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全球推介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春节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古老的节日与天象历法、农事节气依伴而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丰富内涵,兼收并蓄。
1400多年前,南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这样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900多年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用一首《元日》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00多年前,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在年诗《甲午元旦》中,风趣地记述了当时的年俗:“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100多年前,近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在文章《过年》里写道:“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鞭炮……”
无论时间如何更迭,阖家团圆的主题、欢乐祥和的氛围始终都没有改变。回家过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执念。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全国人民春节期间的重要精神载体,春晚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已经成为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2025年总台春晚首次彩排现场
2025年1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举行首次彩排,距春晚正式演出还有23天。首次彩排中,各类型节目与创新技术应用、舞台视觉设计等要素进行全面打合。整场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坚持“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气氛,通过原创歌舞、经典戏曲、相声小品等多种艺术形态和创新表达,带来浓郁的过年气息。今年春晚,除北京主会场外,还设立了重庆、湖北武汉、西藏拉萨、江苏无锡四地分会场。
传承创新,突出非遗元素。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导演组将节庆民俗、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更多参与感,体现人民性。蛇年春晚不断深化“人民的春晚”创作理念,将聚光灯更多投向奉献拼搏的普通人,邀请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者走到台前,成为春晚舞台的主角。同时,通过“春晚等着你”活动邀请“绿皮慢火车列车长”胡贵川、“麦子阿姨”秦士芳、“外卖诗人”王计兵到现场观看彩排,近距离感受春晚的热烈氛围。
关注生活热点,增加欢乐度。蛇年春晚持续拓展“开门办春晚”的深度与维度。导演组面向全国各地寻找创意灵感,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热点、能与观众产生更多共鸣的作品,发现采撷了一批精品节目,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创作力量,深度参与节目编创,为春晚的全方位创新注入新活力。
接下来预计还有四次彩排,总台春晚全体演职人员将不断完善提升、用心用情打磨每个节目,力求为海内外受众呈上一道情意浓浓、暖意融融的文化盛宴,陪伴全球华人一同迎接喜庆热烈的乙巳蛇年的到来。
中国经济的腾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城市建设和工业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海外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春节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2023年12月中国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年”正式升级为“世界年”。
“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在传承与坚守中,新时代的春节不断增添着新的内涵。正如每个夜空都有着不一样的美丽烟火,每个人心中的春节都异彩纷呈,无论在哪里,这些团圆、欢聚和庆祝,都宣告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新的一年。祝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祝大家事事如意,时时如意,“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5年第1期(总第037期)中华之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陶恒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