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过往
文化
生活
2024-09-21 07:35
广东
前几天看到有个网友回忆幼时的悲惨经历,仍然不免对“寄人篱下被漠视”有极深的怨念,几十年了呀,还不能放下吗?
小时候我也有“寄人篱下”的经历。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考县里最优高中一中。但这里面有个问题不得不考虑,就是考一中需要考英语,而当年我们学区的初中还没有开设英语课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学区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父母决定让我转学到临近的初中,当然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选择这个学区的小学,然后顺理成章地升入这个初中就好了。找来找去合适关系就是这个初中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个远房的姑妈,姑父还曾经在村里小学任教过,转入这个小学就算有了比较可靠的把握。事实上也确实比较简单,代价不过就是请学校的毕业班老师吃了一顿饭。姑妈家离我家有近十里路,那个年代自行车都很稀缺,这样的路程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每天往返显然并不合适,所以我就寄宿在姑妈家。姑妈和姑父是极好的两个人,不仅仅说他们待客友善,而是本身就是两个心地善良极度热情的两个人,对我的照顾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寄人篱下”的自我感受,我现在明白这种感受的来历:其实就是从你熟悉的环境里到另外一个陌生环境造成的不适应罢了,在这里你要收敛你在熟悉环境里的各种任性。姑姑家有三个孩子,最大的都还没上学呢,最小的才两三岁?都是小孩子,也不算有多么顽皮,我甚至能体会到一个“大哥哥”的到来带给他们的惊喜。每天我一放学就缠着我玩,尽管我很贪玩,但也不是很愿意整天跟几个还在牙牙学语中的小屁孩混,到最后躲避他们的方式是我会爬到门前的一棵芙蓉树上,这棵树不算高,但也不是几岁的孩子能够攀得上的。后来村里人夸我爱学习“就连趴在树上都在看书”,其实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逃避方式罢了。我又不能像在家里带妹妹一样,高兴的时候带着玩一下,不高兴的时候往地上一扔扭头就跑得无影无踪。再亲的亲戚家,你也得约束一下自己的言行不是?姑姑家有两间炕,姑姑姑父和三个小孩子一个炕,我和姑姑的公公一个炕。我叫姑姑的公公“爷爷”,有一天晚上,“爷爷”去邻居家喝酒,肯定是喝多了,往炕上一倒,到处摸不着枕头,可能就把我的脑袋当成枕头了。你能想象睡到半夜一个胡子拉碴满嘴酒气的老头儿枕到你头上的感觉吗?应该是挺吓人的,估计这也是我后来都不愿意留宿别人家的原因吧,直到现在我也是能住酒店就住酒店。倒也不是说真的有什么危险,而是觉得自己住到别人家里你自己都觉得不方便,那么主人家又何尝不是呢?
现在会想起当初的经历,毫无吐槽之意,反而很大程度上有些感恩的心情。除了你自己的父母子女,没有人对你负有责任,帮你是道义,不帮你才是应当应分。如果别人帮了你的忙,哪怕在帮忙的过程中有些许瑕疵,你都不该有怨言。就像我前面说的爷爷错把我当枕头,如果没我在的话人家自己一个人在大炕上可以横七竖八没遮没拦吧?我的存在客观上挤占了人家的空间,而不是委屈自己给人家当了一回“枕头”!
允诺“有求必应”的那是菩萨,你可以抱怨神仙白白受了你的香火,但是你不能吐槽无亲无故的人帮你没有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