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全球生态蓝图:探索与分享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之旅

文摘   科技   2025-01-21 12:16   北京  

鄂尔多斯沙漠光伏发电基地 视觉中国/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污染攻坚战成效显著。中国还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大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致力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如何有效地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这些国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较为相近的发展阶段,不少发展中国家期待向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寻求解决方案。

在2024年11月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期间,笔者专访过的多位全球南方国家的环境部长均表达了对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汲取宝贵经验的殷切希望。尼日利亚环境部部长拉瓦尔表示,中国在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具有重大潜力,因为“中国是一个理解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种种的国家,因为它也经历过这一切。”柬埔寨环境部部长索帕勒则表示,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正在经历同样发展阶段的柬埔寨最大限度减少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吸收借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近年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饱受严重大气污染的困扰。2024年1月,受旁遮普省政府邀请,生态环境部国际司、大气司和执法局组织环保专家团赴拉合尔开展大气治理考察,与旁遮普政府环保、发改、住建、交通、农业等9个部门座谈交流,并赴工厂实地调研。2024年12月10日,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玛里雅姆又到访中国生态环境部。玛里雅姆高度评价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感谢中方提供的技术支持,期待与中方在大气污染防治、新能源产业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应对环境与气候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意义。这一探索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不再只有西方工业化的老路,也有中国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得以实现平衡的新路,这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拓展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4年12月8日,云南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内,小游客近距离接触栖息的白鹭。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摄

生态文明议题天然地超越国界,具有较强的国际传播属性,是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在推进污染攻坚战和绿色转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这些实践无疑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同时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1%,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就世界瞩目,2023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4.2%,实现十连降。在2020年“两山”理念诞生15周年之际,浙江安吉率先开展了“两山银行”建设,将零存整取的概念延伸至生态资产资源开发领域,以解决生态资源转化、绿色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集聚低效、资源利用和开发统筹不足、盲目或无序开发、资源流转不规范、资金融措不足、生态反哺不足”的问题。当年,安吉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即实现同比增长13.1%,生动诠释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此,我们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无疑将为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提供持续的更为丰富的内容供给。

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对外宣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讲好美丽中国建设故事,有助于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的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体系依然存在完善和进步的空间。

2024年10月25日,位于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的明月湖,与蓝天白云、巍巍青山、乡间道路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行河湖库长制,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湖泊碧波荡漾,景美如画,形成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环境。中新社发 刘辉/摄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的探索日益深入,生态环境治理正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变。简单来说,之前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对产生的污染物实施治理,而现在我们正致力于优化生产的全流程,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质的产生。我国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大力推动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诠释。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与发达国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转入强化碳排放控制阶段不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生态环境多目标治理要求进一步凸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探索的广度呈几何级增加。这给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向国际社会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024年12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白头叶猴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珍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带着金黄色的小宝宝,在岩石绝壁或林间穿梭觅食栖息。中新社发 池世永/摄

首先,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应当以故事为媒,以实现共情并引发共鸣。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小见大,发人深省,但从如此多的部委、行业、地方寻找好的故事并非易事。单靠我国为数不多的国际传播媒体的少数生态环境记者去挖掘,力量略显单薄。目前我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国传中心,国传中心身处地方,靠近故事,如能够和诸如中国日报社这样的国际传播媒体加强合作,担当故事猎人的角色,往往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在这方面,中国日报社绿色中国工作室已经进行了探索。2024年5月,在地方提供线索的基础上,中国日报社绿色中国工作室和内蒙古鄂尔多斯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英文特别节目《一起去内蒙古种太阳》,由中国日报社中外籍记者走进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漠腹地沉浸式体验光伏板安装,对国家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采煤沉陷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该节目吸引了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总观看量近70万人次,很多海外用户在观看直播的同时纷纷留言点赞。

其次,建立生态文明报道的协调机制。随着中国生态文明的推进,在不同行业,都会出现具有国际借鉴意义的体制机制模式,以及一大批鲜活的故事,传统的以部委和行业划分记者跑口条块的模式已很难适应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在不同新闻单位内部建立生态文明报道的协调机制,并定期召开交流会,有利于让好的故事能够及时被发现并得到充分报道。另外,应发挥好全国类协会机构以及NGO的链接作用,搭建起生态环境记者和不同行业的桥梁。

最后,充分了解国际受众的需求。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点赞中国生态文明成就,但在成就之外,他们更多的想了解中国是如何做到的,换句话说,他们对中国的探索过程更感兴趣,他们希望中国的探索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问题。基于此,建议加强对中国生态文明探索过程的报道,而这一探索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展现其多多少少出现的崎岖,适当报道一些我们面临的困难,如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现实挑战等,会让中国生态文明进程更加真实、立体、全面。
作者:侯黎强 中国日报社国内部主任记者

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请点击下面名片加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5年第1期(总第037期)专题报道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陶恒

编辑:胡梦飞

中国新闻发布
《中国新闻发布》杂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宣部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五洲传播中心)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外宣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