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简介
1、什么是国学?
又称“汉学”或“中国学”、“中华之学”,中国历史上“国学”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与“西学”相对而言,狭义国学指中国古代学说。广义国学则指中国之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国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国学的宗旨,为张载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国学分类的方式
(1)按《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可分六类:六经、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中医)。
(2)按《四库全书》的分类,可分四类:经学、子学、史学、文学。
(3)最早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概论》把国学的本体内容分为:经学、哲学、史学、文学。
(4)按内容属性分类,开始分三类:义理之学(哲学)、考据之学(史学)、辞章之学(文学)。
(5)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可分: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中医学、古代科学等。
3、国学、经学、儒学的区别(国学、经学≠儒学)
(1)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2)经学:以儒家经典六经为依据,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注释,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政治见解。包含“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3)儒家:又称“儒家思想”,属学术流派,指孔子创立的思想体系和概念。
(4)儒学:又称“儒家学说”,一种教育方法和理论体系,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史和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群体。
(5)儒教:又称“圣教”,一种宗教信仰体系,指儒家思想的宗教化的“孔教”,以孔子为先师,“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十三经”为经典。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三教”。
纵观中华民族文明史,每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有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现代哲学等。 以及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
先秦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学说、学术流派纷纷登场,涌现出诸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惠施、公孙龙、韩非子等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形成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小说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分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六个最重要的学派。其中又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三大哲学体系,最具有社会影响力。著名的先秦七子: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国学十篇
儒教、道家、墨家、法家、医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历代文学。
一、儒家
儒家:分孟子和荀子两派
思想主张:“仁、恕、诚、孝”,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四书五经》等。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曾子、左丘明、公羊子、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王守仁等。
1、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山东曲阜市人。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山东邹城人。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元朝追封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名况,字卿,战国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荀子反对鬼神迷信,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称为“后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4、颜回(公元前521年-前481年)
春秋末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一。字子渊,鲁国曲阜人。师从孔子,颜回以舜为志。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极富学问,以德行著称,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被尊为“复圣”。
5、曾参(前505年-前435年),
春秋末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庙四配之一。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平邑人。师从孔子,为人孝悌、诚信,以孝道著称,留下了“啮指痛心”(二十四孝之一)。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儒学五大圣人之一,被尊为“宗圣”。
二、道家
道教分四大派:庄子学派、黄老学派、杨朱学派。
思想主张:以“道”为核心,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黄帝四经》等。
代表人物:黄帝、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田骈、鹖冠子、杨朱等。
1、黄帝
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古代的一位帝王。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为华夏的第一位古帝 ,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2、老子(公元前571-前471年)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河南鹿邑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3、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 。郑国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大成于庄子。
4、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河南商丘人。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
5、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 )
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姓,字子居,魏国人。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为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三、墨家
墨家分: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思想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代表作品:《墨子》
代表人物:墨子、禽子、孟胜、田襄子、腹子、公孙般、胡非子、相里勤、随巢子、邓陵子等。
