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光秀美的燕山北麓和内蒙古高原南缘,群山环绕着一座小城——河北丰宁。这里隶属于承德市,是绝佳的避暑胜地。1778年,由清朝乾隆皇帝钦赐名字,取“丰芜康宁”之意,始建丰宁县,1987年改为丰宁满族自治县。
丰宁,也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丰宁满族剪纸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59岁的石俊凤,便是丰宁满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凭着高超的剪纸“绝活”,不遗余力传承非遗文化,让东方剪韵惊艳了世界。
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1984年,19岁的中国姑娘石俊凤出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表演剪纸,不光让美国当地民众大开眼界,也让石俊凤所在的河北承德丰宁县沸腾了。
“做窗花剪纸的人还能出国?”身边的人都觉得很神奇。一时之间,石俊凤在家乡声名鹊起,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热点。
手工艺人正在剪纸。视觉中国/供图
石俊凤1965年出生于丰宁县的剪纸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剪纸技艺,原本就喜欢绘画的她对剪纸有着天然的兴趣,上小学时就能独立剪刻窗花、挂签等。
1982年,石俊凤的哥哥结婚时,按照农村的习俗,石俊凤特意剪了一些双喜字和吉祥图案的窗花,送给哥嫂当结婚礼物。不曾想,当地驻军宣传干部得知这些作品出自17岁的小姑娘之手,很是惊奇。于是,石俊凤被推荐到县文化馆参加丰宁剪纸培训班。为期一周的培训,让石俊凤彻底迷上了剪纸。她拿着老师们的剪纸作品,虚心求教那些猫毛儿和树干、叶筋是如何剪出来的;为了也像同学们那般“各有绝活儿”,她刻苦学习,很快便以剪口麻利、劈毛纤长、做工快速的剪纸风格得到老师们的认可。
培训结束后,石俊凤更是一头扎进剪纸的世界。她不停地剪啊剪,不知疲倦;剪刀钝了,自己学习磨;十多把剪刀磨坏了,手指磨出了泡,也不知道疼。一个月后,当她把石榴、苹果、佛手、葡萄等剪纸作品展现在文化馆老师面前时,老师们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就是靠着这股执着认真的劲头,石俊凤得到了一份为文化馆剪展品的临时工作。随着剪纸数量的增加,石俊凤在剪纸的技术和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在丰宁剪纸界崭露头角。
1984年,石俊凤被公开选中,随文化部组织的河北省民间艺术代表团到美国进行现场表演。农民剪纸艺人成功出访美国的消息在丰宁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石俊凤而言,访美的经历不但开阔了她的眼界,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更让她感觉到了手中剪刀的分量。回国后,她更加努力刻苦地练习剪纸,钻研技术。
1987年,在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的推荐和帮助下,经省政府特批,石俊凤作为特殊人才被破格招入河北工艺美院学习深造。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石俊凤非常珍惜,星期天都很少休息。四年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她剪纸创作的基础,帮助她实现了从民间艺人到艺术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东方剪韵“圈粉”外国友人
1992年成家后,石俊凤与丈夫克树利就住在承德市最繁华的一条街上——承德是举世瞩目的旅行城市,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他们家里经常有外国游客到访。
有一天,又有外国游客来到他们家打听:“请问你们有没有剪纸?”
