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急需的不是“一签多行”

文化   2024-10-26 09:47   广东  


网上传言香港特区政府正在与内地协商恢复“一签多行”政策,什么是一签多行呢?就拿我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简单叙述一下吧:我去香港最初是必须跟团,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跟团”,过关后你就可以自由行动;自由行三个月一次、两次;自由行一年一次、两次、多次;然后就是现在的一周一次。这是针对深圳居民的,其他地区各有不同。

我能理解这些政策的变化,开始时去香港不亚于出国,老家来人去沙头角的界碑照张相都乐不可支,真要一下子全放开香港还真接待不了。

即便是三个月一次、两次,一年一次两次,其实也不是说三个月或者一年里你只能去一次、两次,而是说通行证三个月或者一年有效,一次签注只能去一次或者两次。但是假设你今天签注,明天后天各去了一次,已经用完额度,有些迫切需要往来河两岸的人咋办?大后天再去签注就完了嘛!理论上说你还是每天都可以去,所以后来就有了一年多次,就是说签注一次你这一年里随便去了。我曾经在2010年前后经常跑香港屯门去吃个午餐再回来,时间和花费跟去一趟深圳东门差不多,何况有些餐馆儿的味道确实不错,还有内地看不到的限制级影视的吸引。

这种情况在2020年前后或者更早就变得如同鸡肋,一个是香港的物价逐渐升高,还有一个就是感觉香港原本被众口交赞的“服务”变得越来越不尽人意,甚至有一段时间发生过香港人抵制甚至驱赶大陆“水客”的情况。当然,我也知道这些水客客观上确实给香港本地消费者带来不少困扰:例如公共环境变得更加拥塞、物价因为水客们的疯狂而肯定有拉升等等,这一定程度上肯定是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品质。当然我不是水客,感受可能更加不敏感,但因此招致的两地人的误解也让我对“过河”了无兴趣,有种“何苦讨人嫌”的感觉。

于是港府协同内地出入境部门,把原本的一次签注多次通行改成了深圳地区居民尽管签注依旧是“一签多行”,但实际上每周只能过去一次。当然水客大多是深圳居民,近水楼台嘛。这条措施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了水客们的带货行为,尤其是在港府推出“奶粉限购”之后,应该说,对于减少内地客的“串货”行为卓有成效。尽管很多人质疑这一限制:谁见过有商家愁卖货多的?你本来就是以旅游购物为主,怎么会推出“限购”政策?限行对于一个旅游城市来说也不可想象,哪怕这帮人只是“穷游”,不还有个“人气”嘛。

不管怎么说,作为内地人,至少从当初的趋之若鹜变得冷静下来。内地进口货的渠道现在也多了起来,人们赴港购物也会先在网上做足功课,合适才买。至于旅游,拢共那么点儿地方,不至于常见常新吧?去几回也就罢了。

我相信当初制定政策的人肯定没有预料到当今的窘况,不用说你限不限购,敞开卖我还得货比三家呢!现实是连香港本地普通市民现在都觉得来深圳消费合算了,说深圳服务又好价格又便宜,那怎么能指望深圳人反其道而行之?

我自己持有一年多次的签注,尽管还有一周一次的限制,但回顾一下今年也就是去机场接送孩子过河两次,除此之外我真不知道还要去干什么。

当然香港的优势项目还有很多,例如金融理财、跨国贸易、奢侈品等各种高端服务行业,港府这两年的英才计划不也很抢手的嘛。只是对于普通人,如果只想去旅游购物吃吃喝喝,那么香港的优势确实不如之前那么巨大了。上次香港想买两瓶洋酒,却发觉居然比深圳还贵!你免税的东西比我不免税的都贵,你说还有什么优势?港府的目标人群如果是这些普通游客的话,那么仅仅改变通行政策显然不是什么秘方利器。

窥一叶而见全豹,大约很多人也都跟我一样吧,他们欠缺的不是“一签多行”,而是不知道过去的目的是什么了。说句冒大不韪的“当年有什么签注吗?各种严防死守下也都过去了不是吗?”

“过关”的便利性其实只能算锦上添花,有影响但真的不大,关键是过去之后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行。就像你开一家餐馆儿,你做的菜连自家人都不喜欢吃,那么你还觉得只要拓宽大门就能生意兴隆

切实提振内功,只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你放心,不管通行政策怎样,人们都是能找到机会过去的。

大葱蘸酱
平淡的记忆,深切的怀念,莫名的感动,无聊的吐槽......其实就是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