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思导语】
近日,四川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引发了广泛的游客共鸣。高价景交车是生财有道还是合理布局?景区交通能否分类运营?脱离门票经济和景交经济后,景区如何增收?值得深入探讨。
“怎么买完门票,还必须买这么贵的景区内观光车?”相信在国内旅游过的许多人都发出过类似的疑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门票价格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门票价格之外,一些景区大门越建越远,景交车的高价现象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增加了游客的经济负担。
景点核心景区离入口越来越远,部分景点的景交车成了“价格刺客”
图源 来自网络
景区内被绑定销售的交通费用,已经成为了游客在门票开销外的一大负担,也造成了一些社会舆情。
例如,曾被网友戏称为“牛贵山”的四川牛背山景区,除了要购买160元的门票,还必须捆绑购买价格不菲的观光车票,山顶住宿价格也颇高。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也曾因30元的旅游环保观光车等问题引发公众质疑。喀纳斯景区也曾因频繁换乘区间摆渡车、观鱼台二次收取门票等问题被游客吐槽。
喀纳斯美景 图源 中国旅游报
虽然这些问题都已得到官方回应并妥善解决,但针对当下景区定价的某些乱象,做出明确要求和监管规范,对保障当前旅游业加快恢复,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6月下旬,四川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川发改价格〔2024〕275号),对加强景区价格管理做了一系列规定,重申景区定价的原则精神和程序要求,对景区内交通工具作出除确有必要外不得强制要求游客乘坐并收费的规定,对偏离成本、价格过高、群众反映较大的景区交通工具票价要予以重新核定,降低价格,不得通过景区交通工具谋取过高利润。
此通知一发布,立即引发了游客的共鸣以及业界的探讨。
0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我国地域辽阔,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景区变得“越来越大”,一些景区将游客接待中心外移,配套的停车场也距离景区检票口颇远,摆渡车和景区观光车成为不少景区的“标配”产品。但这些规划和布局都是为了捆绑消费,赚取高额利润吗?应该考虑各景区客观情况,区别对待。
一、景区情况不同
浙江旅游科学院院长张晓峰认为:“游客接待中心的外移,要根据景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地认为都是景区为了增加配套交通费用故意外移。”
游客接待中心外移,有的是由于文物保护的要求,如甘肃敦煌莫高窟;有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有的是因为景区分散、流线较长,如四川九寨沟、新疆喀纳斯等自然型景区;另外,一些景区周边没有可用的建设用地,无法建设停车场,只能在远处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如山西壶口瀑布景区。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前往洞窟的摆渡车 图源 中新网
当然,也有个别景区本身并无实际需要,刻意把游客接待中心外移,造成离核心景区较远,增加了游客交通成本。这种情况变相强制消费、过度收割游客利益的行为亟待纠正。
那么,如何科学规划景区停车场 切实规范摆渡车服务呢?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王德刚提出:停车场选址要依据法律法规要求、考虑地理环境和空间条件、考虑客人游览习惯,要就近、便利,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需拉开一定距离、需要摆渡车服务的,则要价格合理,以不增加游客负担为宜。对于谋取高额利益、故意拉开停车场与景区之间的距离、过度收割游客利益的行为,应予以坚决规范和整治。
无人机视角下的壶口瀑布景区 图源 凤凰网陕西
二、景交车用途不同
很多景区设置观光车是必要的,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游览安全系数,增强了游客体验感。
“东北屋脊”——长白山,因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冬季的长白山景区一片纯净,充满神圣感,风景优美,但路况复杂,不能自驾进入,坐景区观光车上山本身就是一种特别棒的体验。
冬季长白山景区内的交通车 图源 来自网络
“我认为停车场到景区入口处的摆渡车和景区内观光车应该分别对待。摆渡车主要是短距离衔接的摆渡功能,类似于机场摆渡车,应坚持公益性低价原则。而景区内的观光车,是一个享受性的观光产品,应该制定合理的游线和价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说。
从观光车本身来看,运营的成本也不低。尤其是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其购置成本、后续维护保养,以及聘请司机等的支出大多没有政府补贴,基本要靠企业投入,这笔费用说到底最终也是由消费者买单。
游客不是不理解景区收交通费,而是想消费得明明白白。一些景区的观光车、小火车、观光船、索道等交通工具不仅方便了游客,设计、装饰也很巧妙,与环境融为一体,为旅游提供了方便,即赏心悦目又增加了旅游体验。
内蒙古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观光小火车 图源 来自网络
02 规范定价 提升二消
一、景交车价格规范需提升
景区观光车应该如何定价呢?