“有!”喜出望外的小夫妻立即拿出剪纸作品,供外国游客挑选。没想到,外国游客一次就买走了100多元的剪纸。要知道,当时小两口的月工资加起来也不到100元。
接下来的那几年,来承德观光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对剪纸作品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着实让石俊凤夫妇创收了一把。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家族里没有上学的、刚毕业尚在待业状态的孩子,都被他们请到家里来帮忙。
2003年,石俊凤夫妇果断放弃了改善住房的计划,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们在避暑山庄不远处,投入100多万元建了一间200多平米的“俊凤剪纸”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那些愿意留下来的孩子,就跟着石俊凤正式学习剪纸技艺。因为工作室常常要接待外国游客,夫妇俩又找来外语老师,教孩子们学英语。
克树利(左)为外国游客剪影后与其合影留念。
这些年,外国游客来买剪纸,也让克树利看到了中外顾客之间的差异。比如剪纸的颜色,不同于中国传统剪纸大都采用象征喜庆的红纸,很多外国游客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用黑色、蓝色、绿色的纸来剪。又比如,剪纸的题材,不同于中国民间多选择花鸟虫鱼、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寓意美好吉祥的题材,外国游客的需求和喜好可谓五花八门,诸如恐龙、猫头鹰、乌龟等,有的要求令人哭笑不得。
再比如剪纸的品类,有一段时间,不断地有前来买剪纸作品的外国游客问:“你们会剪影吗?”这激发了克树利学习剪影的兴趣,他专门拜师学艺,并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剪影技艺,为工作室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
说到剪影和剪纸的区别,克树利认为,剪影更注重观察,需要在短时间内用剪刀把一个人的侧面轮廓表现出来,更考验造型能力。剪影造型越逼真,就越受人们欢迎。如今,克树利的人像剪影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张黑纸、一把剪刀,一分钟不到,就能完成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脸部剪影作品。他的身份,除了是大学历史老师外,还是承德石氏剪纸艺术馆艺术指导。
工作之余,在工作室剪纸便是石俊凤夫妇最大的乐趣。每逢重大节庆,石俊凤都要精心构思,全力创作,以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祝福、对大美山河的热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赞美,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作品,不仅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也受到无数外国友人的追捧。
2003年,为纪念承德避暑山庄建立300周年,石俊凤以中国龙为主题,花三个月时间创作了一套《龙祥图》剪纸。这套作品共13幅,包含了300条造型各异的龙,姿态万千、飞扬灵动,神秘庄重、大气磅礴。
200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旅游展会上,石俊凤受邀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和王后索菲亚表演剪纸,赢得阵阵掌声,受到国王赞许。作品《龙祥图》还作为国礼,被时任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石俊凤(右一)在国外展示剪纸艺术。
自从1984年到美国表演后,石俊凤又先后17次出国,到法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家和地区表演、展出、交流剪纸艺术。法中文化友好协会、挪中友协、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组织机构以及诸多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也收藏了她的剪纸作品。
“带把剪刀闯世界”,石俊凤将东方剪韵带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凭借一手剪纸绝活“圈粉”无数外国友人。
用剪纸艺术反哺乡土
40多年来,石俊凤拿起剪刀的手从没放下过,剪纸技艺不断精进。从1980年至今,她共创作剪纸作品2300幅。剪刀巧舞,一幅幅栩栩如生、妙趣横生的作品跃然眼前:一帆风顺、福寿临门、喜鹊登梅、花开富贵……这些作品大多广泛取材于民俗、内容丰富,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剪法精细、劈毛纤长,线条流畅、构图饱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995年,石俊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6年,她获得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剪纸类)称号。
2002年,石俊凤的作品《中国心》《和平有缘》分别获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和铜奖;2005年,《龙祥图》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铜奖;《十二生肖》《世界遗产在中国》先后于2010年、2012年在全国剪纸大赛上获得金奖;2013年,作品《室上大吉》被中央文明委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通稿在天安门广场及全国各地展播……累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36项。
当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时,石俊凤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中国剪纸艺术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丰宁满族剪纸,并且保持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是石俊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石俊凤对剪纸作品细致雕琢。
“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言犹在耳。近些年,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支持,让非遗文化的传承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这也让非遗传承人石俊凤获得了更多施展空间。
如今,除了持续经营剪纸艺术馆、带徒传艺之外,石俊凤还在丰宁县文化局和非遗中心打造的多个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担任指导老师,通过录制小视频和线上培训等方式,传授剪纸技艺,帮助村民掌握新技能,促进再就业,以民间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剪纸进校园普及推广活动,为各类学校授课近千课时,培养剪纸人才。
“剪纸,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将用剪纸回馈社会,为剪纸付出一生。”岁月在指尖流转,普及和传承剪纸技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融入石俊凤的生命里。
中国剪纸、昆曲、古琴艺术、中国书法……截至今年12月,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古老非遗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像石俊凤一样的千万非遗传承人则是这些宝贵遗产的守护者和传递者。他们匠心独运,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不仅续写了辉煌的文化篇章,更将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正是非遗与其传承人的这份不解之缘,让东方美学得以跨越时空,绽放出新的光芒。(本刊记者/陶恒)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2期(总第036期)中华之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吴娅民 林敏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