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包容、展现自信”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方法。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学说和实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并逐步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开放包容、展现自信”贯穿始终,它折射出新时代中国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崭新姿态,也反映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友好互动的胸襟态度。“开放包容、展现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集思广益、海纳百川,从而展现自信风貌,塑造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只有建立了深层次的自信,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才能有更加开阔的胸襟和不断提升的整体实力,让组织、个人保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处理各类对内对外事务。
一、开放是态度,是赢得信任的基石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开放”理念应用于公共关系事务中,首先体现在从业者面对公众的态度上,即主动阐释说明,积极倾听意见,解放思想、坦诚合作。此外,“开放”理念也体现在活动策略和内容呈现上。在面对外部审视与凝望时,大大方方展示特点与优势,不回避、不掩饰问题和不足,以开放真诚的态度展现真实形象,赢得公众信任。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正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媒体展现开放姿态,对外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体现。新闻发言人介绍工作举措,回应外部关切,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声,不仅展现了中国政府的开放包容,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地方党政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充分阐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主动回应国内外公众关切,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也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加强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成长。随着中国经济及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以更开放的姿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中交集团的出海之路为例,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中交集团多年来累计参与投资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达1600多个,海外属地化率已超过80%,外籍员工总数近10万人。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喀喇昆仑公路,到马尔代夫中马友谊桥、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以中交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打造“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城”“中国装备”“中国高铁”等国家名片,不仅展现了自身对外合作的开放态度,也自信坚定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近年来,无论是支持中国企业出海发展、寻求合作,还是鼓励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外国游客赴华旅游,中国都呈现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姿态。中国持续推出多项来华签证优化举措,对多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面向几十个国家实行72/144小时过境免签。在一系列政策拉动下,越来越多外国游客“说走就走”、便捷地进入中国,入境人数大幅度增多。外国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信息真实生动、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突破了西方媒体营造的信息茧房,减少了信息差,展现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成果。
二、包容是风度,是实现共赢的关键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开放理念是促进国家间交流的金钥匙,而“以包容面对争议”则是实际工作中的行动准则。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华文明长期高水平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始终秉持“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理念,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突破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全球文明倡议为公共关系活动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以包容为底色,尊重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关注公众的信息需求,重视聆听各方意见建议,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实现了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要实现组织和公众、主体和客体的互信和平等,相互尊重包容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合作中,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不同区域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发展状况,在理解包容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合作共赢。
五洲传播中心(以下简称“五洲”)通过影视国际合拍的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在影视合拍中要实现合作共赢,不仅需要在故事内容、叙事模式等多个层面做到尊重多元文化,也需要在面对意见冲突时,秉持包容争议、共同发展的理念。首先,要熟悉不同国家、不同媒体的受众定位、欣赏习惯,了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偏好。比如,要吸引地缘相近、较为熟悉中国的亚洲国家观众,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创新表达;而面对西方观众,考虑到他们对于中国基本情况掌握不多,则应做到深入浅出、引入入胜。其次,不同国家的创作团队有各自的艺术风格、表达方式,要在充分讨论、灵感碰撞的基础上,找到兴趣交叉点、情感相通点,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让国外观众能够共鸣共情。
“万里长城”一直是海外关注度较高的中华符号。自2004年以来,五洲分别与美国探索频道、日本BS朝日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荷兰Insight TV等不同国家的媒体合作拍摄过长城主题纪录片。在与不同国家的媒体开展影视合拍的过程中,五洲始终秉持包容的态度,尊重海外平台的偏好和创作规律,与合作伙伴共同设计适合目标受众的表达方式,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要包容不同平台的叙事模式、创作手法、制作方式。例如,与美国探索频道合拍的《中国建筑奇观:万里长城》,属于“建筑奇观”系列IP的一部分,节目组按照探索频道的叙事模式,从古代建造过程和建筑结构入手,邀请海内外历史文化和科技领域的专家对长城建造过程和古代智慧进行解读分析。2020年,随着卫星遥感、无人机和雷达扫描等技术的发展,五洲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拍摄了《星空瞰华夏:长亘万里》,节目采用科技探测和现场考古纪实的创新节目模式,使古老的长城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生,展示新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五洲尊重不同国家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文化习惯,包容各国探究中华文化的视角与方式。在与日本BS朝日电视台合作时,采用深受日本观众喜欢的明星亲临现场体验长城的方式,带领观众开启一趟别开生面的旅程,让观众在熟悉的主持人的讲述中拉近了与长城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体验感和获得感。在与荷兰数字平台Insight TV合拍《徒步长城》时,五洲秉持服务海外年轻数字平台用户的理念,邀请英国Z世代探险家、极限运动员Ash Dykes徒步游览长城全境。途中,Ash与长城沿线的人们真诚互动,亲身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在长城周边开展如横渡黄河、极限攀登和潜水探秘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个性活动。节目将年轻人喜欢的户外旅行方式与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结合起来,展现了长城沿线的自然历史景观,进一步发掘长城的文化内涵,展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使海外青年受众在兴趣盎然的探索中增进了对这一中华文化标识的理解。
三、自信是气度,是自我价值的彰显
自信的中国方能做到开放、包容,而开放与包容的风格更能彰显中国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宏观层面,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移、对中国道路的坚信笃行。在微观层面,自信是对自我能力、价值的信心和认同,是面对复杂情况、困难挑战的冷静从容。在对内对外形象塑造和传播层面,自信包含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向外界展示自己,以及外界如何看待我们,是主体自我认知与客体外部感知的统一。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以诗言志,彰显了大国大党的自信,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胸襟与气度。公共关系活动作为连接不同主体、促进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手段和桥梁,在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将展现自信贯穿于全过程。
11月3日,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商青铜神树。视觉中国/供图
展现自信,首先要坚定主体自信。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取得突破,从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到神木石峁遗址的横空出世,再到三星堆遗址的石破天惊,这一系列发现向世界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瑰丽画卷。在2024年北京文化论坛上,来自中国、新加坡、加拿大的学者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热烈讨论、深入交流,一致认为中华文明在应对当代挑战中具有独特优势、为世界文明未来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传播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手段,是展现自信的媒介、沟通受众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播的方式渠道不断丰富,参与传播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得以形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场馆“冰丝带”“雪如意”,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开闭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中国元素、中国风无处不在,并通过融媒体矩阵实现了立体传播,将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传递出去,深刻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黑神话:悟空》在国内外大放异彩、爆火出圈的同时,也让中国山川古迹、传统文化再一次进入国际公众视野。以游戏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传播,展现的是技术自信、文化自信。
“开放包容、展现自信”具有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这一公共关系原理不仅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断赋能中国企业,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公共关系要坚持“开放包容、展现自信”,回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主题,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2期(总第036期)公共关系视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吴娅民 赵慧颖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