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近期,部分企业邀请代言人引发舆论质疑。请问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或合作嘉宾时应该注意什么?如何规避风险隐患?
答:企业如何更好地借助名人效应,而不被名人的负面舆情所拖累,这是一个重要话题。
首先,要加强对名人的考察筛选,无考察,不签约。重点了解以下四个方面情况:一是知名度。名人需要在重点客户群体和受众对象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粉丝量比较大。二是匹配度。品牌和名人形象气质要相符,阶层基础不对立,专业领域不违和。三是保温期。有的名人自身缺乏长期积累和沉淀,出名纯属偶然、昙花一现,如果选其为代言人,品牌的长期发展有潜在风险。四是美誉度。名人的口碑声誉良好、没有负面新闻,特别要避免陷入重大争议性话题。知名度不够会事倍功半,匹配度不够会弄巧成拙,保温期过短需要不断重复投入,而美誉度不好,对于品牌带来的伤害最大,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次,要加强对名人的监督约束,有监督,利合作。一是要对确定的代言人做出事前约束。在合同中加入约束性条款,规定名人在品牌宣传时的行为准则,避免因名人不当宣传而给品牌带来风险。如果名人出现某些特定类型的负面舆情,品牌有权立即终止合作,并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二是对名人的公开言行进行动态监督。要着重监测代言人在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发言,特别是涉及价值观、道德、法律,以及公众情绪的问题。还要延伸监测各类媒体对名人的报道评论、网民对名人的口碑评价,关注名人服务的其他行业企业的声誉口碑和产品形象。三是与名人团队定期沟通协调。在合作期间,定期与名人团队沟通,了解名人近期的活动安排和潜在风险,做到及时提醒,适时调整合作策略。
最后,加强对名人负面舆情的应对处置,做预案,早介入。一是立即启动舆情应对预案,科学评估负面舆情,判断其严重性、影响范围和可能引发的处罚。二是与名人团队迅速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是谣言或者误解,双方应共同制定澄清策略,消除隐患;如果名人确实存在过错,双方要协商应对措施,必要时调整合作策略。三是及时开展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态度要真实、诚恳,对于消费者和公众的疑问、评论,要及时给予回复,展现品牌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负面舆情性质严重,要公开宣布中止合作,及时止损。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2期(总第036期)公共关系视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赵慧颖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