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没想到有一天我要想办法说服孩子“美国还行”

文化   2024-10-05 09:51   广东  

在我出生的年代,我们家、我们村甚至全国都在为能吃饱饭费心劳神,五六口人一大家子挤在青岛14平米的蜗居里的姑姥娘带一包钙奶饼干回老家都会被我一直艳羡不已“还是城里好”;俺村吴老二进一趟城回来说“霸王别姬”这道菜就是“八个王八围着一只鸡”我也得信、并且整天幻想啥时候也能吃上这么一道菜啊,因为没进过城、没见过啊。所以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后来通过一些媒体获知西方世界的飞机、汽车、电视、电话,整天不是郊游就是度假的生活方式,心灵上受到的震撼不知道有多么的巨大,这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西方世界有了一个先天的滤镜,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什么都好、怎么做都有道理。
第一次登陆美国应该是在2012年了,从尼亚加拉瀑布附近大桥的加拿大一侧开车进入美国,过去之后才知道其实像我这种签证是不允许往返边境的,好在两边的海关好像都形同虚设,几乎没什么盘问,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往返了一回,对美国的认知也仅限于逛了逛附近的山姆会员店顺便在店外的加油站以会员身份加了箱便宜油。
回来后查资料才知道美加边境确实对自己开车出入的客人网开一面,而对乘坐飞机、轮船、公交等交通工具的人才盘查的就仔细些,当时对人家的海关的“自由”很是羡慕了一阵子。
转过年来,手续齐全,堂而皇之地准备逛逛美利坚了。这次还是从多伦多开车,途经底特律海关赴美。那两年好像正好是底特律的财政极度匮乏濒临破产的时间段,听说了各种不安全之类的消息。过海关时也特别紧张,不夸张地说海关里面的警察的手都是随时握住手枪把、神情也很有些凶神恶煞的。我记得在海关里排队的时候上厕所还要举手请示,警察同意后你才能去呢。
不过这种和前一次过关的形同虚设相比特别紧张的经历,也没有什么不适感,反而同样感觉人家“厉害”,松弛有松弛的道理、紧张自然也有紧张的理由。总之什么都是对的,连在大街上碰到向我伸出手来的流浪汉我都觉得人家“打扮得利落、钱要得体面!”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除了原本巨大的“滤镜”效应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异乡客的自我排解”,因为不了解,想当然地认为“松也好紧也好”可能都是人家的日常、习惯,“入乡随俗”,咱得适应,尤其当你面对一个你印象中比你本土强大太多的地方的时候。
其实不用说是出国,就算在国内大家还不是一样有这样的心理?到农村旅游的城里人看到鸡拉屎可能都觉得很生动,我们有一次初到浙江某地远远地看到俩妇人对蹈,还在点评人家舞姿优不优雅呢,离近了才听出是在吵架。
当年中美之间经济上的差距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就更是天差地别。“车轮子上的国家”车便宜、油便宜,对于刚刚迈进汽车生活的我们来说简直像朝圣一样!我记得我几次去都愿意租道奇的Charger,应该是这个型号吧?尤其记得它的排量3.8(供出租的车都还是低配,高配的排量5.7)一辆轿车而已啊。当年油价好像是一刀多一加仑?车又大又敦实,还不用心疼油耗,开着甭提有多爽了。
同样是肯德基麦当劳,套餐也就几个美金而已,即便换算成人民币也没比国内贵多少,但分量与国内的相比却是肉眼可见的大!闺女这种打小儿喜爱快餐可乐的就更加喜欢得不得了。
凡此种种吧,作为一个之前没怎么出国的旅行者,各种心满意足是不用说了。
没想到这才十来年的时间吧?前几天有个朋友去美国,回来时提供了一个消息,据说现在民调的意见居然说是“吃快餐近乎于奢侈了”。再加上近几年的“零元购”屡见不鲜、到处飞叶子、莫名其妙的各种运动、阴魂不散的种族,让他这个“临时移民”归心似箭
我没法判断他的说法到底是不是准确,但至少我去年去的时候,倒确实感觉肯德基至少在性价比上有明显的下降,从中国赴美国所带来的观感上的心理震撼确实在逐年降低。
我琢磨了一阵子,算是比较能理解为啥孩子辈对于中美的印象与我们相比有截然不同的结论了。
闺女在美国上学,这是不同于旅游的一种长期生活,一个学年下来对美国生活的便利度只剩下吐槽。我前面的铺垫当然是想说我之前对美国的好印象除了自幼的认知,可能还综合了“旅游者”的滤镜,实际上长期在那里生活可能就有不一样的感觉。