1、墨翟(公元前476或480年-前390或420年)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名翟(dí),战国初期宋国(滕州)人。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十大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并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被后世尊称为“科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2、禽滑釐 (qín gǔ lí)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期墨家重要代表人之一,字慎子,宋国(商丘人)。他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后成为墨子的首席弟子,尽传其学,与墨子并称。墨家三派之一。
3、鲁班(公元前507年-前444年)
战国时期鲁国著名的工匠,发明家,土木建筑鼻祖、木匠鼻祖、戏班的祖师。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鲁般”、“鲁班” 。鲁班为楚王作舟战之器钩拒及攻城之具云梯,用以攻宋,墨翟步行赶至楚国,说服之并劝止楚王攻宋。
4、相里勤(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学者,墨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秦国将军,此派注重科技研究,务实。辅助秦国变法,主张兼爱尚贤,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后期墨家三派之一。
5、邓陵子(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家、学者,为后期墨家三派之一的代表人物。邓陵氏即“邓陵子”,亦作“乡陵氏”。墨子的弟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四、法家
法家中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思想主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代表作品:《商君书》《管子》《慎子》《韩非子》。
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韩非、申不害、慎到、李悝〖kuī〗、李斯、士匄、子产、乐毅等。
1、李悝(前455年-前395年)
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著有《法经》,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土建成文法典。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商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公孙氏,名鞅,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卫国人。主张“定分”“立禁”、“缘法而治”、“刑无等级”、“以刑去刑”。辅佐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3、申不害(?-前338年),
战国晚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又称“申子”,河南荥阳人。申不害的政治思想以重“术”著称,强调驾驭和管理群臣百官在政治统治中的极端重要性。
4、慎到(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被尊为“慎子”,生于赵国邯郸。慎到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在稷下学宫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交往,一起被齐宣王任命为“列大夫”。
5、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前233年)
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河南新郑人。韩非投奔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后被同学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韩非是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的哲学家,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五、医家
主要思想:医学理论学派
代表作品:《诊籍》《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代表人物:扁鹊、仓公、淳于意、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等。
1、扁鹊(公元前407年-前310年)
战国时期著名“神医”,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河北内邱县人。少时拜师民间老医生长桑君。精通长桑君诊病的方法和治病的技术。他诊断准,往往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华佗(约145-208年)、张仲景、董奉(220-280年)被尊为建安三神医。
2、淳于意 (约前215年-约前140年)
古代医家名、教育家。姓淳于,名意。山东淄博人。广收弟子,精心传授。在医学上发展了扁鹊的医学理论,他在医学上的第三大贡献是改变了医术的传授方式。他写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东汉末年医学家。名机,字仲景,河南邓州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博览群书,广泛收集各医方,公元210年写出了巨著《伤寒杂病论》。它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4、孙思邈(581-682年)
唐代医学家 、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终南山道士。铜川耀州区人。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5、李时珍(约1518~1593年)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他的《本草纲目》,成为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被后世尊为“药圣”。
六、两汉经学
汉代的儒家学者以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六经为依据,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注释,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政治见解,叫“经学”。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以刘歆、贾逵为代表的古文经学,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偏重于文字训诂的我注六经的方式;以董仲舒、何休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今文学派,与古文经学相对立。是以现实政治为目的,主张通经致用的六经注我的方式。主要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两汉经学五大家
董仲舒、扬雄、班固、郑玄、何休等。
1、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
西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唯心主义哲学家、经学大师。河北景县人,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论等重要儒家理论。
2、扬雄(约前53-公元18年)
西汉辞赋家、思想家、天文学家、汉赋四大家之一。成都市郫都县人。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汉代的孔子”。
3、班固(32-92年)
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经学理论家。字孟坚,陕西咸阳人。班彪之子,班超之兄,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4、郑玄(127-200年)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古籍整理家。山东高密市人。为两汉经学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
