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初始的时候,
就给自己定了这一年的读书目标
“修己、成事、结果”,
成事的其中一本书单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
一、书本内容整理
(1)王阳明生平与心学发展
(2)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3)王阳明心学的四句教
(4)佛释儒对比
二、摘抄
(1)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但有人的圣人知心被物欲遮蔽,只需在心上用功,把物欲扫除,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在心上用功就是,你的心能知是非善恶,一个恶念发动时就克掉它,一个善念流行时就保持它。 跟禅宗说的,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禅宗说了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阳明心学的“在心上用功”就必须去实践。禅宗注重修养(尊德性),心学是既要修养(尊德性)又要道学问。禅宗没有进取,而心学就是一门让人进取的学问,就是阳明心学和禅宗最灵魂的区别。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光复良知),在亲民(事上练),在止于至善(按良知的指引做事--立刻能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富于变化却没有固定形式。只有将慎独(自己独处时也非常谨慎,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境界的人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3)p168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于是皆大欢喜。按照良知的本能指引去为人处世。不必靠书籍或外界证明,良知刹那间一发作,就是正确答案。--p171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4)p230 有一个诀窍,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遵循下面的原则: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必有事焉”,在你心上,一定会不停地有事。事上磨练,并不一定是没事找事当你静坐并光明你的良知时,也是事上磨炼。
(5)p290 作者后记中,写到,高中时读书,读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常感到心潮澎湃,唯物主义是一定正确的,但我特别喜欢微信注意,喜欢“心”这个字,它灵动清新,“物”与之一笔,简直是头蠢笨的牛。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教科书严肃批判道“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坚决要不得”,我倒觉得这段话非常有意蕴,至少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认得主观意志为转移”这种高大上有趣味一百倍。
三、读书会
我读完书之后,
在线上办了读书会,
跟书友们一起分享,
费曼学习法嘛,
把自己刚看到的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哇啦哇啦地线上先一通自己的分享,
不用顾及学生听不听得懂,没有学生在那里吵闹,
就是很纯粹地把自己读到的想法分享出来,
王阳明一生的确算不上一帆风顺,
甚至可以说在生的时候就算是一心为百姓,
战功累累,还是因为受到朝廷的人心嫉妒,
到去世之前都没有见到皇帝没有收到封赏的兑现甚至被诋毁,
去世之后才被后人追加功名,
但是他那句“我心光明,夫复何求”真的是我看一遍就
泪眼朦胧一遍。
作为老师,挣的钱也就够安稳地生活,
每天应对各色的学生和家长,是什么支撑着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去上班,
有时候也许就是心里的一些信念和良知吧,
或许是孩子们可爱的笑脸,
或许是学生把你的话听进心之后的改变,
或许是辛苦耕种之后结出果实的成就感,
或许就是青春的希望与期待,
或许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礼物”这样的信念,
或许.....。
我们老师常以一句话自我开解,
佛渡有缘人,尊重他人命运,
我们只能说把自己能做的做了,
如果到退休的时候,
我也能感叹一句:“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那也是对我老师生涯的一句无悔的诠释了。
竟然得到了书友的认可,
谢谢他,我很喜欢他送我的这句话,
查了一下,是曾国藩说的,
物来顺应,
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
既过不恋。
我会写在我的书桌前面的,谢谢这位书友。
收到了参与唐老师团队编写的第二本书,
虽然与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渐行渐远,
在深圳的时光在记忆中日渐模糊,
但是依然清晰地记着唐老师
编写书本过程中严谨的治学态度,
研讨交流中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指导过程中不吝赐教倾情相授,
这本书在手边,是真实的时光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