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华老师的爆红,根本不是因为剪头。

楼市   2024-11-06 18:33   四川  

人这一辈子,理发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小学时5毛钱剪的学生头已留不下什么印象。真正铭刻于心的是初中时郭富城的横空出世。那个时候我们的口中唱的是刘德华的《来生缘》,但心里想的是怎样把郭富城的头移植到自己身上。


这样就可以让班花多翻我们一个白眼。


那年郭富城的中分蘑菇头拿下了男生审美领域的第二名,第一名当仁不让是文具盒上的周慧敏。不要问我为什么,不信回去问问你的爸爸大伯二舅表叔。他们会略带伤感地说:


“如果非要有并列第一的话,那就翁美玲吧。”


但是当时的大多数理发师傅都是搞不定郭富城这个发型的。


这就导致我们不是顶着一个锅盖就是顶着两匹瓦去上学。不仅和郭富城毫无关系,大概率上更像叛徒甫志高(《红岩》里的大叛徒)


这还了得!一个根红苗正的七零后小孩成了叛徒。中国革命的余温炙烤着我们焦急的内心。


为什么一整个县城的TONY老师都剪不出一个郭富城?!


后来才知道,中国的县太小了,离香港也很远。那阵风吹过来了,创造了需求。但能满足需求的人还很远。


那时的香港,四大天王,购物天堂,亚洲四小龙。包括标准蓬松的蘑菇头,于一个县城的小孩而言,都是一个遥远的梦。


但时间过得很快,从郭富城到吴亦凡;从张学友到华晨宇;从《肖申克的救赎》到《逐梦演艺圈》,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新闻联播》⋯,总之,一转眼30年光景就这么过去了。


这30年间,我们光怪陆离又浮夸异常地在产能过剩,品类过剩,功能过剩,服务过剩的探索路上一路狂奔,打着洞察消费者的名义生产出过载的供应,让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任何一件事物都要刻意裹上层层外衣,好像才能缓解自己内卷的焦虑。


只有少部分产品和服务精准克制地命中靶心。绝大部分都像千禧年初的山寨手机,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同时还恨不能从侧面扳出一把起子。还卖得挺贵。


最终,剪个头最高的单价也涨到了上万一次。但那只是属于明星大腕的消费水平,普通人理个发要一万真的还不如直接把头给他剪下来一了百了。


所以人民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句充满过时感的话:物美廉价。


就剪发技巧而言,其实不在剪发,而是了解一个人的整体,头型,骨相皮相,气质性格之后,塑造一种整体感。


虽然看似几撮毛的事,但是却是全身形象的一次微小革命。


就像雕塑家把雕像从石头里解放出来。表面上看是在去除多余的石头,但真正的真相是:


他心里有雕像形象的全部细节。他知道有用的石头和无用的石头的界限在哪里。这条界线原本不存在于石头里,但他的脑袋里有,是他在石头里创造了这个界线。


于是雕像诞生了,形象逼真且有神韵。客户说,这TM就是我想要的样子。


“你是真听得懂人话的雕塑家。


其实不是,顾客大多只言片语,词不达意甚至觉得我不说你就应该懂。


所以重点在于理发师对大家共识的“好看”的理解和洞察。当你结结巴巴只能说一句两边打薄的时候,一个更帅气的你就已经在她脑子里了。


因为再普通的人,都有属于他的一种更美的形式。


理发师找到那条边界,去除多余的头发,你就变了个人。她不是能听懂你的话,而是在听之前就懂了你。


其实全世界的理发师都在找那条线,从这几天直播间开成线上培训班的盛况就可以看到世界的叁差。


只是有的人要配上万的按摩椅;有的要戴耳机染黄毛打鼻环;有的要把店面装修得光怪陆离⋯或许是一种助力,或者是一种掩饰,总之,在浮夸路上渐行渐远的人,是很难理解到洗净铅华的那种力量。


或者说,自发心开始,不染铅华更是一种境界。


就像人民的理发师晓华老师,只是一个谋生的技能,但已是99%的理发师达不到的境界。她是朴素而精准地活在那根界线上的人。不偏不倚,不急不躁。


一个小城市,一把小剪刀,修剪的其实是生活中太多多余的东西。


粉丝们,是时候见面了。请关注本人视频号,让我带着老年斑与大家面面相觑。

私人微信:tangcupaigu572387

文中图片或视频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何大
在呜咽中嘻哈,在淡漠中淋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