能也只是“臣子”。


萧何、曹参这些刘邦的“沛县老乡”确实是“一手参与”了西汉帝国的开创,但刘邦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大汉帝国联合创始人”的Title。萧何在年轻时确实跟刘邦称兄道弟,但后来,随着刘邦的事业做大,他很快就明白了,自己只是刘邦的臣子。


同样,李世民也没有给长孙无忌、徐世绩这些功臣“大唐帝国联合创始人”的Title。


诚然,在现代社会的企业里,联合创始人跟创始人的关系毕竟跟帝制时代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只有那些具备很强的商业思维、智慧水平高、情商高的创始人才会把联合创始人当做平等的合伙人,而那些商业思维弱、智慧水平低、情商低的创始人,则更倾向于把联合创始人当成“下属”“臣子”。


笔者在此前的《为什么科技公司更容易内斗,并且内斗的方式更容易“不体面”》《被“干掉”的CEO和CTO:理工男歧视文科、轻视商科,终遭报应》两篇文章中已经提到,国内科技圈纯技术背景的创始人中,商业思维强、智慧水平高、情商高的人凤毛麟角。所以,创始人把联合创始人当“下属”“臣子”是常态。


当然,具体到“吴保军风波”中,尽管吴保军加入零跑比较晚,确实很难算“联合创始人”,但朱江明如果将他当成“臣子”,这其实也不妥当。


朱江明是纯技术背景,对资本、市场、战略未必擅长,因此,他非常需要一个有商业背景的合伙人来帮他处理这些事情。并且,他还需要给这个商业合伙人以足够高的“政治地位”。


然而,纯技术思维的创始人往往认为,对公司的成败来说,融资能力、对市场的洞察力、战略水平这些因素的重要性不如技术能力,因而,给负责融资、市场、战略事宜的合伙人的“级别”不够高。但这显然是一个深刻的误解——


真相是:只有在你家公司是被诸多投资机构“排队跪舔”的稀缺标的时,融资能力才“没有技术能力重要”;而市场洞察力、战略水平这些则决定了你的技术成果能否顺利地商业化。


实际上,在理想的情况下,技术是为市场和战略服务的,甚至,“搞技术的”是要听从“搞战略的”指挥的,但纯技术背景的创始人大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在理智层面上意识到了,在心底里也没法接受。


【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做更透彻的剖析。】


我在上一段说『“搞技术的”要听从“搞战略的”指挥』,意思并不是“纯技术背景的创始人应该听从负责战略的总裁或战略VP的指挥”,而是:

1. 公司的一号位应该有很强的商业思维,他应该明白,战略分析、市场研判、组织建设这些才应该是他工作的重心,至于技术,交给CTO或技术VP去做就行了。

2. 还有一些纯技术背景的创始人,尽管已经明白战略、市场、组织建设这些应该是他的工作重心,但由于做技术太久了,并且长期以来都没有在业余时间学习过市场、战略、组织相关的知识,在创业之后,他感觉做CEO会“非常吃力”。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给予擅长市场研判、战略分析、组织建设、融资相关的合伙人或下属以足够高的尊重,而不能只把他们当成“臣子”。


对朱江明来说,尽管吴保军“合同到期不再续聘”在法律意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仍难免给别人留下“过河拆桥”的『人设』,这可能对零跑后续的人才招聘是很不利的。


此外,对纯技术思维的朱江明来说,离开了商业思维强的吴保军,零跑在吴保军加入之前曾经历过的那些问题,他会不会再经历一遍?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毕竟,尽管朱江明确实是公司的灵魂人物,但有一些投资机构可能更认可的是吴保军,甚至,零跑内部一些做战略、市场的高管,也可能更认可吴保军。


从“相互成就”到“分道扬镳”,这段关系的背后,有一个细节特别重要:

吴保军跟朱江明第一次见面是2020年3月,而他正式加入零跑担任董事兼总裁是2020年5月,仅相隔了两个月!

