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也“查分”

文化   2024-06-30 07:22   广东  


事过近四十年,只能记个大概了。
我都不太记得中考有没有查成绩这回事了,当年就像是一种高中的分配,你知道你能不能上高中、上哪所高中就行了。
初三是在公社驻地的中心联中上的,在老师预计的出成绩的当天,约好了几个邻村的小伙伴一起前往的。查询的结果是已经考取了县一中(我们县最好的高中),于是几个同学就装模作样地去每个老师家致谢。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一个步骤,也说明我平时跟老师的关系确实了了。我唯一记得的情节就是语文老师、个子很高挑的一个女老师,家就在公社驻地,算是当时当地很优越、须得仰视的一种存在。另外几个同学跟老师看起来都很熟络,谈笑风生,我就显得木讷了许多。进门的时候老师抬头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哦,你也考上了哈!”这种“肯定”又带有些疑问的语气让我瞬间压力巨增,感觉我平时在老师眼里可能就是相当不着调的一类了吧。
高中在县城,这也就是去上学,否则谁进回城都是大阵仗。公交车每天只有一班,早上去、下午回,这种班次显然不足以匹配“查分之旅”,咋的不得是一场狂欢或者悲剧?怎么着都得有所纪念吧?所以时间上就很难跟得上公交车紧张的节奏。
基本上都是骑车前往,三十几公里的路程,年少气盛,也就个把小时的事儿。但这样的一趟旅行,显然都是“各怀鬼胎”,那就不太好呼朋唤友了。有些人甚至紧张到不能自持,怕名落孙山,不敢去查分,只好拜托家人或者朋友前往。
也难怪,如果说现在网上查分算是一种“隐私”,我们当时查分可就公开的不能再公开了:学校西门进去后没几十米迎面就是一整面墙的公告栏,大红的纸上墨迹灿然,成绩从左到右由高到低排列,有的人过来从左上往下看,这种人往往精神抖擞的样子;而有的人过来从右下往上翻,颇有些鬼鬼祟祟;反正都极具个人色彩。
这种“公示”让你瞬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兴高采烈者有之、垂头丧气者有之、气急败坏者有之、嚎啕大哭者有之,当然也不乏“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在细心对失落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当年的信息沟通没有现在这么些方便的渠道,成绩以及录取通知书大都是通过信函的方式,直接送到学校是最方便的,所以老师、学校就是第一接收人。这种极具价值的信息显然除了考生本人,作为第一接收人也是有相当的兴奋的,不仅仅是老师本人,近水楼台的家属显然也乐在其中。
老师们的家属楼在紧挨西门的路南侧,是前往“公告栏”的必经之路,还不用等到你走到公告栏呢,班主任的女儿当时大约十来岁?已经站在家门口的门洞下开始截胡了。她应该熟记了不少人的成绩,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见到我时热烈招手的样子,等我走到近前却又以一副见惯了大场面的“大气淡然”跟我说“你考了XX名”。这让我很是意外小孩子淡然的样子让我一度怀疑她是恶作剧,赶紧跑去公告栏确认
这是对查分环节留下的唯一印象,不过后来据同学们说,当天晚些时候其实还是有些“庆祝”活动的,大概就是自觉成绩尚可的一些同学搓了一顿吧?我很怀疑这可能是他们的自我想象,因为当时的农村孩子兜里鲜有能付得起“吃大餐”这样一个活动的巨款的。
我记得我下午回到家还挺早,至少俺娘还在地里干活,兴冲冲地骑车到处寻,不过也没敢“报喜”,只是说“好像是”,毕竟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呀,打印成A4纸上的成绩单每人一行,也没说每人撕一行以为凭据。
一直等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才算尘埃落定,可以请本家亲戚吃顿庆功饭了。
我有位朋友连考三年,后来说起唏嘘不已,每一次查分都像是一次修行,要面对身边无数人的各种情绪影响,随之放大自己的不甘和窘迫。所以我觉得,现在这种查分方式倒是给了自己不少独处想辙的时间和空间,挺好!
学海浮沉十几载,
几多辛酸土里埋。
一朝功名放皇榜,
喜怒哀乐涌心怀。
十几年的辛苦,凭高考一战决裁。不重要吗?太重要了!可如果把高考这件事放在整个人生来称量,又算得了什么呢?再高的名次换不来饭、兑不来财,余生里谁敢说分数低的就得黯然失色,分数高的就一定丰富多彩?
来日方长,且放眼量。

大葱蘸酱
平淡的记忆,深切的怀念,莫名的感动,无聊的吐槽......其实就是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