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近期,部分地方突然获得巨大的流量关注,“泼天流量”也让一些地方措手不及。请问,面对突然到来的舆论关注,各地方政府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将流量留住,并且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答:让流量变成“留量”,让网红变成常红,这是很多地方部门期盼的一件美事。
首先,政府部门要立足长期积累,不图一夜走红。不论是名胜风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能够长盛不衰的项目大多是经历了长期培养,下了很多功夫的,而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即使个别项目突然爆火,如果缺乏内涵底蕴,也不过是一时热闹。可见,加强对本地优势的挖掘、特色的打造,特别是人文环境的培塑,是承接住流量的基础。
其次,“流量”既要靠天赐,更要靠人为。一方面,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于可能爆火的话题,要迅速捕捉,及时加料升温,不要错过这一天赐良机;另一方面,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准确判断话题属性、预判话题背后的价值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避免掉入低俗化和商业化陷阱。对于一时辨别不清的,不必急于登场、公开站台,但可以暗中观察、伺机而动。
再次,政府部门要勇于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一旦遇到机会,遵循惯例,四平八稳,流量就可能变成“流星”,一闪即过。要快速调整转换行政管理系统运行模式,特别是要适应全媒体条件下的传播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迅速跟进和放大流量效应,不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推动地方品牌的热度持续延伸。
最后,政府部门既要热情积极,又要留有余地。面对突然而至的流量,往往容易过度兴奋情绪高昂,这时要保持清醒头脑,放低姿态,查找不足,不要忘乎所以。要保持克制平和,在确保客户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适当留白,避免用力过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共关系与国际传播》专刊正式发行。
探索公关智慧,接轨国际传播!
精准聚焦,专刊专用,
适用研讨会、培训等多种场合。
欢迎即刻开启阅读之旅,
期待聆听您的宝贵反馈!
商务合作:010-64049775
点击下方图片,欢迎购买👇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5年第1期(总第037期)公共关系视野栏目
监制:杜斌
责任编辑:赵慧颖
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