5、何休(129-182年)
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山东兖州人。强调“治世之要务”,何休是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七、魏晋玄学
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是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并且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指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欧阳建等。
魏晋玄学五大家
1、阮籍(210-263年)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崇奉老庄之学,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人,为“竹林七贤”。
2、嵇康(224-263年)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3、王弼(226-249年)
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山东微山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4、向秀(约227年-272年)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子期,河南武陟人。向秀的文稿被郭象窃取,郭象对文字稍加整理,遍以自己的名义大行天下。其后千百年来,世人一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视了向秀的显著功绩。
5、郭象(约252-312年)
西晋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向、郭哲学是玄学发展阶段,向秀、郭象哲学有一个是“独化”,一个是“玄冥”。前者继承了先秦自生自化论,后者有关心灵境界的讨论。郭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著有《庄子注》。
八、宋明理学
理学名称始于南宋,为儒家的哲学思想,亦称“新儒学”,又称“道学”。历经宋明六百年理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以儒为宗”,融合诸子百家之说,吸收外来文化,开创中国文化发展新方向。中国的儒学包括理学,理学实际上分:气学、理学、心学三个学术派别。宋明理学又分两大主流派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元朝,发展至明清中期逐渐衰弱。自程颢为宋学之正统后,形成了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主流。宋中期理学由程颢传帮带,培育新人,兵分两路:(一)由胡瑗→程颢→程颐→朱熹→许衡→宋濂→薛瑄。(二)由周敦颐→程颢→陆九渊→吴澄→陈献章→王阳明;再由王阳明接力一分为七,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大派:1、王艮、罗汝芳的泰州学派,2、罗洪先、聂豹的江右王门学派,3、王畿和钱德洪的浙中派。宋明理学其发展最核心的人物是程朱和陆王。
宋明10大理学家
1、周敦颐(1017-1073年)
北宋理学家、哲学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湖南永州道县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
2、程 颐(1033-1107年)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河南洛阳人。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世称“二程”。
3、朱 熹(1130-1200年)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江西上饶婺源人。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也是继孔子後,儒学集大成者。
4、张 栻(1133-1180年)
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四川绵阳人。拜胡宏为师,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栻与吕祖谦、朱熹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5、吕祖谦(1137-1181年)
南宋大臣、理学家、文学家。安徽寿县人。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并主持了著名的“鹅湖之会”。
6、陆九渊(1139-1193年)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人。陆九渊的学术思想,被明代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心学派的创始人。
7、吴 澄(1249-1333年)
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乐安人。吴澄是“和会朱陆”,形成了自己的心性说。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北许南吴”。
8、王阳明(1472-1529年)
明朝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
9、王廷相(1474-1544年)
明代中期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河南兰考人。他倡导“为有用之学”和“治己之学”,以成就“内圣外王之业”,建立起足以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抗衡的气学思想体系 ,被后世称为“气学二王”之一,为儒家气学集大成者。
10、冯从吾(1557-1627年)
明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陕西西安人。提出了“学、行、疑、思、恒”五字结合的治学方法,关学集大成者。是明代关学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还是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
九、清代朴学
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经学考据,主张为学应先求而后得,先学而后知,提倡治学要经世致用,强调“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的结合,学派文风朴实简洁。又称为“汉学”、“考据学”、“朴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乾嘉学派又分苏州学派(吴派)和徽州学派(皖派)两个支派。
乾嘉学派又分苏州学派(吴派)和徽州学派(皖派)两个支派。惠栋开创了吴派,代表人物:钱大昕、孙星衍、王鸣盛、洪亮吉等。戴震开创了皖派,代表人物: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孙诒让等。在皖派戴学的基础上产生了“扬州学派”,扬州学派集吴、皖二派之长,在治学规模、次第、方法上别具匠心,是吴、皖学派所不能及的。代表人物:王念孙、汪中、任大椿、焦循、阮元等。
既乾嘉古文经学衰落之际,道咸年间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又复兴,以庄存与为中心开创了常州学派(公羊学派),代表人物:刘逢禄、宋翔凤、龚自珍、魏源等。
清代朴学10大家
1、黄宗羲(1610-1695年)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黄宗羲、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黄宗羲、李颙、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2、顾炎武(1613-168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江苏昆山人。他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极力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称作是“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
3、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4、惠 栋(1697-1758年)
清代学者、藏书家、校勘学家和经学家。江苏苏州人。学者惠士奇之子,开创了吴派汉学。
