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在历史记述之中,真实与偏见的战斗,往往是偏见胜出。偏见高举‘忠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宗教,忠诚于父祖的标准与传统的大旗,得以鼓动人心。忠诚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当记述历史时,即使作者本意并非如此,偏见依然如影随形,遮蔽着现实的本来面目。”
在《拜占庭复兴的守护者:罗曼努斯一世皇帝》中,史蒂文·朗西曼用这样一段精彩论述铺陈历史书写的最大陷阱。
他选择以拜占庭帝国时代为例:
“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都在偏见的操纵之下被扭曲,而扭曲最严重的就是所谓罗马帝国的晚期,即拜占庭帝国时代。自从我们粗鄙的十字军先祖首次抵达君士坦丁堡,怀着蔑视的厌恶,开始接触这个所有人都能读写、使用餐叉、偏好外交而非战争的社会,轻蔑地忽视拜占庭人,并将其名当成颓废的同义词,就成了流行的做法。在18世纪,精致不再等同于颓废,但拜占庭特质依然和颓废挂钩。孟德斯鸠,以及更具才华的同时代人吉本,在为此寻找新的理由。他们把中世纪欧洲典型的迷信以及残忍阴谋套在拜占庭身上,给‘拜占庭’创造了新的词义。吉本的沉重阴影长久地压在后人身上,他那有气势的警句和有趣的讥讽,甚至让19世纪那些文雅的‘爱希腊者’也心生畏惧,而被迫接受一种反对拜占庭的氛围。所有历史学家众口一词,认定这个千年帝国短命、邪恶而不断衰败。”
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俗称的东罗马帝国,它的历史从公元395年延续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历时一千多年。作为罗马帝国的东部继承者,拜占庭帝国却没有承袭罗马帝国的特质,而是更偏向于希腊化。也正是因为这一倾向,它在西欧视角中,一直被视为软弱衰败的象征。
但这样的标签化,并不能诠释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历史。它能够在一千多年里扼守欧亚大陆,掌控着地中海东部的贸易,将基督教文明辐射至整个欧洲,抵御伊斯兰文化的西进,自有其魅力和能力。
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拜占庭帝国皇帝是绝对权威,不同皇帝的资质和个性,往往决定着帝国的走向。
并不太起眼的罗曼努斯一世,被史蒂文·朗西曼视为拜占庭复兴的守护者。罗曼努斯一世出身低微,本是亚美尼亚农民之子。他的崛起,要追溯到利奥皇帝时期。利奥登上帝位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危机之下,东部有穆斯林的侵袭,爱琴海沿岸也有穆斯林威胁,保加利亚帝国也野心勃勃。在帝国内部,利奥也因教会分裂和宫廷政治斗争而焦头烂额。为了让自己的独子君士坦丁成功继位,他耗尽全部心力。可即使如此,当君士坦丁于911年加冕共治皇帝,获得继位权后,人们仍然并不看好他的未来,包括利奥本人。
果然,利奥的弟弟亚历山大篡夺了权力,颠覆兄长的执政路线。亚历山大大肆任用私人,耽于逸乐,结果内乱不断,对外又陷入与保加尔人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拜占庭帝国失败,但作为帝国舰队指挥官的罗曼努斯趁机崛起,一步步走向权力核心。919年,他将女儿嫁给皇帝君士坦丁七世,以外戚身份独揽大权。在帝国风雨飘摇之际,他几乎兵不血刃,就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920年,罗曼努斯成为共治皇帝,主宰着这个庞大帝国。面对当时强大的保加利亚帝国,他避其锋芒,通过外交手段合纵连横,尤其是与克罗地亚人的合作,遏制保加利亚帝国,直至雄才大略的保加利亚帝国君主西美昂死去,继而又与保加利亚帝国实现联姻。而在东线,拜占庭帝国也取得了辉煌战果。
正是罗曼努斯的执政,让拜占庭摆脱了危机,反而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他被历代学者所忽视,不是因为他政绩不佳,而是因为“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他确实是一个传统价值观里的篡位者,但反过来说,正是他代替小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挽救了帝国的进一步坍塌。他也有仁慈的一面,手上没有什么血腥,恪守帝国遵循的道德。他有极高的人望,因此才会从农民之子一步步走向权力最高峰。这让他看起来没有缺乏个性,也缺少话题性。当然,他的“没文化”也是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只是在拜占庭的历史上,受过良好教育的君王很多,但他们并不懂得何为善良。
相反,作为篡位者,罗曼努斯并未谋害君士坦丁七世,年迈时还不断忏悔,将这位女婿列为第一继承者。君士坦丁七世后来也成为拜占庭历史上学术成就最高的君主,他所身处的安逸环境,正是罗曼努斯为其创造。
为帝国殚精竭虑的罗曼努斯,也从不是那种雄才大略式的君主。他对帝国的维护,固然以武力为基础,但更多是通过外交层面的合纵连横。他对内的法制建设影响深远,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妥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制衡。
因为将女婿君士坦丁七世列为继承者,罗曼努斯被自己的两个儿子发动政变并流放。随后两个儿子也被君士坦丁七世逮捕并流放,但后者并未召回自己的岳父。罗曼努斯在流放地曾为一名修道士,直至死去。这并不是悲剧,因为罗曼努斯得到了心灵的解脱。
书名:《拜占庭复兴的守护者:罗曼努斯一世皇帝》
作者:[英]史蒂文·朗西曼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译者:李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定价:76元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