旅游景区的观光车收费一般由各地发改部门核定。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各省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定价目录、同类景区收费情况、景区项目成本调查结果、社会承受能力等综合考量来制定景区观光车收费标准。
在收费标准中,观光车价格只是其中的一项,其他还对收费对象、优惠政策、运营路线、车票销售策略要求等重要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
法律、法规、政策等一第列规定已经明确对景交车定价作出了要求,但景区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为何频频出现景交车价格刺客?
刘长曾在某市旅游局担任领导职务,他认为和景区“筑墙挡景”相似,景区频频出现摆渡车、观光车等乱象,和地方资金有限,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景区建设,只能将景区经营权转让给企业有关,而企业的首要任务肯定是创收。
例如前几年,“乐山大佛被卖了17亿元”的消息曾登上热搜。但实际上,被拍卖的不是乐山大佛,也不是整个景区未来30年的经营权,而是乐山大佛景区观光游览车和摊位的30年经营权。相比餐饮和住宿,景区内交通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二次创收”的方式之一。
乐山大佛 图源 来自网络
虽然国内不断有省份推出部分景点的优惠门票或者限时免费等措施促进客流,但实际上,景区内的交通车费用往往不包含在优惠项目之内。相比在“阳光下”的景区门票价格,观光车价格的浮动区间很大,有的甚至充当起了景区门票的“杠杆”。景区门票价格下调,下调的部分就增加到观光车上,这是很多景区“明降暗涨”的把戏。
2018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发布,其中就提到“不得在降低门票同时提高景区内交通运输等其他游览服务价格,变相增加游客负担”,然而实际却做不到这么理想化。
在旅游业工作多年的Tony一针见血地分析到,景区门票对特殊人群有优惠,而交通费则一般没有,让游客强制消费观光车或者其他交通费用,正是景区的生财之道。
二、景区二次消费待提升
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曾表示,景区经营项目单一,缺少综合性服务与多种经营收入是观光车收费较高的原因之一。
有媒体报道,在2018年统计的12家上市景区中,有58%的旅游景区“门票+景区客运”营收占比超过60%。比起旅游中的吃、住、购、娱,“行”是继“游”之后最容易实施的项目,因而观光车费用通常不会便宜。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严格控制景区门票过快上涨,一些国有景区纷纷下调了门票价格。国有景区或者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逐步摒弃观光车尤其是从停车场到大门口的收费模式,可能是景区运营的未来模式。
曾因备受“游客集散中心到景区大门口五公里收30元观光车费”争议的青海茶卡盐湖景区,从2022年7月12日起,一律取消茶卡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环保观光车30元乘车费用,游客免费乘环保观光车进入景区。
青海茶卡盐湖景区观光小火车 图源 来自网络
另一方面,从2015年开始,很多景区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升级建设,从而面临巨大的回款压力,因此景区需要寻找其他方式来填补收入缺口。放弃了观光车盈利,景区还有其他增收的运营模式吗?
杭州西湖是国内第一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早在2002年就拆除围墙与城市融为一体。当时曾有专家论证,景区门票价格每下降1%,游客量就会增长3%—5%。杭州还总结出了一种“241算法”:只要每个游客在当地多逗留24小时,杭州的年度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过去的20多年间,前往杭州西湖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都得到数倍提升,人流量的增长还撬动了环西湖商圈的繁荣和杭州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得当地的餐饮、旅馆、零售和交通等相关行业都迎来了井喷,对整个第三产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没有围栏的西湖 图源 来自网络
参考景区脱离门票经济的模式,旅游景区还可以通过具有教育、科研、生态保护等功能的体验活动项目增加收益,可以探索更多元的盈利点,将重点放在演艺、文创、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要素上,带动景区内和周边配套的消费增长。(相关链接: 景区免费后,服务“加法策划”应重于门票“减法决策”)
三、景区的管理水平要提升
除了价格和捆绑销售外,景区交通还有不少槽点。
有网友吐槽陕西太白山景区的观光车根据景点分段,但每段换车都要等人上齐才发车,浪费了很多时间,且因上山索道安排在最后,大幅增加了一天完成拔仙台来回(含往返索道)的难度。
有游客提到,每逢节假日,景区各种交通工具也要排长队才能乘坐,给本是愉快的旅途有些添堵。
吴丽云认为, 景区在提供交通接驳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在游客体验和景区经营收益之间平衡,尽量提供多样化的接驳方式,做到公平透明收费,让游客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同时,应该为游客提供不乘坐景区交通的选择,不能捆绑销售。
【结语】
对景区而言,品牌和口碑是影响游客出游选择的重要因素,而游客会直接影响到景区口碑。只有真正心系游客,才能让游客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增加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真正提高景区的可持续运营和长远利益。
素材来源:四川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网旅游等
微信号|Foresee_Group
我们为文旅设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