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六项王冠的他,为建立世界皇权进行了最后一次失败尝试

文摘   2024-10-11 11:52   广东  

1943年7月10日,美英部队执行了代号为“哈士奇”的行动计划,在西西里岛南部海岸登陆。盟军迅速挺进,7月22日,在登陆两天后,他们攻下巴勒莫。德军经墨西拿海峡撤回意大利本土。完全撤离巴勒莫前,德军接到赫尔曼·戈林的一项奇怪命令:将存放有皇帝腓特烈二世及其家人骸骨的石棺从巴勒莫运走。他是想将其运往德国吗?莫非是要让腓特烈回归故国?

德国学者奥拉夫·B. 拉德在《最后的世界帝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一书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博学的英国军官或许不会认为这事有何非同寻常之处。彼时人们正在讨论德国人是否生性残暴,而英国的历史学家们则提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证据以肯定这一点。同样,腓特烈二世也被作为证据之一。1942年,伦敦的历史学家福西·约翰·科布·赫恩肖发表《13世纪的希特勒》一文,文中通过六件所谓的类似事例,譬如阴险、残暴、杀害人质,将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特征转嫁到腓特烈二世头上,这样一来就将后者与那名身着褐衫的独裁者相提并论了。赫恩肖也同样在腓特烈身边发现了一名恩斯特·罗姆:皇帝多年的亲信和大文书长维尼亚的彼得罗。”

纳粹阵营也曾将腓特烈二世与阿道夫·希特勒做比较,当然,结论是相反的。纳粹历史学家卡尔•伊普瑟在盟军登陆西西里岛之前出版了《德意战斗同盟第二年》,这是一部关于腓特烈二世的著作,作者正面评价了这位西西里人。

他写道:“腓特烈一生都在为帝国的伟业斗争和操劳,昔日和现今的欧洲命运都掌控在帝国的手中。”伊普瑟坚持“根据出身、外表和成就来看,皇帝腓特烈二世正是欧洲北部的德意志人”,其结论就是:“长久以来他都是一个外人,但如今他的人民理解他,他完全是我们中的一员。阿道夫·希特勒保卫了他的功绩,并将它发扬光大。”因此,希特勒所称的“德意志历史上最伟大领袖人物”理应“魂归帝国”。作为“德意志”皇帝,他的肉身自然也应回到故乡,决不能留在奸诈的罗曼人那里。

奥拉夫·B. 拉德写道:

“不是只有德国人才会将腓特烈二世看作领袖人物、英雄般的君王、理想中的统治者。艺术史学家阿图尔·哈泽洛夫及助手马丁·瓦克纳格尔在20世纪初曾骑着骡子,用相机记录了意大利南部施陶芬王朝时期的建筑与艺术品,在与当地人谈话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腓特烈二世及其子曼弗雷德在当地被视意大利黄金时代的象征性人物。施陶芬王朝时期的意大利南部并非欠发达地区,恰恰相反,当时它在意大利及地中海地区扮演了核心角色。”意大利的政客“一直致力将这位西西里统治者的形象塑造为多元文化的传奇帝王,这位帝王将地中海自古以来应得的地位交还给了地中海。”

生于1194年,逝世于1250年的腓特烈二世堪称十三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作“中世纪的凯撒”,也被尊称为“世界奇迹”。他出生于西西里,父亲是亨利六世,母亲是西西里王国的女继承人康斯坦丝。

作为母亲,康斯坦丝极其强悍。她生下腓特烈二世时已经年近四十,在当时是绝对的高龄产妇。为了打消人们怀疑,证明腓特烈二世是自己亲生,康斯坦丝在广场上设下帐篷,在帐篷内生下孩子并当中哺乳,可见特立独行与果敢。

他三岁丧父,四岁丧母,五岁在叛乱中被俘,之后在教皇监护中成长。那时不会有多少人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有如此成就。相比自己的父辈和祖辈,腓特烈二世可算是异类。相比父亲腓特烈一世的“北方思维”,作为西西里人,腓特烈二世的政治决策往往倾向于西西里王国,不惜一切壮大西西里。也正是基于西西里在海上的地位,腓特烈二世派遣舰队远征东方,展开一系列航海行动和战争。他对德意志的筹划,实际上也是为了让西西里免遭来自北方的威胁。在五十多年的人生里,他只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待过十年。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当时欧洲人眼中最强大的君主。他大力发展工商业,创办大学;他重视法律,颁行《梅尔菲宪章》《卡普亚法令》等;建设西西里的堡垒防御网络,参与十字军东征;与苏丹谈判,兵不血刃拿下耶路撒冷。他爱好文学,资助西西里诗人群体;他还喜好研究鸟类,热衷驯隼狩猎。他行为放荡,宽容异教,与教宗争权。他曾拥有六项王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罗马人的国王、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勃艮第国王和意大利国王。

在奥拉夫·B. 拉德看来,更重要的是,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建立“世界皇权”的最后一次尝试。他死后,虽然神圣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世界帝王的理念变成了特殊的政治遗产,影响了之后的德意志。

在《最后的世界帝王》的目录里,拉德用一系列标签来铺陈腓特烈二世的人生:继承者、少年、施陶芬人、帝王、立法者、建筑所有人、情人、诗人、驯隼人、军事统帅、航海家、十字架朝圣者、暴君、恶龙、敌基督以及亡者……也正是这一系列标签背后的故事,与中世纪欧洲的转折几乎同步。

腓特烈二世与众多专制君主一样,习惯通过各种仪式展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正如书中所言:

“在任何一个时代,精美的大型建筑不仅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及敌人的侵袭,还是宗教敬拜、祭仪或世俗统治行为的石制或木制外壳。华丽的建筑一直都象征着统治权,因此建筑活动与统治行为本身极为相似。有代表性的建筑能够将建筑的创造者和所有者抬高到整个帝国的霸主之位,它们是真正的统治符号。”

在中世纪,这种行为其实与教会一致。腓特烈二世正是希望通过这一切,试图与教会分庭抗礼。虽然由教宗抚养成人,但他的一生始终在与宗教作斗争。

这是一场终究无果的斗争,在史家看来,腓特烈二世的人生正是建立世界皇权的最后一次失败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一理念与教会、意大利城邦、民族国家等元素相冲突。

书名:《最后的世界帝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

作者:[德]奥拉夫·B. 拉德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译者:曾悦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定价:120元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他用自由、希望与不顺从对抗荒诞世界,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焚书之后,他们就会焚人


这个强大公国的故都,有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黄芥末和焗蜗牛


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爱因斯坦等知识分子逃离纳粹德国后,为何纷纷奔向美国

欧洲价值
欧洲没落了吗?没有。为现代文明奠基的它,经过二战后的痛定思痛,冷战后的融合,已成为价值观最为多元、人道主义最为丰沛的地区,这也正是欧洲价值所在。
 最新文章