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裴嘉骏,来自葡萄牙。20岁之前的我一直生活在葡萄牙,但从小我就对外语有着浓厚的兴趣,能讲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痴迷于不同的字母和文字,甚至包括电影和小说作品中创作的独特文字。除了在学校学习过法语、拉丁语和德语,我还自学过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世界语以及托尔金创造的精灵语。16岁那年,我在一个书展上偶然购得了一本初级汉语教材,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文,也由此邂逅了中国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国度。
高中毕业后,我有过短暂的迷茫,我想学习语言,但又不确定要学哪一门语言。正在这时,我的父亲在报纸上读到了一则关于雷利亚理工学院(后更名为雷利亚理工大学)的葡中笔译和口译专业招生的信息。雷利亚理工学院位于距离里斯本150公里的雷里亚市,这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大二和大三这两年要去中国的澳门学习。这条消息如同一道亮光,驱散了我心中的迷茫,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专业,甚至等不及入学就开始在暑假自学起了中文。
9月份开学后,我很快就意识到提前自学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我对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很轻松地跟上课程并吸收老师所教授的一切内容,这极大地提高我了的学习效率,让我进步很快。自此之后,提前自学便成了我一直倡导的理念:除了上课努力按照老师的指导学习外,我一直按照自己的进度,比班上其他同学提早学习至少一个单元。
大一下学期,学校告诉我们大二大三的学习计划有变:我们要在大二先去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一年,大三再去澳门理工学院(后更名为澳门理工大学)学习。这个消息让我欣喜若狂,还有什么能比去到中国的首都更能直接地感受中国和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呢?
2010年9月,我如愿来到了北京,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兴奋中夹杂着紧张,我开启了两年的中文沉浸式学习。现在想来,攻读这个学位对我的教育生涯和我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甚至可以说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在这两年里,我去到了许多葡萄牙人听说过、但却没有机会去的地方。我与我的同学们去了太原、大同、天津、拉萨、日喀则、上海、苏州、香港、珠海、广州,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大家的母语各不相同,这也就逼着我们不得不用“蹩脚”的中文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逐步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
当时澳门理工学院大多是中国学生,只有一个班级是葡萄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开上课。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邀请跟中国学生一起上了一节现代汉语课。当时我才大三,完全跟上一节中文母语者的课程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去参与课堂,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习惯使用中文与中国朋友进行交流。
那年暑假,我的葡萄牙同学都回国了,只有我还留在澳门为2012年的“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作准备。由于澳门当地很多人会讲英语,在澳门说中文对我来说也是一场与他人进行语言选择的持久战,我必须非常努力地在各种场合使用中文,即使别人跟我说英语,我也选择用中文去回答,因为当时我的目标就是要学好中文。
裴嘉骏在“汉语桥”2016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的参赛现场。
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参加了许多中文大赛,没想到竟然还登上了央视的舞台。2015年6月,我参加了“第六届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成为当年的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十大“汉语之星”;2016年,我作为北京语言大学辩论队成员参加了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赛,最终我们学校获得了冠军;2016年7月,我还在“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中收获了银奖。
学习中文的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前往遥远国度的旅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不仅仅是了解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习俗差异,可能只是对于不同环境的一种反应而已,我们以往看来不同的那些习惯,在另一种环境中往往又会显得非常合理,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例如,都说西方人爱喝咖啡,我却发现有许多中国人喜欢喝咖啡,而我虽然是葡萄牙人,却并不是咖啡爱好者;在葡萄牙,进门脱鞋并不常见,但在亚洲国家,这种做法却很普遍,我现在在中国也会这么做。
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语言也是无止境的。大学毕业后,我在河北大学教了一年葡萄牙语,出于对中文的热爱让我最终又选择回到北语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现在的我已经获得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通过雷利亚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澳门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在北语教授葡萄牙语。我的工作是给中国的年轻人介绍葡萄牙的语言和文化,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去葡萄牙和其他的葡语国家,让那里的人们透过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加深葡中两国、甚至是多个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
今年4月份,我带领两名学生去上海参加一个葡萄牙语比赛。在这些学习葡萄牙语的中国学生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持之以恒学习中文的自己,而我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葡中两国关系的飞速发展。
1979年2月,葡萄牙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今年已经整整45年了,两国在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交往都越来越密切。小时候的我总以为中国是个非常遥远的国家,从距离的角度来说确实也很远,而且当时的葡萄牙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不足和偏见。我开始学中文的时候,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要学,我相信现在应该没有多少人会这么问了。
现在在葡萄牙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关于中国的报道,也经常能看到中国人。在葡萄牙人的心里,中国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国度了,葡萄牙人学习中文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就拿我的母校雷利亚理工大学来说,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来这里读书,而它也在源源不断地将葡萄牙学生送到北京语言大学和澳门理工大学学习中文。2020年初我的博士学位读到一半时,由于疫情原因我无法回到中国,但我仍然能在葡萄牙继续我的中文生活,以不同于在中国的方式每天使用中文。
疫情后我又回到了中国,尽管我会思念葡萄牙,但我喜欢在中国的生活。在北京街头,我感到很安全。当我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我由衷地感到了一种“我在中国,我回来了”的欣喜!从某种程度上说,回到中国就像回到了我自己的家,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时隔四年重回北京,我也得以以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个地方以及它的文化和人民,但我没有任何陌生感,因为于我而言,中国的文化、语言和人民已经成为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4月份在上海的那几天,我还结交了一位美国朋友,他对上海的历史非常了解,带我在上海进行了一次深度游。那几天我在交流中使用了中文、葡萄牙语和一点点英语,我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不同的语言组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去认识世界,也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
“几百年前,中国青花瓷漂洋过海来到葡萄牙,同当地瓷器制作技术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葡萄牙蓝’。”习近平主席2018年在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葡萄牙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生动讲述了两国人民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友谊。几百年后的今天,葡萄牙是率先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西欧国家。在葡中两国绵延不断的友谊长河中,我愿成为一座桥梁,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裴嘉骏(Pedro Sacadura Nuno) 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大学客座副教授,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西方语言学院葡萄牙语系教师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2期(总第036期)我的中国故事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夏讴杨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