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集采的加剧,不少企业布局特殊注射剂的赛道,据沙利文的数据,我国特殊注射剂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283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近20%, 预计2025年达到408亿元,2030年达到779亿元人民币。果真是一片蓝海吗?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上市的特殊注射剂品种简单梳理,希望能有少许的启发。
要达到注射的目的,首先要将化合物溶解或分散到介质中。根据分散相粒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溶液(colloidal solution),混悬液(如下表所示)。
能配置成溶液进行注射的为常规注射剂,后两者则称为特殊注射剂或复杂注射剂。其中胶体溶液范围很广,又可进一步分为胶束(表面活性剂增溶形成缔合胶体)、溶胶(固态粒子分散于液态介质,如纳米晶、蔗糖铁类)、大分子溶液(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溶于水或其他介质)。本文主要从制剂的角度进行讨论,不涉及蔗糖铁类及大分子溶液类。
注射剂的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常规注射剂主要解决3S(solubility,sterility,stability)的问题,特殊注射剂则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分散性和缓释性两大问题。
胶束是指在水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分子自组装形成有序排列的热力学稳定的胶状团聚体。白蛋白纳米粒是将药物包裹于白蛋白中,药物可以通过共价结合在白蛋白的空间结构中,也可以物理吸附在白蛋白表面。胶束早期采用的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蓖麻油、吐温等,注射时的刺激性较大,为降低刺激性,紫杉醇和多西他赛开发了新的聚合物胶束和白蛋白纳米粒。维生素K1采用磷脂胆酸混合胶束的方式将其增溶,可以减少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当然,也有产品将脂溶性维生素ADEK制备成脂肪乳。小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制备方法与常规注射剂类似,不再赘述。大分子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与脂质体相似,如下图所示。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与脂肪乳类似(下文再叙)。最早上市的紫杉醇注射液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作为表面活性剂,有很高的过敏反应。力朴素是首个去除了聚氧乙烯蓖麻油的紫杉醇制剂,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Abraxane可直接给药,无需用药前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等药物的预处理,并且给药时间只需30分钟(Taxol®则需要3h);Genexol最大耐受剂量300mg/m2以上,拓展了临床适应症;Paclical载药量大大提高,辅料与药物比例接近1:1。已上市紫杉醇制剂信息如下表所示。紫杉醇胶束由上海谊众开发于2021年上市(化药2.2),2022年销售额约为1.2亿元。2005年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获得FDA批准上市,2008年获得进口,2019年达到销售峰值6.63亿元。2018年石药和恒瑞的紫杉醇白蛋白上市,至今国内共有8家企业上市,紫杉醇白蛋白集采价格最低降到了196元。虽然已上市近20年,紫杉醇白蛋白依旧是制剂改良的典范,遗憾的是,能与白蛋白结合的药物极其有限,目前仅有西罗莫司和多西他赛白蛋白改良上市;同样,聚合物胶束应用最多的材料是mPEG-PDLLA,但其并非适用所有的难溶性化合物,以其开发的产品并未体现出足够的临床优势,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化合物选择不同的聚合物材料。乳剂是指分散相(例如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连续相(例如水)中。根据乳滴粒径大小可以将乳剂分为大乳液(macroemulsion,粗乳)、纳米乳(nanoemulsion) 、微乳(microemulsion)。脂肪乳平均粒径约100~500nm,属于纳米乳范畴。脂肪乳是以植物油为分散相,以磷脂为乳化剂的水包油型(O/W)乳剂,如下图所示。根据脂肪乳是否含有药物可以将其分为营养型脂肪乳(如中长链脂肪乳,鱼油脂肪乳)和载药脂肪乳(如丙泊酚,前列地尔,氟比洛芬酯,氯维地平)。已上市的载药脂肪乳如下表所示:能够用脂肪乳载药的化合物的脂溶性通常比较大(logP>3),脂肪乳中采用的油通常分长链油(如大豆油)和中链油(如MCT),长链油碳链长度在14个碳以上,中链油碳原子数在6~12。脂肪乳中采用蛋黄卵磷脂作为乳化剂,油酸作为辅助乳化剂。
