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犹如浓墨重彩的新年开篇巨著,绘就了一幅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绚丽画卷。岁月悠悠,年岁轮回,春节不仅是时光前行的刻度,四季更迭的标志,更是辞旧迎新、祈愿美好未来的庄重仪式。从腊八的温馨开启,经小年的预热,至除夕的团圆高潮,直至元宵节的灯火阑珊,一系列习俗犹如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表达了天人和谐、万物共生的美好愿景,又涵养了友善尊重、温馨和睦的社会风气,更激发了人们昂扬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春节,以其独有的方式,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精神追求,镌刻于新旧交替的辉煌时刻,烙印于岁月流转的悠悠长河。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肯定,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绝佳契机。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更是一种人人参与的文化实践形式,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展现春节的丰富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组织主办了“过年——春节主题展”,展期为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3月2日。本次展览汇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港澳台地区的150余项非遗项目,500余件(套)展品,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实景及多媒体互动等多元化展示手段,艺术化地再现了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沉浸于那份浓郁的年味之中,共同见证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展览面积2600余平方米,除序厅与尾厅外,设有四大展览单元。序厅主要讲述春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一年之计在于春”,以冬至、立春等节气为主题,聚焦迎春活动与忙年准备;第二单元“阖家团圆叙亲情”,营造春节家庭团圆的温馨氛围;第三单元“乐岁弦歌户户灯”,再现庙会与灯会的热闹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节日的欢乐海洋;第四单元“普天同庆中国梦”,则呈现各族人民、全球华人共庆春节的喜悦画面,彰显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尾厅则详细介绍春节申遗的相关情况。展览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阐述了春节的历史渊源,展现了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以及其中蕴含的创造智慧与生活哲学。
在第一单元,展览拉开了新年庆祝的序幕。冬至之后,大地虽仍笼罩在“小寒”“大寒”的寒意之中,但日影渐长,阳气回升,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吉林省查干湖的冬捕是渔民世代相传的祭湖、醒网仪式,冬至前后的冬捕场面蔚为壮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浙江省三门县的冬至祭冬习俗,是当地民众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敬畏与感恩,他们通过完备的祭礼,祈求来年丰收、家族平安。京西太平鼓,北京西部地区以太平鼓为道具的传统舞蹈,每年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表达着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腊八节习俗,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蜡祭和腊祭,杭州灵隐寺的腊八节习俗尤为独特,包括选材、煮粥、供佛、施粥等环节,传递着温情与祝福。
农历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的立春时节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活动,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说春”分为“说正春”及“说野春”,说唱者手端春牛,挨家挨户散发农历、财神春贴,劝农春耕并祝福吉祥如意。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立春节气习俗,“打春牛”原为官民共享的习俗,后逐渐演变成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民俗活动。立春前一日,群众祭拜春牛和芒神,立春日则齐聚县衙,由县令装扮者鞭打纸糊春牛,群众欢呼抢食牛肚内五谷等物,以期五谷丰登。
第二单元“欢聚祝福”中,我们呈现了春节团圆守岁的习俗以及中堂、家堂、祭灶、花馍等传统文化元素。回家过年,这一习俗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对团圆美满家庭的执着追求。贴福字、春联与年画,不仅装点了门楣,更以象征性方式传达了中国人对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置办年货,既是对物质生活的精心筹备,也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节俭又不失丰盈的生活哲学。祭祖敬先,则是中国人伦理观念与家族记忆传承的庄重体现,彰显了尊老爱幼、不忘根本的传统美德。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共聚一堂享用丰盛的年夜饭,这顿晚餐不仅是对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庆祝,更是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餐后,大家围坐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习俗象征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中堂,不仅是家庭的脸面,主人尊严和品位的象征,更是家风家训、礼制礼节的重要传承载体,演绎着中国人“孝悌忠义”的道德之美。供家堂,作为春节期间敬天祭祖活动的一部分,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国不同地区,供家堂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祭灶,据传说,“灶神”(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到了每年小年,玉皇大帝会收到灶神对这家人善恶情况的汇报,并根据情况来决定新的一年是降灾还是赐福。