5、庄存与(1719-1788年)
清代著名经学家,江苏武进人。庄存与宣传经世致用的主张,反对一味注重文献考证的繁琐学风,常州学派创立者。
6、戴 震(1724-1777年)
清代启蒙哲学家、思想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历史学家、声律学家等。安徽屯溪人。拜徽派学术的开创者江永为师。在将推动考据学发展同时拓荒近现代科学领域,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皖学的集大成者。
7、全祖望(1705年1月29日~1755年8月9日)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经术经世家”“读书贵有用”的原则进行教育。他在学术史的梳理和古籍校注上的卓越成就,和对乡邦文献、抗清史事的搜集研究方面的开山之功享誉史坛。浙东学派集大成者,享有“布衣太史”“史学大柱”的美誉。
8、钱大昕(1728-1804年)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金石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上海嘉定人。在史学、经学、小学、算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
9、章学诚(1738-1801年)
清代史学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浙江绍兴人。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 “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
10、王念孙(1744-1832年)
清代语言学家、经学家。江苏高邮人。王念孙对于校勘,最擅专门,对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创见。王念孙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十、历代文学
中国文学可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主要流派:先秦诗赋、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宋诗、元曲、明清小说、近代哲学、现代散文等。
代表人物: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道家集大成者《庄子》、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子》、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世说新语》、中国诗歌创造集大成者→杜甫、宋词创作集大成者→苏轼、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明清小说创作集大成者→曹雪芹、一代文坛盟主→欧阳修、金代诗坛盟主→元好问、清代诗坛领袖→厉鹗。
历代文学主要流派
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
1、楚辞
《楚辞》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和骚体类文章总集,收集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称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诗篇之先河,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故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但与汉赋不同,楚辞主要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多用比、兴手法于政治讽谏上,同时也较偏重于宗教政治、个人抒怀。
楚辞体的特点
(1) 具有地方色彩浓厚,起源于楚地民歌。楚辞以楚国方言为基础,融合上古神话传说,书写楚地风物,具有强烈的楚文化特色。
(2)自由灵活的句式。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采用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成灵活多变的语言节奏。
(3)广泛使用“兮”字。楚辞中大量使用语助词“兮”,既可以调节诗歌的节奏,又能表达情感和思想。
(4)宏伟繁复的体制。楚辞的篇幅比《诗经》大,体制也复杂,如《离骚》有“乱”,《抽思》有“少歌”“倡”,这些体制特点是楚辞所独有的。
古代楚辞三大家
屈原、宋玉、唐勒。
近代楚辞四大家
郭沫若、闻一多、游国恩、姜亮夫。
2、汉赋
又称“文赋”,为汉朝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朝儒客文人流行的文体,为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赋”始见于荀子的《赋篇》,中经宋玉,盛行于汉代。其特点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汉赋从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内容上看,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有五类:一、渲染宫殿城市;二、描写帝王游猎;三、叙述旅行经历;四、抒发不遇之情;五、杂谈禽兽草木。
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于西汉、兴盛于两汉。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骚体赋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的一种赋,如贾谊《吊屈原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小赋摈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的缺陷;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如张衡《归田赋》。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汉赋的特点
(1)形式骈俪之美。
(2)内容咏物抒情。
(3)艺术表现写实与写意结合。
(4)结构严谨完整。
(5)语言华丽典雅。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中国古代八大名赋
《风赋》《长门赋》《刺世疾邪赋》《洛神赋》《枯树赋》《别赋》《阿房宫赋》《前赤壁赋》。
3、六朝骈文
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为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骈文的特点
(1)韵律: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
(2)修辞:上注重藻饰,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
(3)形式: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
(4)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
(5)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6)与散文的区别: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四大著名骈文
王勃《滕王阁序》
苏轼《前赤壁赋》
吴均《与朱元思书》
庾信《哀江南赋序》。
4、唐诗
泛指唐朝诗人创作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代古体诗,主要有两种:五言、七言。近体诗又分两种: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诗。所以唐诗基本形式有: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六种。
唐诗的发展分四个时期:初唐(初唐四杰)、盛唐(田园派、边塞派、李杜)、中唐(新乐府、韩孟)、晚唐(小李杜)。唐诗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浪漫诗派(李白)、现实诗派(杜甫)、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咏史派(李商隐、刘禹锡)等。
古体诗的特点
又叫“古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诗歌都属古体诗,至齐永明之前所有的诗都是古体诗。每篇句数不限(一句至几百句等),每句字数不限(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至九言等),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
