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访问并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向世界阐明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10年前的这场历史性的演讲,在澳门回归25周年之际,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澳门位于澳门半岛中南部,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的风云际会,成为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桥头堡,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回归25年来,澳门以祖国为坚强后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本文以澳门回归25周年为契机,通过回顾澳门历史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梳理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特色,讲述澳门特区政府和市民守护澳门历史风貌的经验办法,为我国其他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城市发展历程
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
澳门半岛历史层积深厚,文化脉络悠久。16世纪中期以前,澳门主要有北端的望夏村和南端的妈阁村两个村落,主要从事渔业、海洋贸易业和农业,是典型的中国南方渔村。自此之后,以开埠、设立租界、殖民、回归等历史进程关键事件为标志,澳门城市建设与发展经历了建设探索、初步成型、突破扩张、稳步发展和高速建设等五个阶段。
在城市建设探索期,葡萄牙人最初在半岛中西部聚居,开始按照西方城建经验建设澳门葡人聚居区,即在定居区建立教堂等公共建筑、教堂前开辟前地、周边布置住宅,形成相应的堂区。葡人城区以“直街”为主干街道,串连堂区,形成城区主要路网骨架,并沿“直街”两侧延伸形成鱼骨式辅街,形成澳门天主教之城的雏形和基本格局。
此后,澳门城市开始初步成型。1586年开始修建完整的城墙、炮台等城防体系,华人城区和葡人城区有了明确的边界。葡人社区以教堂建筑为定居点,用“直街”串连起医院、学校、工场,逐步形成更为紧凑的城市结构。华人社区一部分依港口而建,形成华人商贸区;另外还有7个华人村庄,散居在葡人城墙之外,以农、渔业为主。这段时期澳门半岛形成“双核三区”的城市空间格局。
其后,澳门城市进入了突破扩张期、城市稳步发展期和城市高速建设期。1840年开始,原有城墙逐渐被拆毁,葡人社会突破城墙范围向外扩张,华葡城区走向融合。此后,澳门开始大规模填海发展,向近代城市演进。而今,城市空间形态随着填海工程的逐步推进、连岛三座大桥的建成,澳门形成了以澳门半岛、离岛为中心的双城空间格局。
澳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城市地理环境上不仅留下了物质性拓展脉络,同时反映出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文脉关系,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是城市历史发展连续性的见证,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深刻影响。
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的价值特色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Durban)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作为当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1处世界遗产。和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不同,澳门历史城区因其地理环境、文化基因和建设模式的不同,形成了在建筑美学、社会文化和空间布局方面的独特形态,至今仍保留着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价值内涵和历史风貌。
在文化交流融合方面,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自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定居,带来了天主教等西方宗教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在澳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氛围和建筑风格。同时,在澳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民间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部分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和元素被融入到西方宗教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现象。
在城市历史遗存方面,澳门历史城区拥有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最集中的历史建筑,是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建筑艺术交相辉映的经典范例。澳门历史城区是过去以葡萄牙人为主体的旧城区的核心部分,重要历史建筑连成一片,风格统一,传统风貌基本保留,呈现出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的典型特色,其建筑风格与欧洲天主教国家的中世纪城市及葡萄牙相近。历史遗存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所西式医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除此之外,这里也能看到注重适应山形水势的山海城城市空间格局和传统街区肌理,具有岭南建筑特征的骑楼街景,以及与中国客家文化有渊源关系的围屋建筑等。
在社会生活方面,澳门历史城区是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结晶。四百多年间,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带着不同的文化思想、职业技艺、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内进行城市建设、开展社会生活。澳门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堪称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
回归25年守护城市文化遗产
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卢家大屋的精美砖雕 视觉中国/供图
城市肌理和建筑风貌得到保护延续。截至2024年,澳门共有165项被评定的不动产,超过600座文物建筑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受保护范围达到城市总面积约十分之一。同时历史城区周边区域开发充分考虑了世遗区的景观视廊,历史城区的肌理和建筑风貌得到较为完整地保护。
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澳门特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陆续推动历史城区“妈阁塘片区”“福隆新街、新马路及十六浦片区”“益隆炮竹厂、龙环葡韵片区”“荔枝碗船厂片区”“草堆街、永福围、大炮台及望德堂片区”“23号及25号码头、十月初五日街及内港片区”历史片区的活化利用,带动了更多市民和旅客到访参观,旧区人流明显增加、新商户持续进驻,在展现澳门文化特色、活跃社区文旅气氛、完善旧区营商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上初现成效。
城市文化积淀提升居民获得感。澳门文化局在过去五年开展了超过229项修复及活化工程,除对教堂、庙宇、炮台等重量级文物开展保护外,也对哪吒展馆、沙梨头更馆、叶挺将军故居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活化,激活社区自身的独特性和历史底蕴,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特区政府同时逐步完善美化街区、优化步行环境、增加指示标识,以及优化街区的供水、供电、管道等硬件设施,持续提升历史城区环境及配套,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为历史城区的多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非常重视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以下简称“街坊总会”)在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街坊总会是历史悠久的爱国爱澳社团,也是澳门最大的社会服务提供者,有“澳门最大的居委会”之称。20世纪80年代,澳门有20多个街坊组织。为共同商讨推动澳门回归及顺利过渡,街坊总会于1983年底成立(其前身成立于1956年)。据现任街坊总会会长吴小丽介绍,特区政府将多项社会服务交由街坊总会承办,并推动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街坊总会也积极协助特区政府各部门,广泛收集居民在交通、卫生环境、城市发展、市政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与反馈。凭借这些工作,特区政府能更精准把握社区实际情况,进而提供更贴合民众需求的服务。
在澳门,大家都是街坊,人情味是这个城市的独特风景。澳门城市文化遗产的守护离不开街坊总会在“最后一公里”的付出。
作者:李志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鞠德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2期(总第036期)新征程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张语聪 林敏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