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灶仪式,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仪式通常包括准备香火、红蜡烛、贡品等,将灶神画像摆放在厨房正面,然后进行上香、献酒、祈福等环节。祭灶时,人们还会用灶糖、芝麻球等甜食供奉灶神,意在粘住其嘴,以免向玉帝打“小报告”。仪式结束后,将旧的灶神画像焚化,换上新的画像,以示迎接新的一年。祭灶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的习俗,花馍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第三单元,重点展现春节期间各地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呈现庙会、社火、秧歌、灯会等活动争奇斗艳,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展厅里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各式年俗活动如繁星点点,竞相绽放其独特魅力。舞龙舞狮的雄壮威武、鞭炮齐鸣的热烈欢腾、春联灯笼的喜庆装点,不仅为节日氛围添上了浓厚的色彩,更深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追求。
在舞龙舞狮的热烈表演中,人们欢声笑语,掌声雷动,仿佛从那翻腾跳跃的龙身狮影中,看到了新年的希望在悄然生长。亲朋间相互拜年的温馨场景,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细腻描绘出中国人珍视亲情友情、注重情感交流的深厚文化底蕴。鞭炮声声,旧岁的尘埃在喜庆的爆竹声中消散,新年的气息携带着活力扑面而来。春联与灯笼,如同节日的使者,以其亮丽的色彩和吉祥的寓意,装点着展厅内的各个场景,传递着幸福与美好的祝愿。
社火表演与灯彩展览更是成为了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绚烂多彩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与乐观态度。通过营造庙会场景,更是将节日的喜庆推向了高潮。庙会、社火、秧歌、灯彩、龙舞等活动竞相上演,让观众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灯彩艺术中的乐清首饰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节日中的一大亮点。这起源于明朝的传统工艺,承载着为家家户户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首饰龙长达五米,高三米,宽两米,龙头龙尾栩栩如生,龙身上点缀着精巧的楼台亭阁,配饰着形态各异的古今人物,仿佛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其背后所蕴含的抗倭历史与民族精神,更是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与团结一心。
展厅内的庙会等活动热闹非凡。人们在逛庙会、赏灯彩、品美食,尽情享受着节日的欢乐与祥和。展厅内外琳琅满目的小吃和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花灯展区内五彩斑斓的花灯,吸引大家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
舞龙舞狮作为展览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更是将节日氛围推向了顶点。龙舞象征着祥瑞与力量,狮舞则寓意着勇敢与吉祥。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长龙或狮子头,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仿佛真的为龙和狮子赋予了生命。观众们纷纷鼓掌喝彩,为舞者们加油助威,共同表达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热爱。
灯彩更是璀璨夺目,有的以传统工艺为主,有的则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在灯彩的世界里,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有的灯彩造型独特、寓意深远;有的灯彩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流光溢彩的效果。这些灯彩不仅照亮了展厅空间,更照亮了人们的心田,传递着吉祥与幸福的美好寓意,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此外,展览还特别展示了山西省怀仁县的旺火习俗、福建晋江和台湾嘉义的东石灯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元宵节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参观者们深刻感受到了元宵节的浓厚氛围和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在互动体验区,澄海灯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谜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与。大家或凝神思考、或相互讨论,共同享受着猜灯谜的乐趣。这一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乐趣,更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春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欢聚节日,凝聚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愿望。世界各地华夏儿女共情共庆,昭示着中华文化深沉持久的力量。
第四单元展现了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方,都心系祖国,共庆佳节。本单元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体现各地人民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从海外华人的春节庆典到国内各地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都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精神风貌。
春节申遗成功,既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肯定。这一荣誉将激励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让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5年第1期(总第037期)中华之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陶恒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