近体诗的特点
又叫“今体诗”,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就是格律诗,格律诗始于南北朝的齐永明体,沈约等人的四声理论风靡大江南北,诗歌中四声平仄的引入产生了初期的格律诗。格律诗有四要素,平仄、对仗、押韵、黏连。四大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韵脚不能随意转换;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律诗要求额联、颈联(即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5、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燕乐,又叫宴乐,为隋唐时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A、词的分类
(1)按长短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些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节拍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词牌来源
A、本来是乐曲的名称,B、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C、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B、词的流派
(1)豪放派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风格豪迈雄壮,悲愤激越;气象恢弘雄放,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陈亮、岳飞、张孝祥、张元干、陆游等。
(2)婉约派
婉约派偏重于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艺术风格缠绵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代表人物:李后主、晏殊、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秦观、晏几道等。
(3)花间派(有的划为婉约派)
始于晚唐五代时期,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奉温庭筠为鼻祖。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孙光宪、李珣、牛希济等。
(4)醇雅派
以“中正平和”之音,“典雅纯正”之辞净化词,具有韵精密清越,格调高雅幽洁,笔力清健冷隽的风格特点在于注重音律法度,风格醇雅浑成,章法缜密圆熟,语言典丽精工。代表人物:姜夔、吴文英、张炎等。
(5)闲逸派
以山光水色,闲情逸致为主要内容,以自然疏放,悠闲飘逸为主要风格,表现了闲远,起逸之态。代表人物:僧仲殊、周紫芝、朱敦儒、黄裳等。
6、元曲
元曲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1)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属戏曲形式。元杂剧的典型布局为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四折环环相扣,按照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铺陈。(2)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属诗歌形式,为元代文学主体。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言简意赅,抒情言志,颇受文人欢迎。套数将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缀成章,意境连贯,情感递进。
(1)元曲的特点
元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元曲堪称口语文学的集大成者。元杂剧题材之广博,涵盖历史、神话、公案、世情等多种题材。按主体分类: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等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元曲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艺术性,及曲折性等特点。
(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元曲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白 朴——《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纪君祥——《赵氏孤儿》
(4)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王实甫——《西厢记》
白 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附:外国文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1、巴洛克文学——卡尔德隆、格里美尔·斯豪森
2、古典主义文学——法国莫里哀
3、浪漫主义文学——雨果、拜伦、雪莱、惠特曼、海涅等
4、现实主义文学——福楼拜、司汤达、马克吐温、巴尔扎克、普希金等5、自然主义文学——左拉、莫泊桑等
6、象征主义文学——爱伦坡、波德莱尔、叶芝、艾略特等
7、迷惘的一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
8、垮掉的一代——金斯堡、杰克·克鲁亚克等
9、存在主义文学——萨特、加缪等
10、荒诞派戏剧——塞缪尔·贝克特、 尤金·尤涅斯库等
11、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
12、表现主义文学——斯特林堡、托勒、恺撒、恰佩克、奥尼尔等。
13、 未来主义文学——马利奈蒂
14、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
15、隐逸派——夸西莫多、蒙塔莱等。
《国学十篇》与《中国道教常识十篇》《中国佛教常识十篇》都是关于国学文化知识的姊妹篇。本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者,是对国学文化的浅述,国学主要内容有:经学、史学(主要研究中国历史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包括史书、史料的整理、研究和评价)、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宗教学(佛教、道教)、文学作品(如诗、词、曲、赋、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音乐制度)、艺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七大类。
中国哲学分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中国哲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古代哲学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乾嘉朴学。先秦子学,各种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形成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主要流派。其中隋唐佛学、道教文化已经单独列出,未录入,不一一。
作者根据个人喜好编辑归纳,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不一一列举,望各位老师同仁对拙笔的批评斧正。
⇉学习是一种修为,分享是一份善行。欢迎亲们转载、点赞。
⇉ 祝您:道法自然,修行精进,心境长宁,福慧双增。
作者简介
Rain: 廖雨平,生于70年代,祖籍抚州,从事建筑业和建筑咨询业。
海南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员
江西抚州市书法家协理事
抚州市作家协会员
收藏家协会会员
工程师
热爱于中国古典文学 名人字画
酷爱古玩艺术和收藏
钟爱于古镇、古村、古寺庙旅行。
独爱于写作游记
游遍名山大川,到处寻师访道。
雨临川籁⇄个人微信号和新浪微博号:lyl_3332
西川雅雨公众号⇨lyp_9998
⇨关注西川雅雨 传播国学文化
2014年10月01日于成都杜甫草堂初稿(十年回顾特别纪念)
2024年11月01日于寒衣节于抚州临汝书院修订
⇊点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经典,↘喜欢请点赞,⇈点右上角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