并且,据时代财经的报道,从跟朱江明第一次见面到正式加入零跑的这两个月里,双方并没有高频次的见面沟通,而是“只见过1-2次”!


我认识的一些优秀的创业者,招一个高管,需要花两年以上时间去考察,招一个中层,也需要花半年以上去考察;我认识的很多普通工程师,在找工作时,都会找我验证潜在东家“是否靠谱”。而朱江明招聘一个自己之前并不熟悉的人担任公司总裁、吴宝军追随一个自己之前并不熟悉的人,双方竟然是只见了2-3次就定下来了!


无论是朱江明还是吴保军,都太草率了!这种草率意味着,俩人对对方的性格都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也为日后的分手埋下了伏笔。(其实,总裁这个级别的高管,最好是从现有团队成员中选拔;其次是从老熟人中挑选。)


(上述内容截自时朗企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泉庚的文章《为什么70%的空降高管会失败?》)


前段时间,我还在自动驾驶行业听到一个担任总裁的职业经理人因为跟创始人的冲突太多而被迫辞职的案例。事后,这位职业经理人在反思时说:当初决定加入的时候太草率了。


可见,『因为一见钟情而闪婚,离婚的概率会很大』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婚姻关系,也适用于职场上职业经理人跟创始人之间的关系。



附:说起创始人跟联合创始人的关系问题,笔者还想起一些跟“吴保军风波”无关的观点,但值得在此“借题发挥”一下——


1.创始人该如何__理联合创始人?



从上面截图所示文章的第一句“这个‘__’用哪个字来填空呢”就可以看出,对创始人来说,如何处理跟联合创始人的关系,确实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这篇文章提到,处理跟联合创始人的关系难在以下几个原因:

A. 联合创始人之间最初是没有清晰的职责划分的。一个创始人也许是CEO,但这不代表TA也是最好的技术主管或者是销售负责人。

B. 联合创始人很少有管理经验,都是在一边经营创业时一边学习的。要学习有用的管理之道是要花费时间的。

C. 联合创始人常常认为管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大家都在一个团队里,也有着相同的目标。

D. 创始人们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每一次公开的成就达成后,他们的ego 都会膨胀。然而失败、公众或私下的打击自我的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这会在情绪上给予他们打击。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会带来很多紧张和冲突。

E. 责任的向下划分往往是不清晰的。这有可能引发地盘争夺战,或者给员工带来被入侵和微观管理的感觉。

F. 当一个小团队遇到激烈分歧而双方力量均衡时,作出决策是很难的。


2.曾经跟创始人“平等过”的联合创始人,要比自始至终都是“小弟”的联合创始人更容易被猜忌。


在我上大二时,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这么一个话题: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从底层屌丝起家的皇帝,对功臣的防范心理、修理功臣的狠辣程度,要遥遥领先于李世民和赵匡胤这两个从“官二代”起步的皇帝?  


这位老师的解释是:李世民和赵匡胤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跟他们的追随者建立起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尽管也有“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整体上,李世民和赵匡胤不会过分担心功臣以“联合创始人”自居, 要跟自己平起平坐;而刘邦、朱元璋在早期,跟他的追随者们是兄弟关系,甚至有的“兄弟”曾经还比刘邦和朱元璋“混得好”,那刘邦和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当然会担心那些“曾经的兄弟”不服气了。


以史为鉴的话,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断:没有格局的创始人,干掉曾经跟自己关系平等的“兄弟”的概率,要超过干掉“老部下”的概率。 (注意,这里说的是“没有格局的创始人”,而不是所有创始人。)


3.   联合创始人需要搞清楚“联合创始人”这个头衔意味着什么


本文在开头几段提到一个现象:很多所谓的联合创始人,只是“印在名片上的联合创始人”。


其实,除去创始人主动给予一些本不符合条件的职业经理人“联合创始人”的头衔外,还存在一种情况:有一些在公司成立之初或刚成立不久后就加入的老员工会向创始人争取“联合创始人”的头衔,但他们实际上并不具备联合创始人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没法做出相应的贡献。


