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思导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谱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诗篇,见证了一个旅游大国复兴的光荣与梦想,铭刻了一个旅游奋进崛起的时代蜕变历程。从历史回溯出发,洞察中国旅游递嬗演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中国旅游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之际,习近平近日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分工协作、狠抓落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主题“畅游中国 幸福生活” 图源来自网络
中国旅游的40年沧桑巨变
当描绘一幅中国旅游产业崛起奋进的图景时,我们除了体验到一种惊心动魄外,似乎还伴随着一种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中国旅游文化内涵依然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坚信这不是来自于资源本身的枯竭,而是来自于现代商业文明造成的人们心灵的麻木。我们分明嗅到了这样一种危险的味道——旅游进一步被经济化、商业化和工具化,所以需要我们时不我待地想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把旅游的精神价值作为中国旅游的现实和未来进行认真的考量和落实。
为从根本上避免因盲目跟进或因简单移植而给中国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从历史回溯出发,以复杂眼光洞察中国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辉煌与困顿背后依稀可寻的递嬗演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1954年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标志着旅游业正式纳入国家管理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开放旅游市场、举办大型旅游促销活动等,使得中国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经过40多年年上下求索,40余年沧桑蜕变,不仅谱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诗篇,而且见证了一个旅游大国复兴的光荣与梦想,铭刻了一个旅游奋进崛起的时代蜕变历程。
1978年的天安门广场 图源来自网络
凤凰涅槃(1979—1988)
1979— 1988 年,中国旅游“凤凰涅槃”。不仅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而且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是带有浓郁的外事色彩特征。旅游主要被作为外事活动的手段和工具,集 中关注创汇的非常规旅游发展模式直接促成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地位的确立。
二是带有典型的启蒙教育特征。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西学东渐,成为这一 阶段旅游的趋势和潮流。
三是带有严重的低位徘徊特征。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旅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人数低;旅游收入低;旅游接待能力低;旅游国际地位低,位居世界第40多位。
奋进崛起(1989—1998)
1989—1998 年,中国旅游步入“三驾马车”时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提出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各级政府也都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重点产业或先导产业发展。1993年11月,国内旅游得到政策认可,国内旅游坚持“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方针。1994年,国内旅游首次纳入国家旅游统计范畴,中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和旅游供给结构开始发生急剧 性转变。
“三驾马车”时期,旅游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一是实现了旅游业由国家一般性产业向重点产业的突破和转变,旅游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完成了旅游业从“机遇型”向“市场竞争型”的转变, “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成为这十年中国旅游发展的核心。
三是实现了中国旅游市场结构的关键性转变,“国内旅游”开始显山露水,不仅有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不断呈现的内涵改变。
1997年2月,广西,许多店铺已经开始接待外国旅行者 图源来自网络
横空出世(1999—2008)
1999—2008 年,中国旅游“横空出世”。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1999年推进实施的“黄金周”,从而使得这10年的中国旅游烙上了鲜明的“黄金周”特征, “黄金周”成为中国旅游“横空出世”十年的第一个关键词。
“井喷”是中国当代旅游“横空出世”十年的第二个关键词,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大国。
“政府主导”是中国旅游“横空出世”十年的第三个关键词。国家不断营造重视旅游的氛围,各级地方政府则把发展旅游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竞相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先导产业发展。
199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位小朋友正在拿着望远镜眺望远方 图源来自网络
国际一流(2009—2018)
“国际化”是 2009 年至 2018 年中国旅游发展的一条主线,上始中央,下到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快速发展,涌现了一 大批对标“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国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为中国的出境旅游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等相继出台,依法促旅、依法治旅加快推进。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设立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从合并后的名称来看,文化在前,旅游在后,相互并列,互不从属。对旅游来说,由原来的直属机构跃升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升格。对文化来说,是拓宽,从原来纯粹文化事业向事业产业并进。
对于这次机构改革的意义,人们给予了无限的期许和想象。这不仅仅是两个部门的合并,而是让我们看到,旅游的下一个时代来了,标志着中国旅游正式开辟下半场,昂首阔步跨入2.0“文旅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图源来自网络
旅游强国(2019-至今)
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机遇,勾画旅游业发展新蓝图。这一时期,旅游发展取得十足成效。
旅游收入不断攀升。我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了10.6%,深刻体现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2019年(疫情暴发前)旅游总收入达到了6.63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56%,进一步证明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产品不断优化。在这期间,中国旅游业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从2012年至2022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6042家增加到14917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144家增加到318家,中高等级景区比例大幅提升。
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兴业态的出现,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水平,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旅游业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推动了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应用加速中国旅游智慧化、数字化进程,改变了传统出行与消费习惯,中国正式进入“大众旅游”的黄金时代。在旅游新发展阶段,得益于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旅游发展进入新格局。
入境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圈观光 图源来自新华社
未来,建设旅游强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精神,将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作为落实文化自信国家战略、建设旅游强国的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时代命题。用新质生产力将传统旅游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可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布局创新新兴业态、产品,二者共同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旅游业发展正在从资源驱动、政策驱动走向创新驱动,面向旅游新质生产力,应锚定在围绕价值感知和营造获得感消费体验两大核心上,打造全新的旅游经济形态,丰富旅游内容和提升品质。同时,不仅需要创新,更要依赖创新的社会氛围、文化多样性的滋养、教育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提升产业效率;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是解决旅游转型升级、量质齐升的加速器,推动旅游现代化、高级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加速旅游强国建设之路。
【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四十多年,旅游业从小到大,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集群化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如今,旅游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实现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素材来源:沈祖祥《我为旅游设计灵魂》、文旅之声、旅游评论等
微信号|Foresee_Group
我们为文旅设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