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自动驾驶产业的各类创业者做过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总体上,与做软件、做互联网的创业者相比,做硬件的创业者要更老实一些。
做软件的创业者,往往在互联网公司享受过股权或期权的红利,对通过股权变现有很强的认知,有的人甚至是从学生时代就有了很强的互联网思维,明白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因此,创业时,他们就会对“烧钱造估值”有一种执念,不管能不能挣钱,“先把估值搞上去再说”。
相比之下,一直做硬件的人,哪怕如今已经在做高科技的硬件了,也仍然更愿意相信“钱是慢慢挣来的”。这些硬件背景的公司,如果不是特别缺钱,融资的动力就不会很强。
这里面有一个差异是,互联网公司、软件算法公司,更加看重的是“挣估值”,而硬件公司,更加看重的是“挣钱”。
一位做无人驾驶算法出身的朋友,转型在传统硬件领域创业后感慨道:“做了硬件之后才意识到,原来,创业是需要挣钱的。我们之前都觉得,只要挣估值就可以了。”
除了对资本的态度有明显区别之外,两者对媒体要不与利用媒体这个杠杆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做互联网、软件的人,往往是“八字还没一撇”,就通过媒体造一些概念,去忽悠投资人;而做硬件的人,不仅不擅长通过媒体忽悠人,甚至连通过PR来提升知名度、降低BD成本的意识都没有。
甚至,一直做硬件的创业者,往往口才也不如那些做过软件或互联网的创业者。
整体上来说,做硬件出身的人,要比做互联网和软件出身的创业者“更加老实”。哪怕做的是高科技产品,他骨子里仍然是“制造业思维”,缺乏“杠杆意识”——觉得我只需踏踏实实一直干就行了,他不希望过多借助外力,也不打算对外说得太多。
这两种思维差异的根源在于:
互联网及软件产品有“边际成本为0”的特点,因此,创业者也会迷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然,他们往往只看到软件的“边际copy成本”为0,却对背后的各种隐性成本避而不谈。
而硬件的边际成本高是实打实的,因此,创业者们就更信仰“有多少本钱,就干多大事儿”。
放在更长的周期内看,硬件创业者的这种“老实人思维”,会让公司走得更稳健,但悲剧的是,在初创阶段,这种思维会让他们在融资及获取第一批客户及合作伙伴方面非常吃亏,他们甚至会因为“太老实”而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有。
PS:
1. “带着软件思维来做硬件”的创业者,往往是之前就做过软件的,这些人往往很擅长利用资本和媒体等杠杆的力量,因而,他们所掌舵的公司,往往比那些纯硬件的公司发展得更好。
还有一些年轻的硬件创业者,尽管之前并没有做过软件,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是社交网络的重度用户,甚至是网红,因而,也具备很强的互联网思维,那他们在创业之后,也很擅长利用资本和媒体的杠杆力量,因此,他们所掌舵的公司,往往也会比竞品发展得更好。
2. 本文所说的“做软件的人”和“做硬件的人”的差异,主要是指具有软件或硬件背景的创业者之间的差异;至于普通工程师、技术专家,无论是做软件的还是做硬件的,可能都会“比较老实”。
3. 对比一下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的气质,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在受互联网产业影响很大的杭州,从创业者到官员,大家的互联网思维都很强,像招网红、发房票、人才补贴这些东西,就是由杭州带火的。但整体上,杭州的城市氛围很浮躁,幻想着一夜暴富的人太多,而且,很多人容易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相比之下,制造业占比更高的苏州,在气质上更接近一个“老实巴交的理工男”,最典型的是,他们不太会宣传,因此,在前些年吃亏不少。
不过,最近几年,杭州开始大力补硬件,苏州也在补软件。最终,苏杭都会“软硬一体”,大家都会有光明的前途。
END
我们的小号九章观察——一个致力于“瞎逼逼”的纯观点类公众号。
九章观察将对自动驾驶行业的观察、对公司管理的反思与对人生的思考结合起来,给产业观察注入“鸡汤味”,给鸡汤文注入“科技感”。
写在最后
◆在某些事情上,我能接受“多出力,少分钱”,甚至是“被白嫖”——一个创业者的随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