脂肪乳的工艺流程与前文提及的白蛋白纳米粒很相似,如下图所示:以前列地尔脂肪乳为例,蛋黄卵磷脂中含有PC和PE,其中PE会和前列地尔产生新的杂质,因此,采用高纯度的PC作为乳化剂,然而,PC纯度越高,乳化性能反而较差,为此,加入了油酸作为辅助乳化剂。第一代的前列地尔脂肪乳在0-5℃条件下只能保持12个月。日本丘比发现,造成前列地尔降解的根源在于油酸,因此,将油酸替换成EPG,将稳定性延长至2年(由富士制药生产);国内企业采用水针改冻干的思路来解决稳定性的问题,但同时要解决冻干前后乳粒的稳定性问题。 载药脂肪乳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贡献度最高的产品依次为前列地尔、丙泊酚和氟比洛芬酯,三个产品的市场规模超过了80亿人民币。然而因为2017年国家医疗政策改革的原因,我国的乳剂市场规模有所下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前列地尔。丙泊酚和氟比洛芬酯陆续进入集采,单支价格不足10元。(1)AZ利用费森尤斯卡比的脂肪乳技术将丙泊酚开发成脂肪乳注射液,1986年先在英国上市,1989年在美国上市,1999年进口中国。2005年,费森尤斯卡比将其改进成中长链脂肪乳,在欧洲上市,2013年进口中国。日本卫材开发了磷丙泊酚二钠,但在美国上市后销售不理想,现已撤市。宜昌人福的注射用磷丙泊酚二钠于2021年在中国上市。海思科开发了一类新药环泊酚乳状注射液,于2020年在国内上市。2023年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中长链注射液和环泊酚乳状注射液的销售额分别为28.53亿元、5.63亿元和4.68亿元。(2)日本大正和田边三菱联合开发的前列地尔注射液(Liple)于1988年在日本上市(有效期12个月),1998年由北京泰德引入国内上市。2008年哈药仿制上市,2009年中海康仿制上市。2010年重庆药友的冻干乳上市。2013年,日本又改进了处方(用磷脂酰甘油代替油酸),开发出了2年有效期的注射液,2019年中海康的冻干乳上市。前列地尔曾经是重磅炸弹产品,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直到2019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销售额逐年下降,目前年销售额不足8亿元。(3)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注射液由田边三菱开发,于1988年在日本上市,1996年进口中国。国内仅有广州绿十字和北京托毕西上市。2023年的销售额1.72亿元,主要由田边三菱占据。(4)依托咪酯中长链脂肪乳由Braun开发于1991年在德国上市,1996年进入中国。2002年恩华上市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2023年通过一致性评价(远恒),2024年远大和石四药获批,后续重庆药友等近10家申报。2023年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销售额由峰值6.3亿元(2021)下降到1.52亿元,中长链脂肪乳的销售额仅30万元。(5)日本科研制药开发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于1992年在日本上市。2004年北京泰德在国内上市,2018年武汉大安,2021年山西普德,2023年广东嘉博。宜昌人福和重庆药友于2024年报产。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第一批4+7品种,年销售额已经从峰值20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7.8亿元。(6)2008年FDA批准丁酸氯维地平乳状注射液,用于围术期高血压。原研未进入中国,2024年南京优科首家过评,后续有第一生化、石药,齐鲁,扬子江,科伦等报产。(7)阿瑞匹坦注射液由Heron公司开发于2017年在美国批准上市(18ml),用于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2022年批准小规格(4.4ml)用于术后恶心和呕吐。原研未进入中国,齐鲁制药2022年获得大规格的首仿。2023年南京恩泰获批。后续申报厂家有石药中诺,四川科伦,扬子江等。2022年的销售额为1.08亿元。最近,氟比洛芬凝胶贴剂因只做BE未做临床而被退审了好多家。其实,氟比洛芬酯脂肪乳当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最后批准上市的要求是BE+验证性临床(虽然参比已在国内上市好多年);再后来,阿瑞匹坦脂肪乳注射液(18ml规格)则仅靠BE就批准上市(参比并未在国内上市)。尺度如何掌握?Case by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