显然,这些老员工认为,只要“资历足够深”,就可以成为“联合创始人”。可见,他们还没有搞清楚“联合创始人”这个头衔意味着什么。


那么,衡量一个老员工能否成为“联合创始人”的标准有哪些呢?我在此做个简单的梳理——


A.  “杠杆率”是否足够高


比如, 人才是否冲着你这个人而加入公司?投资者是否冲着你这个人而投资公司?客户或合作伙伴是否冲着你这个人而选择公司?


B.  能否独当一面?


这个独当一面,包括A)对内,能独立负责一块业务;B)对外,要能代表公司独立做决定,让客户觉得“你说了算,我跟你达成的协议,不会被‘你老板’推翻”。


C.  内心认为自己跟创始人之间是平等关系,还是“下级与上级关系


联合创始人应该有一个责任,就是给创始人纠错,要敢于为了理念而跟创始人争论甚至吵架,只是为了把公司做得更好。


D.  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使命感


有足够的使命感,是说联合创始人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而不是“我看好这个公司的前途,所以愿意加入、愿意共同成长”。


这里说的是“使命感”,而不是“责任心”。


责任心比较简单,道德水平足够、忠诚度足够的人都可以做到;使命感就是说,这份工作让我实现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绝对统一,我对这个事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做起来极为享受,我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非仅仅出于“责任心”在能力范围内把它做到100分。  (如果没有足够的使命感,就会觉得工作只是我“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


有足够使命感的人,哪怕不给予物质激励,也会付出100%的努力,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为自己工作”。严格地说,给有使命感的人的物质待遇,是奖励,是为了公平,而不是“激励”。


E.   是否能跟创始人共情,对外共同承担责任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公司连续几个月没有什么收入,或者即便有收入,也是开支远大于收入,什么时候能盈利迟迟看不到希望,同时 ,由于很私人的原因,你的家庭开支增加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选择共克时艰,还是希望公司给你涨工资?


更进一步,在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创始人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进去了,但还是不够,在这个时候,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钱借给公司发工资?


所以,“联合创始人”的头衔对应的不全是名分,而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你敢不敢扛?


4.   不要过于追求“联合创始人”这个虚名


曾经有两个公司的创始人,对外的名片上只印着“副总裁”,而不是“创始人”。熟悉的朋友问他为啥这么做,他说:跟别人谈业务,如果别人知道我是创始人,就要求我现场拍板;如果别人认为我是副总,我就说“我现在还答复不了你,回头研究一下再答复你,这样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这个思路,是不是很值得那些实际决策权限有限、但又希望争取到“联合创始人”头衔的人参考?


(完)


跟本文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无人驾驶公司更容易内斗,且内斗的方式更容易“不体面”

被“干掉”的CEO和CTO:理工男歧视文科、轻视商科,终遭报应!

END




国内AI产业最大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在公司管理。


受文理分科过早的影响,多数纯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及职业经理人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短板——人文素养和商业思维都很弱,甚至沟通能力严重欠缺。 

这个公众号的定位是:帮AI产业的管理者们提升管理能力。







写在最后



注:加微信时务必备注您的真实姓名、公司、现岗位,谢谢!



推荐阅读:

数据闭环能力、模型的泛化能力,决定了你跟高手的差距||《九章观察》发刊词


传统车企自动驾驶团队的“凤凰男困境”

一个科技公司的灵魂人物,其实不是“技术最牛”的那个人


仿真意识、仿真能力,决定了普通人跟高手的认知差距


比搬砖能力更重要的是,认知迭代能力——一个进步最快的同事的年度总结


心态“佛系”的创业者,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九章智驾
聚焦智能驾驶供应链及各细分赛道,做从业者及投资者的智库,帮助从业者们实现“决策算法”的快速迭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