孩子所在的学校确实偏远了一些,与“繁华都市”相去甚远,不用说繁华了,生活上甚至有了些不方便的味道。去趟超市都要走老远,外卖也不是没有,但是既贵又慢。我想这是一个打小生长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孩子最不适应的地方吧?真要是从深圳到纽约市中心我相信这种“不适感”会减轻很多。
十来年前我去美国的时候,去到的地方也大都是都市,还都是自己开车,再说当时国内的网购、外卖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如火如荼。我们上班下班吃饭茶歇的习惯跟美国也差不了多少,到了饭点儿,各自出去踅摸呗。但是现在呢?国内多少人的餐食、购物都是网上搞定的?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种便利,这一点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信国内已经做到全世界没有对手了。
当然,我不是在夸耀这种消费模式,我自己其实是一个比较坚定的“外卖抵制者”,为啥连吃饭都不能自己走两步?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生活的便利度在当今的年轻人当中无疑有相当众多的拥趸。这样的拥趸从外卖按分钟计时、快递按小时算的便利里忽然走到美国这种外卖、快递都没法计较时间、何况还有不菲的“小费”需要支付的地方,你还指望他们能赞不绝口吗?
我知道这种想法很狭隘,人生毕竟不只是有网购和外卖、生活的便利度,这种留恋其实还是“游者”心态的表现,就是你自己并没有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
以我们当前国内的生活便利度来衡量,美国甚至全世界可能都不太行,但是有没有想过为啥人家老大个校园连个小卖部都没有?有钱赚怎么会没人想赚?是不是还是需求偏低?压根儿就没有开店的条件?
美国人的公交系统确实不如国内四通八达,各种生活场景又七零八落,购个物奔赴个几十里地那都不叫事儿!可为嘛美国被称为“车轮子上的国度”?如果自己开车是不是会减少很多这样的烦恼?学校里好多个大型停车场大概就很能说明些问题。
拿生活的便捷程度来做中外对比,无疑有拿己之长比人所短的嫌疑。我试图说服孩子要发现人家的“内秀”,毕竟生活不只是网络和快递,作为一个学生,美国应该还是有相当多的东西值得去学习。但空洞的“精神”或者说内在的说服力显然抵不过生活便利度以及习惯的力量,这个只能靠自己慢慢去体会。
不过我也能理解新一代的“短视”,毕竟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还是目前他们最直接的面对。但无论如何,我们和儿辈认识的反差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中美之间某些差距在缩小,尤其是我们能看得到的生活层面(还不必考虑支撑便利之后的经济问题);而至于西方世界一直宣扬的“民主自由”,在年轻人身上可能也不会有很深刻的体会,毕竟他们从小到大没感受到什么不自由啊,反而是去到国外后会发觉某些规矩确实让人感觉挺不“自由”的,例如你甚至不能随随便便地说“那个”这个在汉语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词儿,怕让人误解你是在歧视黑哥。凡此种种吧,我估计这是导致一直在国内享受便利的新一代对西方“祛魅”的很大原因。
不仅仅是原本在国内顺风顺水的小留学生们吐槽,很多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走线”赴美的人也不乏从无限崇拜到不由自主地吐槽的。是啊,你们原本想象中去了人家就给免费医疗、大把地挣美金、大爷似的舒适日子,到实际上医生两句话就需要上千美金、辛辛苦苦刷盘子送外卖也无非就是混个温饱,不失落才怪呢。
从我们当初“润出去就是胜利”到现在新一辈的犹豫,也才十几年的时间吧?送孩子出去之前我总在想怎么才能成功诱导她学成归国,确实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还要说服她“美国还行、不是不能待”。
我不知道是好是坏,适逢大变革时期,也许很多的迷茫都难以言说,还是得靠自己慢慢体会慢慢悟。

大葱蘸酱
平淡的记忆,深切的怀念,莫名的感动,无聊的吐槽......其实就是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